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从未遥远——《遥远的向日葵地》
最近下班之后的趣事是看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如同《我的阿勒泰》一样,拥有着生活的小确幸。语言真实、质朴、幽默,让你读着读着,不禁大笑起来或者有所沉思。
这本书同样带我走进一个未曾接触过的世界,让我在脑海里不断想象着戈壁滩,想象着戈壁滩上近万余亩葵花地。当葵花盛放时,当蜜蜂来临时,金色王国城门打开,鼓乐高奏,那该是多么宏大的场景!
这片遥远的向日葵地,承载着外婆、妈妈、“我”的回忆,有过丑丑、赛虎、兔子、鸡鸭的足迹,有过丑丑与鹅喉羚的“征战”,有着蒙古包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里是“我”内心深处不可忘却的记忆,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我”向前走着,但那遥远的向日葵却从未遥远,一直在近处。
希望——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李娟母亲种了九十亩向日葵,第一次被鹅喉羚啃光,第二次,第三次,同样结果,但作者母亲还是继续种了第四次,因为怀揣着希望,所以最终有了第四次向日葵的盛开。
希望是付出努力之后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纵使是”有可能“,可总归存在一线生机。
就像《肖生克的救赎》电影中,安迪说,“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的。”因为希望,安迪最终凭借着一把小锤子,敲啊打啊,坚持了19年,终于挖出了一条向死而生的通道。
在希望之下,安迪付出行动,最终迎来了自由。
力量——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
初读这句话被震撼到,是啊,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有了大地,人才能够“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大地厚重,孕育着生命,流水轻盈,滋润着生命。即使是贫瘠的戈壁滩,它依然厚重,依然能够绽放着万亩葵花。流水亦然,越过艰难,一路跋涉,在黑暗之处一路奔赴那万亩嫩绿、万亩金黄。
然而租种的土地似乎是不需要休息的,直到“土地被毁去”,人才意识到原来土地真的“死掉了”。
地面坚硬、发白,整块地看上去像一面无边无境的白色搓衣板。因为过量施化肥?因为不合理灌溉?因为盐碱化?因为各种透支……不管因为什么,土地就像一个垂垂老矣的老者,慢慢没了生机。
租种土地的人一般只想到怎么利益最大化,却没有想到土地也是需要休息的。
作者说,“只有土地的主人才真正做到爱惜土地吧?只有真正的农民,世世代代依附土地而生的人,才能真正地体谅土地。”是啊,只有土地真正的主人,才懂得心疼土地,爱惜土地,才会每块地种上几年,就会缓几年再种,让土地也得到休养生息。
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是承载万物生长的母亲,请爱惜每一寸土地。
到来和离别——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李娟说,“自己的母亲是擅长到来的人,而她自己是擅长离别的人。”
母亲出现,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母亲对子女总是会觉得给得不够,所以每每出现总是大包小包,总是细致周到。
作为子女,因为年轻,因为理想,因为向往外面的世界,所以似乎总是多了那么一分不经意。
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相逢与离别是我所经常接触的。一度以为,我已习惯了离别,离别就是难过两三天,而后慢慢适应就好了。
后来才发现,离别是习惯不了的。每一次离别还是一样会有阵痛,只不过慢慢长大的你,慢慢更加接受离别,更加明白离别是常态,相逢是难得。
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时间是必然,其间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离别独占一大半。
雁过留声——人呢?
李娟说,“外婆死了,一滴水消失在大海之中。一生寂静得如同从未在这世上存在过。但她仍圆满完成了她的使命,作为最基本的个体被赋予的最最微小的使命——生儿育女,留给亲人们庞大沉重的个人记忆、延绵千万年的生存经验及口耳相传的古老流言。是所谓生命的承接与文明的承接吧。”
一个人的逝去,一个普通人的逝去,寂静得似乎从未在这世上存在过。想想外婆,想想爷爷,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也如同一滴水一样消失在大海之中,一生寂静得如同从未在这世上存在过。
世间再也找不到他们留下的足迹了,有时会恍惚,他们真的存在过吗?如果存在又怎么会消失这么彻底呢?再也不出现。
普通人的逝去亦如一阵风,只吹过两三代人的心,而这样的铭记已是久的了。
可是,转念一想,亲人间或许剩下的只有回忆以及泛黄照片中的时间定格人影,但延绵千万年的生存经验及口耳相传的古老流言,多多少少印在后辈身上,而这些也算是生命与文明的传承吧。
月亮——最有情,也最无情,最孤独,也最自由
错过了太阳,就不要再错过星星和月亮。
天黑透了,星辰才熠熠生辉。
或许因为“月”这个遥远而美好的想象,或许因为“月”这个意象,承载了太多人间悲欢离合,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月亮与故乡有关,与童年有关。
可仔细想来,就像作者说的,“其实它只和夜晚有关。它把人间的一切的依恋拒之门外。”它悬挂于九万里之上的高空,阴晴圆缺,亘古不变。它最孤独,也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