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士子——韩愈

文摘   文化   2023-05-14 21:00   广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种下一棵树






寒门士子——韩愈

初高中我们都会接触到韩愈的文章,初中的《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高中的《师说》。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所以有必要整理一下他的事迹。


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   。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著有《韩昌黎集》传世。


(郡望:唐人喜称郡望,因河北昌黎的韩姓是名门望族,韩愈即自号“昌黎”,以标明家族身份。)


家族:


自称先祖是西汉韩信。

七世祖韩茂有大功于后魏,被封为安定王。

远祖韩耆,在后魏时曾任常山太守,封武安成侯。

曾祖韩泰,唐初时任曹州司马。

祖父韩敷素曾任朝散大夫、桂州都督府长史。


韩愈父亲韩仲卿做过潞州铜鞔县尉,武昌县令兼摄永兴县令、鄱阳县令。在武昌做县令离任时,百姓勒石立碑以颂盛德,李白的《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即是在歌颂他;此后官居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韩仲卿亦能为文,曾编纂《曹植文集》并作序。


韩愈叔父韩云卿曾任监察御史,以文章名于当世


韩愈长兄韩会为当时倡导古文的名家,永泰年间与名士卢东美崔造张正被人称为才德“四夔”。(韩会因才学得宰相元载青睐,一度官至居舍人。后来元载自恃功高、结党营私、排斥忠良、贪赃纳贿、为所欲为,皇帝查处元载,被判自尽。韩会受到元载案的牵连,大历十四年,韩会被贬到韶州,不久病逝,年仅43岁。)


韩愈二哥叫韩介。韩介同样早逝。


韩愈侄子老成(韩会和夫人郑氏膝下无子,而老成本是韩介之子,韩介去世后,老成便过继给韩会,老成在家中排行十二,所以也叫十二郎。韩愈祭文《祭十二郎文》写的就是老成。韩愈比老成大两岁,名为叔侄,实为兄弟。


韩愈侄孙韩湘,韩湘是十二郎的儿子,也是后来“八仙过海”神话故事里韩湘子的原型。


生平:


从韩愈的家族来看,韩愈可谓是出身于官宦世家,可惜到了韩愈这一辈已是家道中落。韩愈自小身世悲苦,生而丧母(出生不到两月,母亲去世),三岁丧父。


三岁的他就成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此后一直由长兄韩会和嫂子郑氏抚养,韩愈可以说是由其兄长及嫂子抚养长大的。


韩会因党附元载之嫌,被贬为韶州,不久就病逝。古代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当一个人去世时,家人就会把遗体送回老家。同样的,郑氏带着韩愈和十二郎,将丈夫的灵柩送回老家河阳祖坟安葬。


此时大唐经过了安史之乱的重挫,国无宁日,大小战乱不断,所以他们举家徙走江南,避居于宣城。这一路的艰难与艰辛,困苦与颠沛,让郑氏更加坚定要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重振韩氏门楣。


《祭十二郎文》中,韩愈提到,郑氏也常悲叹道:“韩氏两世,唯此而已。”


韩愈从小读书十分刻苦勤奋,7岁时开始读书,13岁便能写文章。


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第一次参加应试,然而不幸落第。接下来韩愈又接连参加了2次科举,均失败。


直到792年,25岁的韩愈第4次参加科考,终于考上了进士。


但由于新进士子太多,朝廷工作岗位少,所以韩愈还是没有如愿走上仕途。韩愈又参加了吏部的“博学鸿辞科考试”但又以失败告终。


794-795年又接连考了2次,都失败了。于是韩愈给宰相贾耽上书三次,推荐自己 ,《马说》就写于此时。


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读书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譬如杜甫的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韩愈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信奉积极的入世哲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没有遇到伯乐,那就毛遂自荐。可在封建制度下,寒门士子又哪能那么容易得到推荐呢?即使是杜甫也自道悲苦:“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796年汴州宣武军叛乱,29岁的韩愈就任“观察推官”随董晋赴任。


韩愈一生在官场浮浮沉沉,多次被贬,但即使身处贬谪之地,荒蛮之乡,韩愈始终不忘初心,保持着儒家士大夫的气节,正气。


譬如,韩愈任职于袁州时,发掘人才,奖掖后进,培养出江西第一位状元;在任职于潮州时,勤政爱民,捐出私蓄,延师兴学,教化人民,为潮州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韩愈的行为不仅使潮州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戴(潮州的韩堤、昌黎路、韩景亭、韩江、韩山、韩文公祠等)。


更重要的是,韩愈所为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当时各个地方官员以及后任的潮员们纷纷效仿韩愈,兴办学校,教化人民,收效甚大。


公元824年,韩愈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韩愈的一生都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在君王皇权不稳时他不避艰难,在皇帝迷信神佛时他直言抨击,在百姓生活困苦时他大声疾呼,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正直的儒家士大夫的气节,看到他对国家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这样的韩愈,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别人的伯乐


举荐李贺。


李贺被称为“诗鬼”,是一位非常有才之人。但由于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和“进”谐音,所以一些人趁机诬告李贺,使得李贺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韩愈认为这种说法十分荒唐,愤愤不平中写了《讳辩》为李贺辩解,但是韩愈当时官小权微,朝中的势力不可动摇,他的努力并没有为李贺争得考取进士的机会,这个奇才27岁郁郁而终。


贾岛。贾岛出身贫寒,早年出家为僧。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至长安,见张籍。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但韩愈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一次,贾岛骑着毛驴游荡在长安城,两句诗忽然涌上心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心里大喜,随即又感觉好像不是很恰当,第二句,是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呢?


贾岛琢磨得出神,不觉得自己的毛驴已经撞上了某位达官显贵的车子。而这位官员就是韩愈,他知道来由后,没有斥责贾岛,反而拱手行礼,和他一起讨论,认为用“敲”字较好。


韩愈深深折服于贾岛的才华,出于爱才和惜才,韩愈劝勉贾岛还俗,受教于自己,参加科考,以免埋没了才华。


孟郊比韩愈大十七岁,考进士考得不知多少次,在一般人眼里,他就是一个穷苦潦倒的酸儒。可韩愈与他一见如故,“以为忘形之契”。


孟郊生性孤僻耿介,遇到坦诚直率的韩愈,也是敞开心扉,无所不谈。


两人畅谈古文,谈诗赋,谈当今文风,直至谈到儒家文道,两人产生共鸣,“英雄所见略同”。于是,二人结为忘年交,相互诗文唱和,形成一种“奇险”风格的流派。


随着学习追随的人增多,这一流派遂被称为“韩孟”诗派。



萤点星光
萤火虽弱,却也能照亮一隅,开启新的篇章。人生旅途,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行到水穷处时,不妨坐看云起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