成果展示④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以重庆市聚奎中学校为例

文摘   2024-11-19 07:16   江苏  

作者信息:



罗太亮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重庆市江津区优秀教育工作者,重庆市江津区骨干教师


王洪斌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物理教师,重庆市张华物理名师工作室成员,重庆市江津区优秀教师,重庆市江津区课堂提质行动先进个人


张华

特级教师,重庆市物理学科带头人、物理学科名师重庆市江津区师范进修学院科研发展室主任、物理教研员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位于江津区白沙镇郊的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黑石山,是国家级“绿色学校”,“重庆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创新基地”等,学校党委多次获得江津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 学校办学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悠久的校史激励人,厚重的文化哺育人”而名播巴蜀,享誉川渝。

学校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整合多学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一、课程研制的背景与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强调需广泛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引导学校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式、合作式学习。同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国家政策为项目式学习及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方向指引,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基于项目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

从学校办学理念视角来看,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项目式学习正好符合这一理念,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学校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整合多学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物理学科可以与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对于教师发展而言,项目式学习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程项目中,教师需要设计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探究、组织小组合作等,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拓宽自己的学科视野,促进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发展来说,项目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此外,项目式学习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深化课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真实情景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真正融合,让学生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

(一)物理观念

通过建构物理模型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通过潜水艇模型了解物体漂浮、悬浮、沉底、上浮、下沉等状态,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形成物理观念,认识力学现象,能用力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真实问题。

(二)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现象、实验探究认识力与运动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以及相互关系。通过构建力学模型,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基于事实证据,科学推理、综合分析、科学质疑的能力。

(三)科学实践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课程,从“国防有我——我是海军机械工程师”到“走马观花”等系列项目,每个项目以驱动问题开始,经历科学调研、科学阅读、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科学制作等过程,从而获取知识,体验科学实践的过程。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认识浮力的物理本质,发现日常生活中与浮力有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查阅资料并自制航母、核潜艇、飞艇模型,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爱国情怀和家国意识。了解浮力知识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

依托课程标准,本校构建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此校本课程以初中物理新课标二级主题“跨学科实践”和“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教与学为基础,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设定师生共同完成的大挑战——“国防有我——我是海军机械工程师”。为突出物理学科“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强化“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本校本课程通过项目式方式实施。教学实施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交互作用,构成有机整体。教学实施策略如下:



其一,以任务驱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挑战欲,明确学习目标;


其二,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做出初步判断;


其三,关注学生对项目任务的拆分、整理、归纳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四,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完善项目。

为贯彻新课标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动机以及充分发挥评价育人的课程理念,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认知因素评价与非认知因素评价相结合,从而构建目标明确、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功能全面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江津区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实验改革区,学校为实现将国家课程、重庆市教委规定的选修课程、和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全面整合,形成了与课程目标相统一的学校课程结构,包括学习国家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选项修内容,前者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共同基础,后者致力于发展学生个性、满足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条件。


(一)校本课程构想理念

本校本课程以“国防有我”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联系科技、军事,体会物理对科研和国防的支持,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意识,关心我国古代和现代科技成就,为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感到自豪,逐步养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体现了物理的课程思政特点,联系生活、联系社会,体会物理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助力,体现物理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注重科学探究,强调真实问题情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二)校本课程建设活动背景

就当前世界而言,核潜艇和航母是很多强国必备的战略性武器装备,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象征,其战略意义非比寻常。“航母”“核潜艇”不仅仅扬我国威,最关键的是可以固我国防,确保了中国主权和领土不受侵害,这对一个大国尤其海域辽阔的国家而言,意义是无比巨大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利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未来保护中国海洋利益的,或许不只有它们,但是必定有他们,可见航母、核潜艇对中国的意义有多大。


(三)校本课程建设设计思路

本校本课程为加强国防教育,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课程思政开展项目式学习。本单元隶属于《国防有我——我是国防小战士》背景下的“海防”项目中的一个大挑战:“国防有我——我是海军机械工程师”,为了制造海上机械——如核潜艇、航母等,学生就需要认识浮力、了解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探究浮沉的条件,进而才能合理设计海上机械模型,因此我们将整个大挑战分为以下4个小挑战,经过一系列驱动问题的引导完成各项活动,最终完成大挑战。

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以“国防有我——我是海军机械工程师”作为主题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见图1)。

图1 校本课程建设设计思路


整个项目开发的过程分为四个子任务:
1.认识核潜艇所受的浮力;
2.探究核潜艇在海中所受的浮力;
3. 寻找潜水艇浮沉自由的奥秘;
4.设计航母战斗打击群模型。

整个学习过程,小组互助、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的过程认识浮力、漂浮、悬浮、下沉等主要概念,学会测量浮力的大小,完成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分析论证物体的浮沉条件,应用所学自制模型,最终形成核心任务,在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并实现知识地迁移。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流程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这种课程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沟通、自我管理等能力。重庆市聚奎中学校的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课程团队均来自重庆市聚奎中学校的物理教师和综合实践教师构成,在重庆市张华名师工作室、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等专家引领下,经过课程基础分析、顶层设计、项目实施和效果检验四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本文将着重介绍该课程的操作实施,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的方式、教学环境与资源设计以及课程目标达成与内容学习的有机统一。


图2 课程实施流程图


(二)课时安排

聚奎中学校本课程先在以“2+2”特色课程中开展,每周二、周四下午第8、9节综合实践课行课,即每周2天,每天2课时。八年级每学年36课时,九年级每学年27课时。这样的课时安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课程的深度与广度。通过集中的实践课程时间,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项目式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表1:课程课时安排

项目名称

核心概念

项目拆分

概念学习课

实验探究课

实践应用课

成果展示

1.自制浮力秤

浮力

1

1

1

1

1

2.走马观花

质量与密度    

1

3

2

1

1

3.自制简易望远镜

光学    

1

2

1

1

1

4.自制电磁炮

电与磁    

1

3

1

1

1

5.自制简易杆秤

杠杆、简单机械

1

3

1

2

1

6.国防有我——我是海军机械工程师

压强、浮力

1

4

2

1

1

7.自制电熨斗

焦耳定律  

1

1

1

1

1

8.门铃制作

磁现象与电磁继电器   

1

2

1

1

1

9.自制小风扇

电动机

1

1

1

1

1

10.自制发电机

磁生电

1

1

1

1

1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的目标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以及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沟通、自我管理、项目管理和协作等技能。从传统教学模式过渡到项目式教学时,许多教师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是需要放弃对课堂的一定程度的控制,并信任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但许多传统做法仍然存在,只是需要在项目的背景下被重新构建。


图3 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教学模式


(四)教与学的方式

 1.以学生为主体

从传统教学模式过渡到项目式教学,教师需要放弃对课堂的一定程度的控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选择项目主题、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实施项目并进行展示和评价。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项目式学习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组成小组,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学会沟通、协作、分享和互相支持,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项目学习。


3.问题驱动学习

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多元化评价

项目式学习的评价方式多元化,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结果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项目成果的质量和创新性。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教学环境与资源设计

1.教具与学具

为了支持项目式学习,学校需要提供丰富的教具和学具。例如,物理实验器材、综合实践工具、多媒体设备等。这些教具和学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空间

项目式学习需要较大的教学空间,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践操作和展示成果。学校设置了专门的项目式学习教室,配备舒适的桌椅、展示板、多媒体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支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资料、案例和解决方案,拓宽学习视野。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和评价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六)课程目标达成与内容学习的有机统一

1.课程目标的确定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的目标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以及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沟通、自我管理、项目管理和协作等技能。这些目标既涵盖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确保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2.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项目主题,如环保、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通过这些项目主题,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教学方式的选择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与内容学习的有机统一,教师需要选择适切的教学方式。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评价方式的设计

评价方式的设计应与课程目标和教学方式相匹配。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沟通、自我管理等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合理安排课时,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方式,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实现课程目标与内容学习的有机统一。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相信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将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五、课程评价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评价采用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

图4 课程评价主体与方式

本课程作为初中和高一年级物理学科拓展类课程,能否实现与国家课程的融合、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非常关键。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课程评价符合学生知识认知进阶。   



图5 课程评价理论依据


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用常规测试卷要对学生的认知因素进行评价,二是采用课堂观察、学生体验、项目成果与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发展的评价。


学生认知因素的评价

对聚奎中学的多个实验班进行初中和高一年级物理力学部分的纸质测试,对学生的认知因素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


图6 对学生认知因素的评价


)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评价

1.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评价

在课程实践中,3位教师完成了12课时的教学,选择较好、一般、欠佳三个水平的班进行课堂跟踪观察,与常规教学相比,课堂观察显示,在交流研讨和点拨提升环节以及成果展示阶段,学生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科学探究、交流、表达等能力均得到了发展,科学论证和交流能力的发展尤为突出。教学过程从项目拆分、概念学习、实验探究、实践应用、成果展示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系统的设计、迭代。


本课程成绩评定采取百分制,用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具体评分标准如表:


表2:评价标准表

表3: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

表4:学生能力评价

表5:成果评价量表


2.课程渗透科学精神的评价

基于项目的教学将初中和高一年级物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项目设计引入了国防有我——我是国防小战士的故事线,增强了学生的投入程度和参与程度。教学实践后,随机抽取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总之,本课程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能否但达到国家课程要求,实现与国家课程的真正融合,是否具有推广性,实现区域带动,实现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发课程的育人功能。


六、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设置校情调研
本项目设计调查问卷,对在聚奎中学初中和高一年级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聚焦物理课堂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非结构化访谈了解他们对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满意度,结合师生的反馈,制定并实施问题解决的计划,反思总结课程改革方式。


表6:物理学情调查问卷



(二)得益专家引领

重庆市江津区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改革实验区,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和重庆市张华名师工作室的专家引领下,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探索项目式和跨学科教学,为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引领。

(三)组建雄厚教资

图7 课程建设团队

本课程实施者是来自聚奎中学的一线物理教师和综合实践教师,参与过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的项目式教学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具有丰富的项目式和跨学科实践的教学经验。


(四)完善校园设施

以综合实践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学校准备了智能录播系统、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通用技术教室和各种实验室、实验仪器配备齐全,为项目是学习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五)制定教学机制

采用“2+2”模式推动项目式教学,全力保障其顺利施行。对进行项目式教学的教师而言,应在授课前展开充分的研究与讨论,进而完善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学生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开展项目式学习。师生共同构建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七、课程建设成效

(一)课程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基于项目的教学能够实现初中和高一年级物理教学要求,学生学业成绩优异

通过测试对比,参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的学生测试成绩超过对照班级的学生,图表显示,说明基于本课程的教学很好地完成了《课标》的要求对于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还能很好地掌握与运用。

2.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论证与交流能力有显著提高。

图8 部分学生作品

在一轮又一轮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收集了大量的课堂实录,同时教师进行课堂跟踪观察,结合制定的量表,进行评价与常规教学相比,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交流与展示的机会。通过课堂观察及统计量表结果显示,在交流研讨和点拨提升环节以及成果展示阶段,学生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科学探究、交流、表达等能力均得到了发展。

3.基于项目的教学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认同和投入。

基于项目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但有助于破解目前中学物理教学存在的高分低能困境,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对未来先进教育模式的探索。教学实践证明,基于项目的教学为实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有效途径与手段。

(二)强化学习,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的校本课程的教师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教学实践,反复教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案例集,培养了教师的专研精神和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从传授者和使用者转变成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

课程组成员先后在全国多次参加项目式、跨学科实践的培训和学习,并参加了全国性的项目式学习的展示和交流。

表7:校本课程组教师获奖情况


(三)以点带面,推进形成学科课程案例集

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课程以聚奎中学为核心点,完成了“自制电磁炮”“走马观光”“国防有我——我是海军机械工程师”等项目。带动了江津区其他兄弟学校的项目式教学。城乡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受益,也为开展项目式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的案例。


八、仍然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大力加强协同育人,促进全面且个性发展

重庆市江津实验区地处长江之滨,拥有多元的校外资源,还有江津科技馆、图书馆以及各大工业园区的众多企业等。若能将这些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出发,让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与社会、企业紧密衔接,推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便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持续展开多维开发,打造多元校本课程

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校本课程在后续开发中要打破专业壁垒,与德育课程、劳动课程等相关领域课程进一步融合,实现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同时,加强与其他区域学校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合作,拓展出更广阔的格局,最终打造出跨年级、跨学科、跨地域的多维度多元化校本课程。



End


来源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kczyw123@163.com



关于我们

学校发展

课程建设

学生成长

教师发展



《全国校本课程典型案例汇编》



助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李老师:13770863047(微信同号)

周老师:18994708658(微信同号)

张老师:13915922042(微信同号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校本课程建设系列案例

2024年秋季义务教育将进入到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相互兼容新时代

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的关键要素、“理念+目标”的愿景设计,“横向+纵向”的结构设计

关注“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并设置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赞并转发朋友圈👇

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
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指导建设,面向课程改革实验区、各级教研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专业平台。旨在宣传课改的典型经验,发挥标杆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学校的内涵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