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署的“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学校如何落地?(附优秀案例)

文摘   2024-10-28 07:15   江苏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让美育从学校办学“软任务”成为“硬指标”。此次美育浸润行动确立了三方面主要任务,即: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

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究竟该怎么落地?

1、让美育融于学生成长



单位:湖南株洲第十八中学
来源:以美润德,以美启智,让美育融于学生成长


普及课程,做宽“塔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油画、雕塑、书法等,全方位模块课程,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进行选择,让所有学生能公平地接受美的熏陶;


活动课程,做活“塔中”——面向全体学生,打造艺术社团活动课程,推进美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面向有一定美术技能的学生,开设写生、馆校共建等实践课程,提供艺术节、拍卖会等平台,培育表现美的具体能力,满足追求美的兴趣和技能需要;


专业课程,做精“塔尖”——面向美术专业生,开设专业培训课程,推进美术教学,实现从基础课程向提升课程,从技法层面向审美层面的转变,实现特色办学“场地、课程、师资”的校本化,为艺术特长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发展平台。

2、构建“浸润式”课程美育



作者:蒋秋华 刘慧

来源:构建“浸润式”课程美育新样态

设计课程场景——“浸润式”的课程美育首先需要一个“场”,这个场是指一个“场域”,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其应该具有美学气质,看得到生命的存在;这个场也是一种“情境”,使环境与物质、生活以及人之间形成联动,交融一体,产生积极的教育气象。由此可以形成审美文化场,生长出一种“文化”,表达一所学校的价值追求与教育哲学。这些是课程美育逐步形成的基础。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以美学作经纬,造就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构建以“百草园”“会呼吸的路”等为代表的具有自然美学精神的课程空间,以“三味书屋”“梦想艺术馆”等为代表的美育课程场馆,以“学校、班级、社团”等为主体的多层级课程体验场,优化“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


强化课程实践——“整合”的美育课程,我们深度挖掘美育课程中相关联的内容,用“整合+拓展”的思路设计美育综合课程,实现课程的有机融合。设计了“走近大师李叔同”“江南”“早安,森林”等几十门艺术综合课程。在“走近大师李叔同”活动中,我们将歌曲、画作、书法、篆刻、影视等多个维度的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半个多月的主题学习,尝试进行大课型教学,通过影视赏析课、走访纪念馆等实施方式,实现学习从单科到多学科整合的变革;“跨界”的学科课程,我们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学科+”的方式,建构了“百草园课程群”,包括“园林诗学”“植物的江湖”“春天的诗会”等几十个主题。以“桂花乐”课程为例,结合课文《桂花雨》,我们建立了学科联系,在劳动课上摇桂花,在阅读课上赏诗文、创诗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研制桂花美食等。学科的关联使知识的学习立体化、认知的过程整体化、细腻美好的感情具象化,具身学习的成就感带给学生全面的认知经历、愉悦的审美体验;“融合”的美育活动,在活动中,个体对美的感知更具复合性,学生的审美方式也更加多元,美的素养在探究、体验、对话、交往中形成、发展、表现。学校根据不同主题设计不同的美育活动,如依据四季特色设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系列,根据节日课程设计“科学周”“戏剧周”“诗歌节”等系列,按照成长节律设计“成长礼”“毕业礼”等系列,高度融合的美育活动在充实和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学生美的鉴赏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让美的精神生活丰富学生生命底色、完善学生人格。


创新课程途径——学校美育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美育应该具有更加广阔的视域,让外部世界的资源成为学习的内容,重视课程与社会的关联,构筑社会化的美育平台,让美育最终向社会回归,真正实现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建设校家社协同育人平台,完善共研共育机制。


3、教学审美化,打造学科美育新样态



作者:杨培明(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

来源:教学审美化:南菁高中课堂转型的30年探索

从美的课程到美的课堂,需要从教与学开始的地方出发,聚焦课堂教学转型变革,以“教学审美化”为主抓手,探索素质教育的美学范式。

教学审美化的实施范式为“一体两翼”。“一体”,即教学主轴,包括感美启学、立美导学、创美成学三环节;“两翼”,即文科特色模块、理科特色模块。

感美——即“感悟美”,是对美的陶冶、欣赏及内化。文科设置的活动有微话题演讲和微视频播放,理科设置的活动有微学术讲座和微研究报告,也即通过倾听与观看他人的演讲、讲座和报告而产生共情共鸣,快速打开审美情感之门。

立美——即“展示美”,学生由感官的参与扩展为情感与心灵的参与。文科设置的活动有微议题研讨和微话剧表演,理科设置的活动有微实验演示和微设计介绍。立美过程是互动的过程,也是生成的过程。

创美——能够增强审美的观念、情趣与理想。文科教学设计了微主题创作和微专题探究,以及书院研修和研学旅行;理科教学在创美层面设计了微模型设计和微问题探究等活动,在课堂之外设计综合化的“项目化学习”和“探究发明”等活动。


4、基于档案袋,改进美育评价



作者:郑冠群(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来源:基于档案袋评价的中小学美育评价体系建构

改进美育评价,是回应美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部提出,要将美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为更好地形成美育过程性评价,可以建构中小学美育档案袋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撰写美育学习自传。包括:学生对某一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过程描述、对某一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描述、艺术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收获与体验以及在美育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等等。

二是艺术作品展示。可以是绘画、书法等实物作品,也可以是音乐演唱音频、戏剧表演视频等电子作品,让学生成为档案袋评价的主体。1-2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辅助下进行作品选择;3-4年级学生逐步摆脱教师帮助独立进行作品选择;5-9年级学生完全自主进行作品选择。

三是作品选择说明。建议3-9年级学生进行档案袋评价时撰写;对于1-2年级的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完成学生的作品选择说明,如教师提问“为什么把这幅画放进档案袋里”后,帮助学生记录其回答。

四是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流派的评价或研究。通过对美学领域的知识进行理解、表达和论证,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得到评价。


5、营造感受美、发展美的校园空间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

来源:创“五感”实验室,促学习方式变革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建立“五感”实验室,开展一年四季“花”主题活动。

在听觉实验室“听花坊”“花与诗歌”的课程中,学生围绕“如何展示古诗词中的花”,开展“读、诵、创、画、演”活动,体悟诗中的情、志、景。看到桃花,孩子们不再只会说“真美啊”,而是情不自禁地吟诵“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在触觉实验室“花创馆”,孩子们化身植物研究员,围绕“如何向同伴科普植物的特性”,搜集、筛选、编辑素材,开展植物科普宣讲会;

在味觉实验室“觅花舍”,小小“校园营养师”学习“花与调味品”课程,在调查、搜集、展示调味品活动中,完成“是否可以采用天然的材料去制作调味品”这一主线任务,让劳动教育从技能习得走向素养养成;“花卉小使者”在嗅觉实验室“花香谷”制作香薰蜡烛,探究“花与香薰”,将花卉的美丽与香味永久保留下来;

在视觉实验室“花间集”,学生为花卉制作有特色的植物笔记,老师还鼓励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探寻天然图画。


6、挖掘本土文化,展示独有美学



美育,不仅仅在校园里,也不仅仅在教室里,它还在社会广阔的大课堂上。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原校长王欢认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更要充分利用好学校所在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把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作为美育课的实施之地。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也应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工作,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


在紫砂文化的兴盛地宜兴,丁山小学聚焦基于陶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推动宜兴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校成立“陶娃紫砂研究院”,开发《陶娃学紫砂》校本课程,打造“陶娃艺术中心”,为学生提供进行紫砂陶艺活动的丰富空间。



End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综合整理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kczyw123@163.com



关于我们

学校发展

课程建设

学生成长

教师发展



《全国校本课程典型案例汇编》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成果推介

李老师:13770863047(微信同号)

周老师:18994708658(微信同号)

张老师:13915922042(微信同号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校本课程建设系列案例

2024年秋季义务教育将进入到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相互兼容新时代

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的关键要素、“理念+目标”的愿景设计,“横向+纵向”的结构设计

关注“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并设置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赞并转发朋友圈👇

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
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指导建设,面向课程改革实验区、各级教研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专业平台。旨在宣传课改的典型经验,发挥标杆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学校的内涵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