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的世界,痴迷的你——《湖心亭看雪》(一)
此图,并非西湖,是多年前的庐山雾景,虽不是雪景,但那种大雾弥漫,却同样给人以世界苍茫,天地辽阔,人之渺小的感觉,故放在此处。
《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基础部分(作者简介、重点字词、译文、原文背诵等),第二课时主要是赏析文章,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痴”,感受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第二课时,主要是借鉴教参中范冠南老师的《字斟句酌读张岱——<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当时看了这个教学设计,特别喜欢,就想着模仿范冠南老师的这个思路来教学,看看学生的反映怎么样,顺不顺畅。现如今把这两课的课堂整理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课件:标题《湖心亭看雪》,同学们,湖心亭在哪里?杭州西湖。杨万里写过关于西湖的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苏轼也写过西湖美景:湖光潋滟……
我们八年级诗歌中也有一首,它就是——生: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那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以及见到美景的愉悦之情。
是的,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张岱的西湖雪景美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作者张岱看到西湖之景,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二、基础
(一)复习:我们现在中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是比较阅读,那我们平时学习的时候,就要注意学会迁移,课内文章之间的迁移,课内外文章的迁移。
比如,《钱塘湖春行》与《湖心亭看雪》,那还有什么可以与这篇文章勾连呢?看到寂静、孤独的雪,我们还会想到谁?柳宗元的江雪——学生背诵,然后回答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因贬谪,政治失意的忧伤、孤寂),那同学们待会就要注意本文的情感了。
此外,柳宗元还有一篇文章,我们学过的——《小石潭记》,回忆内容、情感。还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写景句,这些,我们都是可以比较阅读。
所以,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专心、用心,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感受苍茫的世界,孤独的狂欢,以及寻找痴迷的他。
(二)文体知识介绍
1、小品文:小品文是对短小隽美的一类文艺性散文的总称。小品文的首要特征是内容简略,笔法灵活,语言活泼生动,篇幅短小,一般三五百字,长的也只有千字左右。有时事小品、历史小品、科学小品和讽刺小品等。明代是小品文的繁盛时期,尤其是明代晚期,小品文的写作成为一代文学成就的标志。(来自百度,自己再稍微选择。)
(三)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等,浙江绍兴人,生死于明清之际。他出生于仕宦世家,祖上三代为高官,家世殷富,少有捷才。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参加反清复明运动失败,入山著书以终。精小品文,工诗词。是明清第一散文大家、晚明著明史学家。
评价:
自我评价:①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②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國,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自为墓志铭》
他人评价:①章诒和:“哪里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哪里肯定有张岱;曲终人散,风冷月残,有人吹出一缕悲箫,那听客肯定是张岱。”
②李敬泽:张岱还喜欢锣鼓吹打,喜欢人群。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中有张岱。张岱叹道:人太多了,太挤了,太闹了。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
作品介绍: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都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主要是通过追忆前尘往事,缅怀往昔岁月的繁华,从中透露出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因手中恰好有《陶庵梦忆》这本书,于是就给学生念了自序中的两段话:
①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装点语也。
②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忆》。
这次作者介绍较说得多些。
首先是,学生算是第一次接触张岱,而张岱也是一位重要的文人,所以多说主要为了让学生对张岱有更多的感知。
其次,更好地了解张岱这个人物性格特点(特立独行,不随俗流)。
再者,了解这些,有利于后期作者体会张岱的故国之思及淡淡的愁。
最后,学习张岱的精神。张岱,在明朝生活了将近四十年,这四十年的生活奢华靡丽、嬉戏玩乐,完全的贵公子生活,而明灭亡之后,张岱选择了隐入山林,生活与之前犹如云泥之别,这种落差可以较之于《红楼梦》的贾宝玉。
张岱隐入山林,直到九十多岁才去世,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
我想无论如何,张岱都应该成为我们所熟知的一位文人。这个介绍看似多,但其实所用时间不多,学生们听完都很感兴趣,想要知道这么一位独特的文人。
三、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提问学生重点词意思,然后学生按字疏通。)译完,大家齐读,齐读之后,提问学生这句讲了什么?然后再记背。
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重点词解释,此外,注意拏、毳两个字的写法。)译完,大家齐读,提问内容,然后齐背。背完,再把第一句、第二句合起来再背。
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重点词解释,此外,“一”联系《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的“一”
芥:比喻细微、微小,这里用作量词。(这里学生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芥”是微小的意思,联系《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水浅而舟大也。解释“芥”原本是一颗小草,所以现在在这里是“微小”的意思。学生比较快就记住了。
这句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作者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换成“个”怎样?学生们都笑了,说,“个”太大了,还是“粒”好。更有人之微小的感觉。
解释完这一句,让学生齐读——齐背(雪景),背完,再联系前文一二句,再背一遍。
④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⑤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作者由前面的叙事、写景过渡到现在的叙事,看看作者到了亭子上了,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场景。
(④⑤⑥句较简单,让学生描述的时候说译文,然后再穿插重点词。让学生浅浅感受一下,作者遇见知己的惊喜之情。作者本以为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结果亭中有人,亭中人也以为自己是独自看雪的,结果看到了作者。就这样几个与众不同的人相遇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惊喜啊。)解释完,齐读,齐背,再把前门的叙事、写景句一起背诵。
⑦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⑧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疏通文意,重点词:客此(客,名词做动词,客居)及下船(及,等到,到了——联系《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以及最近学到的“越明年”的“越”也是“到了”的意思。
此外,在疏通的时候,提问学生,作者“问起姓氏”,结果回答却是“金陵人”,这句跟我们平常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吗?举个例子(班里同学,我问她姓什么,结果她回答的是哪里人。当时就有同学回答某某市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金陵”呢?有什么意味呢?解释完语义,大家齐背后两句,然后回忆背诵前面部分。
最后总结,再把全文读一遍,背诵一遍。
两个班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够背诵。有一个班,学完,记完,还讲了后面的几个问题,会更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