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崔颢登上黄鹤楼,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尽管李白再三想写得比这首更好的诗,最后还是觉得崔颢的《黄鹤楼》写得是真好。关于岳阳楼的诗文很多,但是范仲淹之后也没有人能够写出超越《岳阳楼记》这篇文章。
同样的,苏轼曾有一篇文章,被称为“千古第一中秋词”,南宋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这样说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
二、基础
(1)题解: 水调,是一种曲调。传说隋朝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曾做水调歌,后发展为宫廷大曲。后来人把水调歌的头部专门截下来填词,形成了词牌名——水调歌头。
(2)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同学们背诵,然后教师带着学生回忆《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及情感:当时的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四年了,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是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复杂的,“解衣欲睡”的平静到“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欣喜到“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落寞,到“寻张怀民”的期待到“怀民亦未寝”的喜悦,再到庭中散步赏月的愉悦、沉醉,到最后的感慨、自嘲。
同学们,今天学《水调歌头》时也要特别注意作者的情感变化。《卜算子》这首是作者刚刚被贬的时候,此时,还惊魂未定,心有余悸。
而写《水调歌头》的时候,此时,作者还未经历乌台诗案,距离乌台诗案还有三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较早时期的苏轼,看看有没有什么异同点。
同时,再穿插一点作者的介绍(苏轼学生相对熟悉,可快速过一下。)
三、讲解
(一)朗读正音
丙辰(chén)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zhuǎn)/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先自由读(注意字音),然后齐读,然后可以请一两个学生朗读(之前我们班有学生在庆中秋时,朗诵过此诗,这次因前面的复习耗费了一点时间,所以就没再请学生朗诵。)
(二)读懂词意——理解词情
上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缘由、目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先把关键词解释一下,然后让学生说出词意。在解释的时候,同样注意联想记忆,比如“把酒”二字,之前学过《岳阳楼记》中的“把酒临风”让学生回忆意思。)
学生(词意):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归返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理解词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作者开篇面对明月发出了什么样的疑问?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出示课件: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有考之?
——屈原《天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问青天。
——李白《把酒问月》
讲解屈原、李白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思考作者开篇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以问句开篇,点明饮酒赏月。把天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写出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此外,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天上明月、宫殿的好奇、探索,从中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师:抓住“欲”“恐”,提问学生这两个字的意思。
生:欲:想要;恐:担心、害怕。我想要乘风回到天上去,但是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高处经受不住寒冷。
师:听说,本来此诗“又恐琼楼玉宇”中的“又”字是“唯”字,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字更好啊?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都认为“又”好):又。“又”,好像是我既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但是二者又不可得兼。
师:所以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矛盾的心理。
师:是的,矛盾的心理。能不能具体说说矛盾点在哪?
生:我想要乘风回到天上去,但天上太高太寒冷了,所以我犹豫,所以可能又还是觉得人间好。
师:所以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既向往天上明月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同学们,我们再看到一个背景资料。
出示课件: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1076)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因直谏得罪变法派王安石,被贬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同学们想想看,这里的“天上”可能还指什么呢?有没有什么深层含义呢?
生:朝廷吧。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这里“天上”对应的可以说是“朝廷”,当时苏轼得罪了变法派,在朝廷中并不受待见。如果回去了,会怎样?
生:可能被攻击、会难受。
师:“天上”对应的是朝廷,他想回朝廷中去,但又害怕难以容身的矛盾心理。 其实这也是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如何理解这一句话?“清影”是什么意思?
师:“影”是指什么?
生:影子
师:那“清”呢?
生:月光下的影子,月光清冷。
师:对,可以说是清冷的影子。同学们想想看,中秋佳节,你所看到的万家灯火,都在团聚,唯独你面对一轮孤月,与你相伴的只有清冷的影子,如果是你,你内心是什么感受?
生:孤寂、落寞、冷清、凄凉……
师:是的,“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了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孤独、苦闷。
师:那与清冷影子相伴的作者,想待在人间还是天上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人间,从“何似”两字看出。
师:是的,虽然现实中,“我”形单影只,虽然现实生活不是那么好,但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乐观、豁达。现实生活没那么好,但依然可以在月光下起舞,说明作者依然热爱现实生活。
师:是的,真正的英雄是看清了社会真相,但依然热爱生活的人。苏轼看到了自身的处境,但依然热爱生活,能以旷达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同学应该学习。
下片:
理解词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样,先解决重点词翻译,整句翻译的时候,提醒学生思考清楚,前两句的主语是什么。学生翻译)
词意: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读懂词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赏析这一句黑体字的效果
师:同学们,抓住黑体字的意思,看看作者说了什么?
生:转:转过;低:低低地挂着;无眠:指睡不着的作者。
师:这两个是什么词?
生:动词
师:那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提示我们什么呢?我们平时六七点的月亮是怎样的状态?对比一下。
生:六七点,月亮高高的在挂在天空中,现在是低低地挂在门窗上,说明夜已经很晚了,很深了。
师:是的,很好,“转”“低”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所以这一句作者想表达什么?
生:在深夜,作者睡不着,睡不着是因为怀念自己的弟弟,心情惆怅。
师:是的,这一句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的忧伤和思念。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师:这一句很有意思,作者说“月亮应该对人类不应该有怨恨吧,那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就圆呢?同学们听出什么感情没有?
生:作者在质问月亮,对月亮有怨恨。
师:是,月亮本身无所谓爱和恨,就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但是作者这里赋予了它人的情感,所以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呢?
生:拟人,作者表面上是在质问月亮,对月亮不满,其实是在表达他因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师:真聪明。是的,同学说对了。那作者有没有一直沉浸在这种情绪当中?有没有一直抱怨?他怎么说的?
生:没有,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有没有谁来理解一下?
生: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都是自然规律,千古以来都是如此的。谁也改变不了。
师:那既如此,我们就怎么样啊?
生:那就没必要悲伤了,那就释怀吧。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到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乐观豁达,当改变不了的时候,只能接受,然后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这样才能更好的生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个时候的作者不再怨怼月亮了,他豁达了,此外他还说了什么?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句话,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月光,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福。
师:是的,同学们说得很好。一个人身处逆境,他所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境况,而是联想到了天下人,这样的人胸怀是旷达的,这样的人是伟大的。同学们还记得有那么一个人也是如此,他自己身居破屋,但却心怀天下,他是谁?他许了什么愿望?
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是的,杜甫、苏轼、范仲淹、刘禹锡等人,他们都怀揣着梦想,有着古仁人之心,忧国忧民,同时,他们也用他们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身处何境,我们都应该乐观豁达地面对现实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去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一点事情。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诵一遍《水调歌头》好好感受一下吧。
四、总结
望月:苦闷、伤感
问月:矛盾、怀念
悟月:消解、释然
共月:旷达、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