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这两本书是在五一假期读完的,偶然间看到的两本书,好像也符合自己最近时期的一个状态,似乎在提醒自己该调整了。
五一的时候,与家人一起去近处的海边游玩,游玩的时候发现自己不再像之前那样拍照纪念,也没觉得有多好玩。
只要在阴凉处,我便沉浸在电子书中。外面的嘈杂好像也没什么,家人们玩,而我在自己的世界中。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愁吗?还是说只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只因为处在这个年龄阶段?
《走出心无力》这本书还是给了自己一些小触动,但自己还没办法梳理出自己的心理状态,所以有机会以后再谈。
现在想跟大家分享摘抄的一些句子,与君共勉。
但当我了解我是谁、为何如此、要走向哪里后,便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而不知所措了。
“真实”的感觉,如同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说,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当本该追求自我的年轻人被迫选择他人认为理想的工作,被催促结婚生子,无奈地攀比物质财富,沉迷发财投机时,“真实”就像一个被冷落多年的小孩,在煎熬的地狱中绝望地呐喊——“你是否还记得你是谁?”而克服“心无力”的核心,就是找到“我是谁”。
我始终认为,自洽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一个人成功和幸福最基础的根基。如果一个人无法和自己和解,和自己的关系处理不好,那么他会陷入无止境的负能量循环中,摧毁自我所有的信心、骄傲和希望。
人的努力是有天花板的。我们要在自己可能的人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打好自己手上的牌,在已有的局限里创造最优的结果,就是无憾的。
如果只有在你人生巅峰,顺风顺水的时候喜欢自己,这不是自爱,谁都可以做到。爱自己,恰恰是在你不顺的时候,你还能站在自己身边,你能够不放弃自己。它是世界上最拥有包容性的存在。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永远不要太急于得出一个结论。要看一件事背后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有没有新的解读。单一的事物,单一的解释,单一的生活方式,都是灾难化的。
当你无数次地凝视深渊,深渊也会凝视你。当你不断地把过去的阴影作为放弃人生的理由,你注定永远都被梦魇缠绕。其实,对伤害和缺陷的反向利用,才是一个人改善处境的动力之源。
你永远不知道,属于你的那个时机什么时候到,你能做的,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做好准备,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坚定地别让任何人轻易打乱你人生的步伐和节奏。
有一种时刻,你要面对所有人都不站在你这一边的绝望,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坚持和奋斗的孤独。但最终,你会活出自我。这种感觉,只要是体会过的人,就一定不会后悔他曾经所谓的离经叛道,勇敢尝试。
我们要明白为什么学,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并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去学。这样,它就不会变成只是完成一个任务,而是能真正触达自己的内心,变成你的工具、技术、思想,甚至生命的一部分。
所以我想,不管是谁,一个人活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先活出自己,才能照见他人,才不会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让别人为自己未竟的人生梦想和遗憾买单。
长期地观看“速食视频”,不需要动脑,又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沉淀,人的大脑的确会退化。而你所看到的内容,大多是根据算法推荐的内容,都是你感兴趣的、喜欢的类型。
这样,你的思维很可能会因为长期沉浸于同一类型的内容中而看不到其他的世界,视野变得狭隘和固化,失去了原本能够学习和思考的耐心,以及探寻本质的毅力。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奴役,会导致内心层面的空虚。
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生命中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自洽。无论你是透过双眸,看向天外之天,感受宇宙星空的苍穹无边,还是穿越时空,求教古圣先贤,你都会发现,所有的挣扎,本质上都是为了克服外在阻碍,追随心之所愿。
一个人最美好的状态,那一定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知道怎么做,最后全力以赴”。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
弗兰克尔提到了三种找到人生意义的方式:(1)从事某项事业,并取得成功;(2)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3)去爱某个人,并帮助对方实现潜能。他还介绍了意义疗法中的一个小招数:临终床疗法,来帮助人们去找寻心中的渴望。
我们永远不要通过外表去判断一个人,也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真相前评判任何人,因为有一天,你也会知道,被评判的滋味是多么难受。
如心理学大师荣格所说:“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决定着一切。”几乎所有的痛苦感受,都可能与错误、片面或主观看待现实有一定关系。当你意识到这些片面的角度和看法时,痛苦也就消失或转化了。
人可以“向上看”,和更好的人比较,向往更好的生活,但也要学会“向下看”,看到世界正在发生的苦难和不幸,尊重更加广阔的现实,这样才能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境遇,才不会轻易迷失在大千世界,陷入过激的自我否定中。
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全面彻底地比较吧。向上看,仰望高处,向下看,平视众生。
永远不要轻视热爱本身的力量。你只需要付出行动,行动,再行动,就能把它变成实际的成果。
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时间,我们都会慢慢找到我们所期待的、适合的、能够接受的那种生活,一直主动学习,感受和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我觉得,喜欢一个人,是尽可能参与对方的世界,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最佳队友,但又不强行改变他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让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人生。
当你处在最好状态时,你才能找到你真正所爱的人。只有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自信,自己给自己创造安全感,保持清醒和主见,才可以不再因为自卑和恐惧冰冻自己的心,才能面对残酷复杂的现实,才有更多等待和找寻自己所喜欢的感情的力量。
你会被击倒,但不会被彻底击垮。你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陷入无力的泥沼,但你会慢慢爬出来,重新找到人生的坐标和方向。
你不是奇怪的人,你是像星星一样的人。
我要做个善的人还是恶的人?我要做个负责任的人还是任性的人?我要做个对朋友好的人还是自私的人?我要做个强大的人还是怯懦的人?我要做个事事争输赢的人还是不争不抢的人?当你想清楚自己的选择的时候,就不会难受了。
那些痛苦的人往往是因为对自己认知不清晰,明明自己想做这样的人,但行为展现出来的是另外一种模式,于是囿于想要的太多却又得不到。
美国心理治疗学家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产生上瘾行为,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爱与价值,或者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且无法缓解这种迷茫与痛苦,于是用酒精、赌博、游戏、刷各种社交平台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总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其实是深深的自卑作祟。“禁不住与他人比较”——如果身边其中一个人变得优秀,你心中就会出现极度的自卑感,非要将对方拉到与自己同级别的地位才肯罢休。反之,便会心生恶念,恶语中伤对方。
所谓自洽,就是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状态,以这种方式不纠结地活着。
我们在工作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如此的状况,比如说你遇到了一个特别善变的老板,他的工作方式在多年前就这样了,那么,当你识别出这点,且发现你没有能力去改变老板的时候,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
第一,换一种心态,把不断变化的工作当成一种闯关模式。
第二,推己及人,放开视野。
想一下,是只有你一个人在遭受这个事情,还是说你周围的同事每个人都一定会被这样对待?当敏感者把自己放在一个风暴中心的位置时,自然会觉得自己很倒霉,甚至全世界只有自己最倒霉,其实,当你想想大家都在经历这样的困难时,心境也就平稳很多了。
第三,跳出圈外,客观看待,调整期望。
思考一下目前面对的这件事,放在职场乃至人生未来的某个节点中是不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第四,对嫉妒嘲讽怀感谢之心,被表扬赞美时也不得意忘形。
第五,这只是你漫长的人生中太小的一件事了,小到你不值得为它持续伤心。
试想一下,你现在还记得自己小学一年级哭过几次,为什么哭吗?还记得小时候因为同桌的哪一个举动让你特别生气吗?还记得哪次成绩不好内心特别忐忑,担心自己回家被家长批评吗?
当你能明白这件让你暂时难过的事情根本不会对你未来的人生产生多大影响,甚至多年以后你根本不会在意它的时候,你自然就能想开了,不再纠结于此。
有些偏心真的不是故意的,是机缘巧合的设置,我们只是没有那么幸运地成为被眷顾的人,但是被偏爱后的有恃无恐也不是什么好事情,有时候反而不被偏爱的那个人会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
偏心是人的一种本能,每个人都会有更对脾气的人、更喜欢的东西,我们也不用非要强求做那个唯一受宠或者特别受宠的人。当然,如果你是那个人,那么恭喜你,你非常幸运;但如果你不是那个人,对你的人生也没有什么影响,这至多是一种感受性的体验。
我当然倡导公平,但同时我们要认清,不公平的存在,是一种常态,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解决不公平这件事,我们要解决的是当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行动来应对。
宽容是你允许别人犯错,纵容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别人犯错。
有些没有明码标价的东西往往更加昂贵,比如道德,比如自由。贪婪可以模糊道德,最终也能吞噬自由。
对金钱、权力有适当渴望是很正常的,在达到自己的预期时能知足,达不到也不纠结、不后悔。掌控自己的欲望,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
其实,任何选择都有得有失,没有人能预知未来,对于“非标”问题自然也没什么正确答案可言。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坦然地落子无悔。
不要狭隘地定义自己的选择,以非此即彼的方式看待它们,只要能做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做好承担相应代价、接受可能会产生的任何结果的准备,纠结就不会困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