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山水,无穷兴味——《醉翁亭记》(二)

文摘   2024-09-23 21:02   广东  

一程山水,无穷兴味——《醉翁亭记》(二)

复习背诵第一段:(同样书写板书,根据简略的思维导图记忆背诵)


第二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根据文章的注释,疏通文意。在疏通的时候,会联系《岳阳楼记》的字词以及语句。


2、感知内容:


①第2自然段主要描绘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


文章主要描绘了山中早晚阴晴不定的变化以及四季不同的景色,展现了自然之美,以及作者从中获得的乐趣。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山间朝暮

先分写早晚:变化无穷,再总说朝暮。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山间四时

先分写四季:景象各异,后总说四季。


②赏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对偶、动态之感、语言具有表现力。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朝往暮归,赏朝暮四时之景,其乐无穷,引出后文的游乐。


小结(板书):


第三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与民同乐的具象化


1、根据文章的注释,疏通文意。


注意一些字词,如“负”联系“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荆请罪”得出“负”是“背”的意思。“伛偻提携”老人和小孩,联想到“黄发垂髫”。“临溪而渔”(靠近)与“把酒临风”(面对,迎着)“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东临碣石”(到)联系起来。“洌”(清)与“水尤清冽”易混淆的字比较,三点水的“洌”是“清”,两点水的“冽”是“冷”。杂然:杂七杂八的样子。颓然:倒下的样子。


2、感知内容:


①疏通完文意,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第三段,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背着东西的人在唱歌,走路的人在树底下休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我看到了一幅非常热闹、百姓安居乐业的画面。


生:伛偻提携,老人和小孩都很快乐,就像《桃花源记》里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说明当时的滁州城社会安定美好,人们悠闲自在。


生:太守宴会的食材,有鱼、有酿泉做的酒,山肴野蔌很多,说明很丰盛。(提示:这些食材是太守家里带的还是醉翁亭周边就有的?)生:周边就有的。(提示:说明太守的宴会都是就地取材,那从中可以看出什么?)生:这个地方资源丰富,物产丰饶。(提示:老百姓可以拥有吗?说明什么?)生:滁州城的百姓生活比较富足,安定。


生:太守的宾客们玩的很开心,投壶、下棋,无丝竹之乱耳。


生:还看到太守喝醉了,醉倒在众人之间。


师(总结):是啊,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一段我们看到了一幅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画面。那从中你可以感到太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随和亲民,他与宾客们都相处得很好,而且还能够“颓然乎其间”。


生:在太守的治理下,滁州城政治清明,百姓安乐。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太守。


生:与民同乐,他能够醉倒在众人间,在那么多百姓的面前,他能够做自我,说明他与百姓关系好,他与民同乐同忧。


师:是啊,这让老师想到孟子说的:“乐民之乐,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欧阳修与范仲淹都继承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欧阳修与范仲淹都是古仁人啊,都有古仁人之心。


总结(回忆知识,记忆背诵)


第四段: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根据文章的注释,疏通文意。


2、感知内容:


①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宴会结束,众人散去的情景,以及作者对“乐”的深层思考,最终点明“醉翁”即欧阳修本人。)


②思考探究三:本文多处本文多次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本文共出现10个“乐”字,最后一段就有7个“乐”。首先,我们看到第四段,思考第四段作者提到的“乐”有哪些?


禽鸟之乐(树林阴翳,环境清幽,游人散去,寂静安逸)


游人之乐(既知山林之乐,沉醉于其中,又能从太守游而乐,享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


太守之乐(太守乐其乐: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享受山水,与民同乐。)


这一段作者逐渐推出百姓之乐便是太守之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此外,还有前文所讲的“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等。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了作者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小结: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与民同乐


四、总结


《醉翁亭记》:欧阳修在政治上遭遇挫折,被贬至滁州,但他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失意之中,而是通过对自然美景以及滁州百姓的生活描绘,展现了一幅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画面,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感。


五、拓展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四岁,父亲去世,家里生活贫困。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于是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六一居士”的来源:他曾对客人解释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当客人问他为何称之为“六一”时,他回答说:“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意思是加上他本人,与这五种物品相伴,合称为“六一”。


欧文苏字:指的是苏轼应滁州知州王诏之请重新书写的《醉翁亭记》,成为传世书法佳作。而《醉翁亭记》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也颇受后世书法家和画家的青睐,成为反复创作的经典题材。

萤点星光
萤火虽弱,却也能照亮一隅,开启新的篇章。人生旅途,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行到水穷处时,不妨坐看云起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