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劳动课正式升级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劳动教育不再只是“蜻蜓点水”,而是成为了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周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赋予劳动教育新活力的有效载体。
劳动周是指每学年设立的、以集体劳动为主的、具有一定劳动强度和持续性的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用于开展系统且深入的劳动教育活动,它并非简单的零散劳动安排,而是具有明确目标、精心策划和全面组织的综合性教育实践,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在学年内组织,也可在寒暑假实施,但必须完成这一教学计划,劳动周与每周至少1课时的劳动课不能相互替代。
1、劳动周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中体验劳动、深入理解劳动价值的机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劳动实践,而劳动周的存在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劳动,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劳动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劳动能力。在这一周内,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如农业劳动、手工制作、校园环境维护等,从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劳动中的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劳动周能够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更加尊重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同时,劳动周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劳动是光荣的,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要途径,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的热情。
4、劳动周的组织实施通常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劳动周计划。在劳动周开始之前,教师会向学生介绍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劳动周期间,教师会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劳动活动的安全和有效进行。劳动结束后,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劳动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的效果。
1、劳动周的设计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应涵盖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发展。例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如木工、烹饪、园艺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劳动成果,理解劳动创造价值。
2、劳动内容的选择是设计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设计多样化且具有挑战性的劳动任务。对于小学生,可以侧重于简单的手工制作、校园清洁等;中学生则可以参与农业种植、社区服务等;大学生则可涉及更复杂的工业生产、科技创新劳动等。同时,要注重劳动内容的综合性,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劳动项目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跨学科学习。
3、时间安排上,劳动周的时长要适中。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的全过程,又不会让他们感到过于疲劳和厌倦。一般来说,一周左右的时间较为合适。在这一周内,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总结反思的时间,使学生在劳动中有思考、有总结、有提升。
4、劳动场地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如实验室、花园、食堂等,为学生提供劳动场所。同时,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如工厂、农场、社区服务中心等,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劳动环境,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特点。
5、统筹和利用好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现有资源。师资配备方面,需要既有专业的劳动技术教师进行指导,又要有相关学科教师从不同角度给予支持。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社区的劳动模范等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经验和指导。
6、制定详细的安全规则和应急预案。在进行劳动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确保他们了解劳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保障他们的身体安全。
7、评价机制是劳动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应包括学生的劳动过程表现、劳动成果质量、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劳动情况。并且,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劳动中不断改进。
8、劳动周的宣传和展示环节也不能忽视。通过举办劳动成果展览、劳动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豪感,同时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海盐县百步小学的“知时节,享美味”劳动周专题活动是源于学生在学习二十四节气时,对于不同的时节有独特的美食备感兴趣而产生的劳动教育活动。清明时节,乡间常见的艾草可以做成美味的青团,深得人们的喜爱;随后而至的立夏时节,嘉兴地区很多人会特地到户外(或室内)用蚕豆、莴笋、蒜苗等时令食材配上腊肉,烧一锅美味可口的野米饭,寓意着一年到头都身体健康、万事顺心。基于此,学校组织学生分年段开展了“知时节,享美味”的主题劳动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个人劳动技能。
(一)三环四维:源经验生目标,审思劳动目标
目标是劳动周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基于二十四节气所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其旨在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国特色传统节气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够在美食制作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结合学校劳动周实践活动,基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的四维素养目标,从劳动育人和传统文化传承双角度,为学生设定了合理的“三环四维”劳动目标,同时也基于不同学段设置了不同的劳动实践活动目标,具体如下:
一至三年级:美味的青团
四至六年级:美味的“野米饭”
(二)“三域互通”:由兴趣生项目,架构实施路径
传统二十四节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节气现象,基于校内实际情况,学校构建起了课堂学习、家庭支持、学校实践的三维合作模式,开设了分年段的“知时节,享美味”主题劳动周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劳动教育实践场域,架构起了立体联动的劳动案例实施路径。
(三)“三阶共促”:理线索促体验,推动活动实施
为使劳动教育真实发生,在整个劳动周实施过程中,教师利用真实问题导入、任务驱动开展教学;学生通过子任务项目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整个劳动活动。通过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线索内容,拓展相关食育活动,依托“问题聚焦,制定方案”“方法支持,家校合作”“过程关注,多元评价”三阶路径,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来感受节气、体验节气、了解节气,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探索有趣的劳动技能。
1.问题聚焦,制定方案
问题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了解二十四节气与身边的传统节气美食之后,热情高涨,通过询问父母,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清明时节吃青团?青团是怎么做?在交流讨论中低年级劳动周主题“美味的青团”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经历了带着问题去探究,结合知识去实践,学会面对困难积极应对,同时也收获了劳动带来的快乐。
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对如何烧出美味可口的“野米饭”兴趣十足。基于对问题的思考,通过头脑风暴,学生提出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可以种植大部分“野米饭”需要的食材,亲自劳动种植,学习烧“野米饭”的方法,留下一次值得回味的经历。至此,四至六年级劳动周的实践主题确定为:立夏时节炊烟起,尽享美味“野米饭”,并制定了活动的实施方案。
2.方法支持,家校合作
本次劳动周四至六年级的实践活动将农耕知识、学科技能、实践体验相结合,打破劳动教育的局限性,整合劳动、科学等学科知识,通过让学生从种植烧“野米饭”所需的蚕豆、莴笋等大部分食材开始,经历亲手种植、收获、烧制到品尝美味的“野米饭”,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经历中让学生收获劳动的成长。
3.过程关注,多元评价
案例实施过程中,通过家校合作,关注学生劳动过程的参与体验,设计多元的评价表,鼓励学生学会更多的劳动技能,能合作完成劳动任务。
劳动教育从来不是单独的、割裂的,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知时节,享美味”劳动周实践活动,学校积极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于生活中学会思考与探究,在劳动实践中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同时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指导,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最光荣。家校合力,让劳动教育真实发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来源劳动研实践、嘉兴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整理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李老师:13770863047(微信同号)
周老师:18994708658(微信同号)
张老师:13915922042(微信同号)
关注“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并设置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