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的世界,痴迷的你——《湖心亭看雪》(二)

文摘   2024-09-27 21:51   广东  


第二课时

一、导入:背诵全文,复习重点字词。


二、课文讲解(以范冠南老师设计的问题为主):


(三)咬文嚼字品“痴景”


1.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

2.关键词是哪个?是什么意思?

3.请到前文找一找,舟子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张岱“傻”(“痴迷”)的?由此可看出张岱什么性格?

4.张岱追求怎样的山水之境?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支撑你的观点。


明确:比较纯粹的山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两句雪景古来共赏,请尝试用“我认为……写得好,写出了……”的形式品读雪景。


5.有同学发现“一痕”“一点”“一芥”到“两三粒”的变化规律吗? 预设:越来越小,营造出一种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觉。


(PPT 出示一张湖心亭看雪水墨图,略)介绍白描的写作手法


1-3题都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没有什么问题。第四题,追求怎样的“山水之境”,当时看到题目学生有点困惑,觉得很抽象。后来换了一种说法,问他们张岱喜欢怎样的山水?学生回答:喜欢宁静、优美、寂静的山水。然后提问学生从哪知道的?学生找出文中的语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里的景,很宁静,很纯净,不杂乱,我们可以说是比较纯粹的、纯净的山水之境。后面的句子赏析,学生基本可以说到。


(四)咬文嚼字品“痴情”


1. 看来张岱写完山水,便要开始写生活了。记忆中的那晚,张岱遇上了谁?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似”是什么意思?张岱与他在亭 上遇到之人有何相似之处?

3.这里说明他们有共同的情趣爱好。这样的情趣爱好有什么特点呢?   

4.遇到后,张岱还和亭中人喝了酒。他们心情怎么样?


(四)所遇亭子中之人部分,同学们都能够回答。相对来说,较简单,从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五)咬文嚼字品“痴心”


1.还有相似处吗?   明确:都客居杭州。


这一道题,学生没有一下子找到。

除了,“都是在晚上的时候看雪。见到彼此时都很惊喜。”还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学生回答,顿了顿,后面突然有一个学生小声说道:“都是背井离乡之人”,进而再提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亭中人,是金陵人,客此(杭州)。很好,还记得,作者是哪里人吗?浙江绍兴人,所以作者也是客居此地。这时,其他同学恍然大悟。他们都是背井离乡之人,都客居此地。


2.“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同学们注意到没有: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请小组结合材料讨论。


这一问题,结合材料以及之前所讲的作者介绍,学生还是可以领悟的。“金陵”作为南京的古称呼,含蓄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怀念以及亡国的沉痛。


湖心亭事件发生于明朝未灭亡时,张岱写湖心亭这篇回忆性散文时,已经五十多岁了,明朝灭亡约十二年了。


在回忆的时候,肯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可谓是“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金陵”一个回不去的故国,一个回不去的生活,一个回不去的青春。当时只道是寻常,不曾想原来的“寻常”是多么的难得与可贵。


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

都说张岱痴,但谁又解其中况味呢?张岱的“痴”到底痴迷什么呢?


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一面。

痴景:作者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之时,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作者无限的惆怅和淡淡的哀愁。


总结:

张岱的“痴”不是傻,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境,纯粹的山水,他不随俗流,晚上看雪,有着高雅脱俗的情趣,他还对故国一往情深,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此外,让学生讨论交流,你觉得以张岱的性格,何人可以与他一起同往湖心亭看雪?


这道题学生挺感兴趣的,都觉得比较好玩,穿越时空,他会与谁成为知己呢?谢灵运、陶弘景、陈子昂,李白、苏轼、欧阳修、柳宗元……(或许应该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形成文字稿。)


第二课时,我是按照范冠南老师设计的思路来授课的,老师设计的问题,真好,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让学生了解到张岱的“痴”。


但因学生学情不同,以及自己的教学功底浅,真正实行起来时,学生的活跃程度比自己所预期的低,上课的感觉没有之前上《醉翁亭记》的好。课堂语言的表达以及问题的引导,这些有太多要积累的,继续加油。

萤点星光
萤火虽弱,却也能照亮一隅,开启新的篇章。人生旅途,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行到水穷处时,不妨坐看云起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