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各科课程标准以来,以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改革拉开序幕。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科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步入核心素养时代。《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也明确提出:“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
今年秋季,随着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如火如荼的核心素养响彻全国各地,在目前以核心素养作为整体目标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构建学校良好的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具有哪些特征?
▲▲▲
核心素养具有关键性、融合性、生长性等特征,上述特征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关键性即核心素养是个体形成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关键”即必要性与重要性的综合体现。因此与核心素养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也应当有所侧重,其侧重点需要与上述“关键能力”的内含相一致。
其次,融合性即核心素养虽然被划分为若干子条目,但由于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与情境密不可分。因此此类条目之间并非截然二分、互无关联,而是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相互迁移、相得益彰。课程体系中课程模块的设置同样应当具有融合性和可迁移性,而非基于学科内容将课程模块绝然割裂。
最后,生长性即个体核心素养的发展并非“从无到有”的突变,而是“从低到高”的进阶。因此课程体系中的同一个子项目需要在各个学段中均有所体现,同时具有与学生发展特征相一致的程度进阶。
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打造课程体系?
▲▲▲
基于上述对核心素养特征的分析,核心素养视域下课程体系的构建难以采用上述任意单一一种课程体系的规划方式,其应当在综合各类课程体系规划优势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复合型整合。
具体而言,一方面将课程内容与功能加以有机整合,核心素养即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明确的参照点。诚如有学者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体系的‘基质’和纲领,课程的所有目标与内容均须由此推演而来。”
由于核心素养具有关键性和融合性特征,因此课程目标的设置一方面应当通过具体模块的遴选与侧重突显其“关键性”。“关键性”同样是课程体系应当具有的本质特征,课程模块之间具有比例侧重与调整才能够称之为“课程体系”,否则只能称之为“课程群”。
其次,通过对整体目标与内容进行程度层面的解构与规划,突显两者相互匹配的“进阶性”。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应当在匹配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突出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
再次,在课程内容与目标相互匹配的基础上,还需要将课程的具体形式加以规划,使之与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征相互匹配。
最后,在课程内容与功能对接的基础上,还需将目标达成以及内容落实的时间范围于阶段嵌入其中。即在不同学段内,匹配相应的课程内容(与形式)以达到相应的课程目标,突出核心素养的生长性。
如何制定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从教育者的愿望(应然)出发,最终落脚在受教育者的学习结果(实然)上。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是“通过课程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做什么”。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
然而在长期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的实践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校尚未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其导致学校发展中其他要素设置与规划的零散化、表层化、随意化。校长领导团队应当对构建明确、具体的目标体系予以高度重视。
虽然课程体系中的目标维呈现的均为非载体目标,但其背后需要有由非载体目标和载体目标共同构建的完整目标体系作为支撑。载体目标是由课程知识的初级认知所组成的目标,而非载体目标则是建立在初级认知基础上的高级认知问题,主要以能力和素质等形式体现。
载体目标是课程模块规划中需要进一步落实评价的一类目标。课程体系中呈现的非载体目标可以是国家规定的学生核心素养,也可以是核心素养基于地区特征、学校特色、校长理念等重构而成的课程目标。
除此以外,在目标维的基础上还需要构建与之匹配的时间维,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逐步落实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进阶性落实有两种表征方式,一种即各具体目标之间存在进阶关系,如身心健康是基础性目标,创新思维是高阶性目标。另一种即各具体目标之间呈平行关系,但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具体目标的达成程度有所差异。
实际上,如果将目标体系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展开,上述两种落实方式是对“非载体目标-载体目标-时间”三维结构的两种观察方式。前者即以平视的视角突出了目标落实的时间维,后者是以俯视的视角突出了目标落实的内容维。
如何统筹规划课程内容?
▲▲▲
课程体系规划中课程内容与形式维构建,主要指对具体课程模块涉及的内容以及课程落实的具体形式进行规划。若想使课程体系对于目标的达成、课程的落实、特色的彰显有所指导,则需要综合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的三种整合模式:课程权层级整合模式(本研究将其扩展为“课程形式整合模式”)、课程内容整合模式、课程功能整合模式。
首先,依据上述目标体系中的非载体目标能够将课程群按照不同功能进行划分,如基础类课程群、提升类课程群、拓展类课程群、创新类课程群等,划分的具体组类需要具有进阶性特征(以匹配时间维)。
其次,根据宏观层面的课程内容对课程群加以整合,即将能够满足此项目、此层级非载体目标的具体课程模块进行规划。如上所述,非载体目标具有成长性特征,因此在对课程模块进行规划时一方面需要考虑课程模块能够较为对应的非载体目标。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此模块中不同类型的课程对应的目标层级。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核心素养具有融合性特征,因此此处课程目标与内容完成的是较为直接的对应,而非按照目标将课程模块绝然划分。“虽然每个课程模块都体现核心素养,但每个课程模块又有各自侧重的几个核心素养。”
最后,依据课程的形式对课程模块进一步划分,常见的课程模块包括必修类课程、选修类课程、活动类课程、社团、研学访学等。课程形式的规划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体现学校课程体系的特色性。
如何匹配相应的课程资源?
▲▲▲
资源配置同样是课程体系规划过程中较为容易忽略的重要环节。部分课程规划者将其视为需要在课程模块规划中完成的任务。
实际上,如果此项工作在课程模块部分才开始进行,那么分别负责不同课程模块的设计者则有可能因为缺乏统一规划而忽略课程模块建设的范围与限度,导致最终由课程模块组合而成的课程群以及课程体系则难以表征与落实其特色所在。
因此,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规划时即需要对资源配置进行宏观规划,上述规划有助于后续课程模块的针对性建设。
资源配置规划的倾向性仍需与特定时段需要达成的特定水平的目标相匹配。在课程内容与形式维已经对课程的内容与形式的倾向性进行规划,其能够在学校间比较层面突出课程体系的特征所在。在资源配置维需要进一步对课时、教师配置、课程资源配置等进行统筹分配,以突出相同维度,不同课程模块,不同目标层级课程群的倾向性。
上述倾向性仍然与办学特色相互统一,其有助于在学校内部发展层面突显课程体系的落地途径。具体而言,即若想使学校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学校重点关注的关键能力在课程体系中进一步得以体现,则需要对课程模块的整体课时、教师的人员数量、性质配比、课程资源配置上有所侧重。
整体课时指此类课程在同类课程中所占总课时的百分比,理论而言能够体现办学特色的课程所占百分比应当高于同类其他课程。教师的性质主要指教师为专职亦或兼职,以及是否获得相应的教学资质。课程资源的配置主要指教材、活动场地等相关支持。此类资源配置多针对选修、活动、社团、研学访学类课程。
以上我们讨论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讨论不同类型的学校分别如何打造符合自身现状特征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我们将学校类型分为新建校、集团校、“内容丰富、缺乏统筹”的学校、“规划完善、有待落实”的学校四种类型。
请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优秀案例分享
▲▲▲
上海青浦颜安中学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空间保障,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颜安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挖掘开发用好乡土德育的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国防资源,充分发挥本土资源的育人功能。
▍学校德育课程顶层设计
1、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安本乐道,自强不息。校训:勤、诚、自、爱。育人目标:培养脚踏实地、勤奋好学、自强不息,有家国情怀的社会好公民。德育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爱家、诚实守信、自尊自强、勤奋上进的良好品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四色颜安”学校德育课程目标体系
1.颜安“四色”的内涵
本色:我爱母校——以校为荣,以校为家,为校争光。
古色:文化溯源——走进古镇,热爱家乡,传承练塘文化。
绿色:播种希望——树立和谐发展理念,珍爱水乡生态,立志建设家乡。
红色: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立志报效祖国
2.“五大教育”的内涵
(1)爱国主义教育-党和国家
爱国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可以概括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热爱家乡、热爱母校;热爱自己民族的历史,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等。
爱国主义教育旨在依托陈云纪念馆、练塘名人先贤、学校校史等资源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2)人文传统教育-社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人文特征,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人文传统教育是一种“根性”教育,它使文化传统的精髓得到传承。
人文传统教育旨在依托青浦的起源文化、练塘八景、杰出校友等资源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人民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成为有品德、有学识、有进取心和意志坚定的建设人才。
(3)生命生态教育-内外环境
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和生命的价值,生态教育是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
生命生态教育旨在依托禁毒馆、现代农业园区、涵养林等资源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生命意识、安全意识、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感。
(4)公民道德教育-道德人格
公民道德主要包含“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培养现代公民的必由之路。
公民道德教育旨在依托改革先锋、上善人物、校训校歌等资源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科学技术教育-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教育主要围绕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教育,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
科学技术教育旨在依托华为研发基地、北斗产业基地等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五育、“四色”分年段落实要求与侧重点
(五育、“四色”分年段落实要求与侧重点)
▍“四色颜安”德育课程架构
1.学校德育课程框架
结合学校课程,我们梳理出“四色颜安”德育课程总体框架。通过学科和综合活动落实德育课程育人目标。
(学校德育课程框架)
2.行为规范教育
我们依据颜安“四色”,将“勤诚自爱”的校训进行诠释,构建学校行规教育目标的具体框架,明确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分年段要求。
(学校行为规范教育总目标框架结构)
3.“24个好习惯”教育
根据不同年段学生身心特点,我们提炼各年段的“好习惯”教育要素,结合行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分年段要求)
▍“四色颜安”学校德育课程实施
1.颜安“四色”和“五大教育”相融合的德育课程目标要点
学校挖掘周边资源,结合“四色”内涵,精炼德育课程目标要点,为学校德育课程开发和实施指明方向。
(颜安“四色”和“五大教育”融合点)
2.资源开发与应用
颜安中学周边有练塘古镇、陈云纪念馆、西乡烈士陵园、现代农业园区、生态林、太浦河等丰富的人文、地理教育资源,历年来形成了支持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要的社会大教育的氛围,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依靠社会支持,挖掘社会资源,为实现教育的社会化提供了很好的社会基础。
我校通过发掘、开拓、盘活练塘镇本土优质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建立颜安“四色”德育基地。
(“五大教育”内涵、目标、内容及资源)
3.五大教育学科融合与活动融合
在“四色颜安”德育课程目标框架下,我们要求基础学科,在“五大教育”中重点选择一两种教育渗透到课堂中,有效落实学科育德,实现颜安“四色”的育人目标。
同时,结合“四色颜安”融合“五种教育”的要求,设计分年段研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综合实践类课程。引导青少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必备品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五大教育”学科融合实施)
来源校长会,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联盟,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综合整理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李老师:13770863047(微信同号)
周老师:18994708658(微信同号)
张老师:13915922042(微信同号)
关注“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并设置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