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
今天又下雨了。窗前,雨,滴滴答答。微风拂过,坐在桌前的我,正打算写些什么。下雨,不热,挺舒服的。但还是希望雨停,因为下午很想去公园走走。坐在大自然中,拿一本书来看,那种感觉真的太舒服了。
最近大半个月都在准备公开课,自己又是一个一心不能几用的人,所以已经很久没有写文章了。这段时间既要备新课,改作业,处理班级事情,然后还要思考公开课,总觉得很忙碌,剩余的时间就是休息了,偶尔或在公园走一走,或在学校周边走一走,然后回去继续备课。
之前想着公开课上完,应该会很轻松了,上完之后,其实也就还好,觉得自己还有太多要成长的地方。虽然只是一节公开课,但对我来说却不限于此,故借此机会总结一下,希望以后自己再回顾时,再能发现一些问题,或者告诉自己一节公开课的形成,自己会有哪些心里路程。
一、课题选择及思路的形成
当初知道了自己要上开放周的公开课,有点兴奋,激动,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然而那种兴奋、激动只保留了一瞬间,而后就被甩在后面了,紧接着就是准备过程中对自己的质疑、沮丧……
八年级下册就剩下游记以及文言文了,那怎么选呢?一看游记,《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觉得太难,后面就转向第六单元文言文。文言文《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唐诗三首》,最终选定《马说》。
因为之前看过有关韩愈的书以及自己整理过他的一些资料,所以就想着说选《马说》,而《唐诗三首》联读,最近上的人比较多,自己也下载了三首联读的资料,最终还是放弃,选择《马说》。
选定之后,就开始下载论文资料,还有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登去查阅别人的设计思路,后面发现,好些个教学设计都是由一两篇经典的论文中衍生出来的,后面自己也尝试这么做。
那两天正是周末,所以看了两天的《马说》,大致整理出了三个思路如下:
第一个:千里马没有伯乐,会“泯然众人矣”吗?——《马说》
一、课前预习,读懂大意
1、学生自读,了解文意
2、语言检测,积累整理
二、探究文本,理解意旨
1、了解遭遇,分析原因
2、感悟形象,理解旨意
3、知人论世,点明观点
三、以辩促思,完善认知
1、创设情境,引出辩题:千里马难千里,是马之过还是人之过?
2、抓住题眼,理解辩题
3、搭建支架,自由辩论
四、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第二个:以辩证思维去探寻《马说》中的矛盾,体悟新《马说》
韩愈曾说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很显然,《马说》便是其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之一。
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当时背景,了解作者的旨意,反思,重构认知。
比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里“先”与“后”的矛盾。世间之物,物质决定意识,按道理,伯乐应该是先观察了很多很多的马,然后总结出来哪些马是较好的,是千里马,哪些是较差的,次等马,然后最终成了相马专家。所以应当是“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
那样司空见惯的现象,韩愈怎么可能视而不察?“先”与“后”互相矛盾。
那为什么作者会提出这个反常识的观点呢?其实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唐李王朝豪门显贵当权,一般才能之士要么通过科举,要么通过被举荐的方式。即使科考得中,仍要受到种种限制,很难施展自己的抱负。
文中韩愈自认为是千里马,然而官场还是不得志,比如三次上书宰相,都未得到回应。作者认为造成这样的状况则是缺少能够赏识自己的“伯乐”,这样的判断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历史长河当中激起很多人的共鸣。此外,文中的“常有”与“不常有”“知”与“不知”等等也是可挖掘的。
第三个:以辩证思维探寻《马说》中的“不可得”,体悟新《马说》
一、预习检测,积累整理
字音及重点句子翻译
二、辩证探寻“不可得”
(一)探伯乐之“不可得”
(二)探千里马之“不可得”
(三)探食马者之“不可得”
(四)探韩愈之“不可得”
三、新时代,体悟新马说
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向上的价值观,在当下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努力奋斗,展现自我。
周一的时候,在和大组长的商量下,组长问了几个问题,譬如第一个思路中“创设情境,引出辩题:千里马难千里,是马之过还是人之过?”这个辩题你的目的是什么?我当时愣了一下,对啊,我是想要表达“马之过“?还是”人之过“?还是中和?我好像又站在当代的立场,去评判古人了。
还记得欧丽娟老师讲过,大致是: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看古人,我们要回到古人的背景,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文章。我这里是不是又是以自己思维呢?我想要的,所谓的新《马说》是在探讨,让学生知道,没有伯乐,也不要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要积极努力,成为自己的伯乐。但如果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探讨这个,那对韩愈的理解呢?我回到韩愈那个时代,站在他的角度去讲解他了吗?最后,我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了。
后面第三个,我自己想着说能不能分析,但是因为学生程度,还有因为是自读课文,最后还是没有深入下去。交流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放弃了《马说》。当时心里想的是组长太厉害了,还有怎么办又要重新去找选题了,突然有点沮丧。在组长的建议下,我把目光又重新回到了游记单元。
游记单元,看了大单元教学,心里想着很少尝试大单元教学,要不要就借此机会尝试一下?觉得最近旅游很热门,可以创设情境。
大致想的是:
跟着书本去旅行
所至——所见——所感——所用(结合当地城市特点,写导游词,或者绘制旅游风景区,做出当地旅游路线,画手抄报等。
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还是放弃了。
后面又锁定《一滴水经过丽江》了,因为这篇课文视角独特,对学生来说,以后写作文也是可以模仿的。之后再看了一些设计,最后还是放弃了。
但也有了收获,游记,除了学会欣赏别人写的,那在这个旅游盛行的时代,很多人也都会去旅游,那怎么写好游记呢?这也是学生可以掌握的技能。于是最终转向游记写作。
于是就开始了游记写作之旅。幸亏有组长们的帮组,最终形成了一节游记写作的公开课。整个过程中,思路也在不断调整,比如,最开始我自己想的是,先回顾教材,总结这几篇文章的所至、所见、所感以及所学到的方法,后阅读片段,寻找问题,再者,讨论交流,修改片段。最后学以致用。但这样的话,前期耗时太长了。
和我组长交流后,组长给予我建议,然后再去修改。真的超级感谢我的组长,真的给予我很多建议。之后最终有了初版,后来在试讲的时候,也发现了问题,继续修改,最后形成了一节公开课。
二、心态的调整
在调整思路以及修改教案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我做不到,沮丧,甚至烦躁。之后看了一本书,发现自己其实总是处于自己的一个固定思维当中。
遇到变化,有一些人总是会抗拒,害怕。而我,我发现自己也是如此,既期待又会害怕。所以在修改的过程中,我在听组长的建议时,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不行,我做不到。沮丧,然后接着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怎么就资质平平呢?”
过了半个小时或者更久点,自己才能平静地接受,然后继续修改。有时候,总觉得自己懂了某个道理,可是遇到事情时,自己还是会不镇定,不冷静,所以人生真的就是不断修炼的过程吧。
真的特别感谢组长的帮助以及鼓励。
最近一直鼓励自己的还有一个人:曾国藩;一首歌:《追梦赤子心》(张韶涵);两句话:“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书籍给予人力量。
三、课后反思
上完课后,自己感觉比较差,没讲好,有点沮丧。不过后来在听完一些老师的点评后,发现也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总结一下上课过程中的一些反思吧。
1、提前安排好学生座位。上课地点不在原来教室上,学生需要走一段距离。前一天晚上,交代了学习小组的组长,安排好了位置,并且吩咐了学生前一节下完课后,就立即来录播室。结果第二天,我就没再提醒了。
结果学生比较慢,而且因为有的组长没来,学生也不知道坐哪。我课前要播放一个视频,然后让学生观看,之后从中引入课题,所以当时就有点着急。
改进:1、再有需要分小组位置的情况,最好前一天找个时间带学生过去,安排好座位。2、或者自己早上再交代一下或者直接去教室叫学生过去。
2、上课过程中,学生讨论比较安静。因为这个班平时比较活跃,大家比较积极,所以我就对学生比较有信心,就没多想学生会安静的情况。因为这次教室后面坐了较多的老师,学生有点紧张,可能怕自己回答错之类的,就不太敢大胆回答。
所以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调动,考验老师的现场反映能力。当时,我虽然尽量让他们大胆一点,虽有点效果,但还是比平时上课差。
改进:①个别学生分享得很好的时候,就可以给个掌声。(这点当时忘记了)
②学生讨论过程有些安静,老师可以走下去与他们交流互动,小声跟一些组讨论,可以适当点拨。(这个我没有做到)
③可以加入片段朗读,如朗读课文句子。因为是作文课,而且还要当堂练笔,怕时间赶,所以前面联系课文,呈现课文中四个句子时,只是让学生讨论,然后个人回答,没再朗读,所以整节课朗读的声音有点少。
④学生分享自己写的作文片段时,当时有让学生朗读,然后其他同学点评,也有提问分享的学生,觉得自己写得怎么样?你最喜欢写得哪个部分。其实形式可以更加丰富一些,譬如让学生自己修改的作文并上台分析自己为什么这么写,其他同学也可以上台点评作文。
3、板书设计。因为我怕自己一写就忘词,所以就先写了板书设计。还是要多锻炼吧,继续练字。
4、PPT课件。当时因为要拍照投屏,所以是直接把课件传入希沃白板。后来因为前一天晚上播放了课件,发现在希沃上有一页课件,表格中的字体会溢出来,调小字体,最后一排,又怕学生、听课老师看不清楚。所以最终就是把课件拷贝在电脑上,之前先用电脑上的课件,而后在用希沃白板软件拍照投屏。然而这导致,我分享完,要总结时,就要切换,最后在总结部分就做得不是很好了。
5、专业方面的书,要多看,听评课之类的书,去阅读,去继续阅读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节课不简单,学海无涯,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