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山水,无穷兴味——《醉翁亭记》(一)

文摘   2024-09-22 21:00   广东  

一程山水,无穷兴味——《醉翁亭记》(一)

声明:本文的译文、问题答案等主要参考自教参,故事等搜集于网上资料。教学设计也参考了教参。


本文的记录只是对课堂做一个整理,通过点滴的积累,希冀获得一点成长。


鉴于《行路难》那篇文章课堂思路的整理,因为当时很喜欢那篇文章,在网站上听了多个老师的课堂(感恩现在资源的丰富,各位优秀老师的贡献),忘记注明学习资源来自某某老师,还有当时所用的背景介绍、一些问题的答案,参考的是下载的某一个课件(某科网),现文章的原创标志已取消,以表示歉意。

一程山水,无穷兴味——《醉翁亭记》

前言:初中学完《醉翁亭记》后,几乎没有再次认真去阅读这篇文章,只是在偶然间的机会再去记背了两次,印象中就是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千古名句。


就类似于知道这篇文章是经典文章,但为何成为经典,为何备受后代人们的推崇?其实是慢慢忘记了的。


时隔多年,而今再次阅读,去备课时,却发现这篇课文怎么有点备不完了,好像有很多要讲的。


再去读,发现每一段都很有意思,但是第三段、第四段却尤其难得,特别是第三段,在北宋,在较偏远的滁州城里竟然有这么一番官民同乐的景象,岂不是很难得?


本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是表象,重点在于“山水之乐”。再推,“山水之乐”是表象,最跟本的还是“与民同乐”的“乐”。


所以在备课定目标的时候,除了了解作者,积累文言实虚词,感知文章内容,主要是放在“与民同乐”的主旨理解上。


古人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山水景物,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


可以说,一程山水,治愈了古今无数人。无论失意还是得意,山水都能够给予人慰藉,欣喜。


陶弘景说,“在山水之间,‘实是欲界之仙都’。”吴均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感恩大自然,在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能够给予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醉翁亭记》


一、课堂导入:以题目导入,提问学生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抓住关键词“醉翁亭”“醉翁”,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初步了解“醉翁亭”位置,“醉翁”是谁?为什么他自称为“醉翁”?


再引入后人对欧阳修的评价:南宋理学家黄震在《黄氏日钞》中对其评价是“以文为戏者也”。(欧阳修是一个将文学创作视作一种游戏的人。)


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对欧阳修的散文“游幽泉邃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茅坤认为欧阳修文章的深邃和引人入胜,仿佛是一次探险,每深入一层就有新的发现,给人以无穷的兴味和思考。)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欧阳修,走进他的文章“《醉翁亭记》”


二、基础介绍


(一)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逝世后,获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在文学上提倡古文运动,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其散文成就突出,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二)背景介绍:联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前讲过范仲淹因何被贬(推行庆历新政,触犯贵族阶级利益,被贬至河南邓州。)欧阳修作为范仲淹的支持者,也被贬至滁州。被贬失意,寄情于滁州的山水,与民同乐。


(三)字音校正:琅琊、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树林阴翳


三、课文讲解:


(一)朗读文章(听读文章、学生齐读)


(二)文章讲解


第一段: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根据文章的注释,疏通文意。在疏通的时候,会联系《小石潭记》文章的写法。


2、感知内容: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醉翁亭”的位置以及名字的由来)作者是怎么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环滁——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一层一层推出,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面到点。)


你觉得这一段山水写得怎么样?按照我们之前学过的《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文章赏析山水的方法。(色彩、视角、感官、动静等方面)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说到点主要有:移步换景、色彩(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视觉、听觉(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等,让人身临其境。


③思考探究第一题: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有了前门两个问题的铺垫,这道题学生较容易能够说出来。)


设想,你来拍摄,最开始,你拍的是滁州城的一个大全景,然后是选定其西南诸峰,然后再走进其中的一座山峰“琅琊山”,而后聚焦到山上的一个“酿泉”,最后特写“醉翁亭”。


答案:作者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两个设问句(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文章由写景巧妙的过渡到记事、言情。)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赏析(此句是全文的核心,“醉翁之意不在酒”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为全文写景抒情奠定感情基调。)


⑤记忆背诵(板书):

萤点星光
萤火虽弱,却也能照亮一隅,开启新的篇章。人生旅途,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行到水穷处时,不妨坐看云起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