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满江红》(小住京华)

文摘   2024-12-18 21:51   广东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关于秋瑾


字璿卿(xuán),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课本注释)


秋瑾:“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物,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是为了回答革命为何事,革命正是为了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烈,之快,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当时读到这一段话时,内心极其的感动,当时想到了千百年前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不同时空,却同样有着匡国济世的情怀。


我们也听到过“死不足惜、死不足惧”的奋不顾身,但秋瑾也告诉我们,“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 重点是牺牲之价值。


他人评价:


革命先驱孙中山题词:“巾帼英雄”

周恩来总理:“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联军攻打北京。之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目睹这深重的民族危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秋瑾想为国家做事的心也越来越迫切。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这一次,秋瑾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


原词如下:


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nóng/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jīn/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mǎng红尘/何处/觅mì知音?青衫湿!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我在京华短暂的居住了一段时间,早早地又是中秋佳节。


点出了时间、地点,“早又是”时间流逝,年华虚度的感觉。面对当时列强侵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形势的危殆,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的秋瑾迫切地想要为国家做一点事。可如今,什么都没做,时光就流逝了。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在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非常明丽的秋天景色,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这一句词运用了两个典故。“篱下”“黄花”分别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


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怡然自得、轻松愉悦的心情。


此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秋瑾终于挣脱家庭的牢笼,决心出走,看到篱笆下盛放的菊花应该是愉悦的、兴奋的。


然而“黄花”而非使用“菊花”一词,又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李清照的《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黄花还要憔悴、消瘦,此时的作者心情还是开心快乐的吗?并不是。


作者的心情变得复杂了,她一方面为自己挣脱家庭的牢笼而开心,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路如何走而憔悴,而失落,而愁苦,所以是矛盾的。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这一句景物描写,其实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是复杂的。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的歌声渐歇,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八年来,我一直思念浙江故乡,终属枉然。


“四面歌残终破楚”引用了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下,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本文引用这个故事,是想表达什么呢?联系当时的大社会背景,当时的晚清就像楚汉之争的楚军一样,四面受敌。其实就是当时的中国处在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除了了这一层意思,还有什么呢?“终破楚”,秋瑾结婚八年,八年处在婚姻家庭的牢笼中,而今终于挣脱家庭的束缚,获得新生与自由。


“八年风味/徒思浙”结婚八年以来,我一直在思念故乡浙江。如今的“我”身处北京,并没有思念所嫁之地湖南,而是思念故乡浙江,足可见出生地浙江,故乡浙江对于秋瑾的重要。


“徒思浙”,不仅是秋瑾的强烈思乡之情,也是在怀念曾经少女时期的自己吧,那时候还未成为“贵妇人”,家庭的束缚也相对较少。


苦将侬nóng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强派”:勉强、硬要某人做某事。老天苦苦地强迫我作女子或者说他们硬是强迫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很不屑啊。


苦”“强派”“殊未屑”等词语强烈表达了词人身为女子的不甘,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


因为不甘,因为不屑,“我”不甘于屈服现状,偏不让我做男子所为之事,我硬是想要去抗争,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列”“烈”谐音,通过“身”“心”的对比,表现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词人渴望投身革命、匡扶天下,救百姓于水火的思想感情。


这里作者运用了三个字三个字的短句,节奏非常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这一句将词人身不能为男儿,心却比男子刚烈的心志表达得淋漓尽致。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肝胆”,成语“肝胆相照”意思是“以真诚的心互相对待,即坦诚相待。”“肝胆”一词意思是真诚的心、有做某事的勇气。


“我”这一生,算是一个有真诚之心的人,常常会因为别人的遭遇而触动,而屡屡激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秋瑾怀有一颗悲悯之心,对百姓能够给予深切的同情,有着救百姓于水火的心。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这里的“俗子”对应的是“英雄”,“俗子”既指秋瑾无心于国事的丈夫,也指像秋瑾丈夫那样的一类人,更是指困难当头,所有醉生梦死、阻挠进步力量的人物。而“英雄”则是指万千渴望救国的革命者。


然而俗子醉生梦死,享乐,而英雄却末路。“英雄末路”一个英雄走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总归是悲哀的。作者一直沉浸在悲哀之中吗?不是的,作者说“英雄末路当磨折”,作为一个英雄必然会遭遇挫折、磨难。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担负重大使命的人必然要历经磨练,磨练之后便是成长,便是蜕变。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有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有着即使不为世人理解也要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而秋瑾亦是这样一位英雄。


莽红尘何处觅mì知音?青衫湿!

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一个人的心境是复杂的,纵使是秋瑾,纵使秋瑾已经告诉自己“英雄末路当磨折”,而自己也有勇往直前的信念。


可是在那个当下,却也避免不了伤感,避免不了迷茫。“出走”是痛快的,可是未来的路呢?“我”又该往何处去寻觅知音呢?

当下的秋瑾,当下的“我”只能青衫湿。


这里的“泪”,既是因为知音难觅的苦闷、忧郁、彷徨,也是因为自己走出家庭,但前路却未知的迷茫,更是因为对国家前途的担心、忧虑。


到这里,这首词就结束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秋瑾走出家庭牢笼的兴奋、激动,也可以感受到在那个当下,词人还未找到前方之路的迷茫、彷徨、痛苦。


词最后是“青衫湿”,然而人生之路坚持走下去,定会有所不同。


后来的秋瑾,去往日本留学,留学期间认识了孙中山、黄兴、徐锡麟等革命党人,这些同道之人,开启了新的故事。


秋瑾挣脱家庭的牢笼,像鸟一样飞往她的山,成为想成为的人。纵使秋瑾1907年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才32岁。


但就像她说的,“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烈,之快,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这样的她是伟大的,是真正的巾帼英雄。


萤点星光
萤火虽弱,却也能照亮一隅,开启新的篇章。人生旅途,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行到水穷处时,不妨坐看云起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