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清明节——慎终追远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节俗活动有禁火寒食、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插柳、拔河、打马球等。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2006年,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首次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一直延续至今。
有关于清明节的一个典故:
重耳与介子推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外国19年。流亡期间,生活艰苦,受尽磨难,跟随他的介子推一直不离不弃,甚至不惜割自己腿上的肉为晋公子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封赏有功臣子,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为逼介子推出来,就放火烧山。晋文公想着介子推孝顺,会带母亲出来,不料介子推却与老母抱木而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寒食,祭拜介子推,以示追怀之意,而这便是寒食节的起源。
而寒食节又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慢慢地,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有关于清明节的一首诗:
提起清明节,我们就会想到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这首诗歌朗朗上口,简单却充满诗意与哀愁。
清明节在唐代是大节日,在这一天 ,人们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而此时作者远游他乡。“路上行人”既是作者看到的路人,也是正在行走的自己。“欲断魂”好像行人悲伤得灵魂都快要离开肉体了,形容人极度悲伤。
诗人看见路上行人在吊念逝去亲人,行色匆匆,行人尚且悲伤,而对于自己呢?无论是扫墓还是踏青都无法与家人一起,只孤身一人,又岂能不伤心欲绝,悲从中来?
“借问酒家何处有”,烟雨连绵,春寒料峭,碌碌风尘中,作者想到了酒,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以慰藉远在他乡漂泊无依的惆怅感。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看见骑牛的牧童,便向他问路,寻找酒家,牧童远远的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
牧童扬手一指,给予了困顿失意的诗人一点希冀,一抹亮色。
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元曲)
小说,它具备了小说的各个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发生、发展,至于结局,一句“遥指杏花村”,更是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在。
有关于清明的解释与谚语:
清明:①(形)有法度,有条理,如政治清明、世界清明。②(形)清楚而镇静,如神志清明。③(形)清澈而明朗,如月色清明。④(形)晴朗。(百度百科)
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对农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据说,清明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用来预报天气。)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气,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时处早春三月的清明节,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春意盎然,处处草木繁茂,生机勃勃。
百科上说,二十四节气中,原本谷雨在清明之前,后西汉末年刘歆皇帝把清明、谷雨对调。还有,惊蛰本来在雨水之前,皇帝把雨水、惊蛰也对调了,也就变成了现在的‘春雨惊春清谷天’,而在这之前应该是‘春惊雨春谷清天’。汉初以前是‘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而汉景帝以后变成:‘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每次对调都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如果出现先惊蛰后雨水,必代表气候较暖,因而伴随着先谷雨后清明,以保证春播的提前。反之,如果出现先雨水后惊蛰,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节气顺序,必代表气候较冷,因而必伴随着先清明后谷雨,以推后春播,便于保证幼苗不受霜冻,而顺利生长。
而唐朝中叶以后,我国气候一直较冷,所以这种先清明后谷雨的次序一直沿用到清代甚至到现代都没有太大变化。所以谷雨节气,最重要的是为了准确掌握春播(谷)的时节,而不是说天气是不是下雨,毕竟节气不是天气预报。(选自汪波《时间之问》
小时对清明的印象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清明节的扫墓和祭祀,便是我们慎终追远的一种方式。
小学、初中时,在清明节这一天经常会跟着爷爷扫墓。爷爷在墓地除杂草,我们几个便在旁边看着祭祀的鸡;或者站在墓碑前,看着墓碑都雕刻了什么字;或者去周边摘一些野花做成花束放在的墓地。
对于太爷爷、太奶奶,我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零星记忆便都是妈妈告诉的。妈妈说,“太奶奶是一位非常善良、亲切和蔼的人,生前待她很好”。
奶奶也是在我六七岁时去世,虽然有些记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记忆也越来越模糊。对于奶奶,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闲下来时,经常坐在大厅门前的椅子上,而我总喜欢搬一张小凳子坐在旁边,要她抓痒痒。
小时不太懂离别,不太懂人们的恸哭,只是后面才发现原来奶奶再也没有坐在那张椅子上了,那张椅子上也再没出现奶奶的身影。
后来的后来,在书中看到了一段话,大意是:”逝去的亲人会变成天上的一颗星星,会高高地天空上看着我们,守护着我们。”我想定是这样吧,那黑夜中的明星定是逝去的亲人所变,而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星星与那些亲人同在。
清明时节,偶尔阴天,偶尔雨天,偶尔晴天,在跟着爷爷扫墓的日子里,我知道了哪一座山上是太爷爷的墓地,哪一座山上是太奶奶、奶奶的。
太爷爷墓地周边都是竹子树,旁边还有一个不知是谁的墓,没有打扫,但爷爷也总是一起打扫,一起祭拜。我们学着爷爷的样子,恭敬地跪拜,怀念及感恩。
在那里,我慢慢明白人的一生终有结束的时候,但结束并不意味着被忘记,就像每年的清明扫墓,在坟前的跪拜,便也是对亲人的怀念。
前两天爸爸回老家了,听说家里也是阴雨连绵,老爸扫墓时心里也定是愁思满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