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允漷 |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课标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哪些变革?
在全国首届“新教学、新评价、新技术”论坛上,崔允漷教授以主题为“新课程需要新教学”的主旨报告,从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新课程需要新教学,其实这个话题也不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路线图很清楚,课标就是学科教育的“家”,所有的教学变革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回家”。如果连“家”在哪儿都不知道,整天搞教学改革,这样的教学很可能让学生们“离家出走”,越搞越糟。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很清楚地描绘了育人蓝图,老师们需要根据新课标,清楚地知道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回家。
先来谈谈此次新课标的两大突破。
突破之一:核心素养(突显课程育人)
课程核心素养是该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指该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之后而逐步养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反思性。
课程目标要回答“育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背后正是核心素养的意义所在。
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案、新课标、新考评这五大要素,就像是一颗颗珍珠,把珍珠串联起来做成项链就是核心素养的功能与价值。
突破之二:学业质量(回答育了什么)
学业质量标准回答了“育了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因为我们的“家”已经换成了“新家”了,如果还在走“老路”,怎么能够到达自己的“家”?
在这一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30多位专家花了3年多时间建构了坚持素养导向的新教学模型。经过反复研讨、提炼、迭代,我们将其概括为四大方面:
第一,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
第二,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第三,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
第四,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
今天我重点解读“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和“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这两句。
高价位目标: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产品/作品导向
多课时构成:多个课时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
单元一定要看到素养,课时没办法看到素养。如果凭借一堂40多分钟的课堂就能让素养看得见,那太简单了!因此,在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后要看得到素养。
一个单元不管是包含八个课时、十个课时或者十四个课时,都是一个教学单位。如果将几篇课文单独教完后,再简单相加,这不是单元。也就是说,单元不是知识结构或内容单位,而是学习单位、课程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是一个微课程。
微课程建设: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教、作业、展示、评估建设成为一个微课程,即有组织的学习项目。
此外,大单元要有结构化,因此必须有学习组织者。
学习组织者:作为单元学习的“骨架”,统摄所有学习活动。学习组织者有三大类: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
大问题——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大任务——制品、作品或产品;
大观念——知识整合、内化后的想法或观念。
核心素养呼唤课程内容结构化、综合学习,需要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是唯一的教学选择。同时,大单元教学一定按照总-分-总的方式来实施,就像一堂课一样,前有导入,后有小节。有单元导学,又要有单元小结。
这里,要回答两个让老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
问题一:大单元一定要打破教材体系,重组内容吗?
我来明确告诉大家。老师们一定要基于教材,用好教材,来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而不是打破原有教材体系。教师核心的教学内容就是用好教材,让学生学好教材。
问题二:“大单元越大越好吗?”
大单元不是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大单元一定要根据素养要求、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进行设计。
为什么要强调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因为“家”已经搬了。
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源于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情境性与反思性。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分开,片面强调“旧三维”、“新三维”,这种说法不对。以老师教学的核心素养为例,一位老师如果能上好一堂公开课,就证明他具有关键能力;如果他能一直把课上好,就证明有必备品格;如果一个老师整天思考如何把一堂课上得更好,就证明他有价值观、信念。当然,考虑到要评价核心素养,在一定情境下是可以分开做的。
此外,核心素养具有情境和实践性。如果一位学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才可以朗读地很好,这不能说明他具备核心素养。如果他能面对很多听众,朗读地很好,并产生影响,才是具备核心素养。无情境,非核心素养。无反思,则非深度学习。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即实践学习。
真实情境:是何?
学科实践的涵义
如今,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是育人了没有?仅是为动而动?
针对“有活动没体验”的现状,新课标提出了要强化“学科实践”,它与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迭代的关系。
“学科实践”是指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做法,即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知识、方法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
在学校教育语境下,学科实践就是学习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强化学科的严谨性与实践的深刻性。
2022版的课标中也解释了为什么要强调学科实践。以科学为例,科学的本质就是实验,试想,如果我们的科学课程“不做实验”,整天刷题怎么能刷出“科学家精神”?
物理不碰物(物体),学生怎么会相信物之理?
化学不见化(变化),还能叫“化之学”吗?
生物不懂生(生命),细胞、遗传、ATP都考得出来,却没有生命观念?
强调学科实践的意义就在这里。
深度学习何以可能?
首先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单元化,也就是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进入学科实践或跨学科主题学习,然后再进入真实情境、真实任务,这样才能够实现深度学习。
为什么大单元是落实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二选择?
因为没有大单元,无法进行学科实践。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不够开展学科实践,所以,一定要在大单元背景下进行整体设计。
比如语文学科中开展学科实践的单元课时就要安排得长一点。学科实践或跨学科主题学习都要花时间的,这个过程就叫做大单元设计。
此外,我简单地谈一谈关于评价的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分数”,现在是集体无意识,几乎14亿人都在“忙分数”,但谁也说不清分数的意义在哪里。
我先来给大家看一位初一学生的日记——
第二个观点是,没有学业质量水平支撑的分数是“无进阶”的,是无法解释的。
第三个观点是,可喜的是,我国关于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研究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这一步意义重大。
第四个观点是,PISA测试还是比较规范的,我们的教育也正在往这个方向走,但是未来的路还很长。
来源首届“新教学、新评价、新技术”论坛,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综合整理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李老师:13770863047(微信同号)
周老师:18994708658(微信同号)
张老师:13915922042(微信同号)
关注“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并设置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