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作何解?——《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思路: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 ,由“嘉肴”类比“至道”,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备课困惑:
在备课的时候读着读着,突然就对“是故”两字有了疑问。以前学的时候都是很自然地认为“是故”就是“所以”的意思,所以没觉得有什么疑问。
而今再读,越读越困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善也。”讲的是实践、学习的重要性,这与后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有因果关系吗?好像没有。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由“嘉肴”类比“至道”,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一个话题转入另一个话题,所以“是故”表示衔接是不是更好一些?
但如果这样的话,那为什么一直以来又翻译成“因此、所以”?我带着疑问去查找了一下资料。
寻找解释:
的确,对“是故”一词,有些人还是有不同看法的。沈丽萍《〈虽有嘉肴〉“是故”当训为“于是”》文章中,通过对“是故”前后文关系的分析,认为“开篇讨论的《虽有嘉肴》里的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之间用‘是故’连接,只是表示由第一个话题切入第二个话题,表示前后两事之相衔接而已。两句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因而这里的‘是故’应译作‘于是’,不应译为‘所以’‘因此’。”
可是翻译成“于是”也感觉怪怪的。
“是故”在文言文中,大部分都是解释为“因此、所以”的意思,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其他的解释如:作发语词,一般放在句子开头,相当于发语词“夫”,为发表议论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可以不翻译;
表承接,相当于“乃”“于是”。这两种都远少于表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既然译文都是翻译成“所以”那肯定是有道理的。
于是乎又去看了原文,发现《虽有嘉肴》前面还有两段,特别是前一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文意: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这里的“是故”就是“所以”的意思。
那《虽有嘉肴》里的“是故”就解释成“所以”,第一句与第二句有因果关系,那该怎么理解呢?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善也。”即说“学习很重要”,而“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是阐述如何学习以及学习的作用,也就是说进一步学习的方法。
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因为学习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学习,那如何学习?教与学结合。”学了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了别人你才知道自己的困惑。所以文中用“是故”表示“因此、所以”的意思也就说得通了。
而且文章后面说,“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相当于再一次总结。
暂且先记录着吧,以后有更改,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