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造产能过剩了么,怎么判断制造业产能过剩?

文化   2024-12-18 12:28   福建  
202470篇(共481篇)原创文章
无论我主持论坛,还是和科技创业者交流,都会听到一个字:“卷”,然后就是各方对生物制造产能过剩以及科技创新企业的担忧。
可参考最近论坛实录的三篇文章:《合成生物作为新质生产力,在提高生产效率上有障碍?》、《灵魂拷问教授,生物领域真的不适合创业么?、《合成生物创业者的诉求,政府很难满足吗?》。
抱歉,我本人也是呼吁“卷”的那个人。
到底生物制造产能过剩了么?怎么判断制造业产能过剩?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参考了高盛火出圈的报告《变革中的中国:聚焦产能周期》。

报告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7个制造业——空调、光伏组件、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钢铁和工程机械。
这7个行业贡献了我国GDP增长和出口变化的20%,其中5个行业的产能已经超过了全球总需求。
可以看到,这7个行业中没有生物制造,甚至都没有与生物沾边的产业。
那么我们要关心的有3个问题:这7个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如何?以及到底怎么评估一个行业的产能过剩了?产能过剩的背后原因及其建议?

我国产能过剩的情况

根据高盛报告,7个行业对我国GDP增长和出口变化的贡献,均超过20%。

产能过剩情况如下:
  • 光伏组件:2023年产能达到国内需求量的4倍、全球需求量的2倍,产能利用率为44%。

  • 锂电池:2023年产能达到国内需求量的3.3倍、全球需求量的1.5倍,产能利用率为61%。

  • 新能源汽车:2023年产能达到国内需求量的2.1倍、全球需求量的1.2倍,产能利用率为54%。

  • 功率半导体:2023年产能达到国内需求量的1.4倍、全球需求量的35%,产能利用率为87%。

  • 钢铁:2023年产能达到国内需求量的1.5倍、全球需求量的66%,产能利用率为81%。

  • 工程机械:2023年产能达到国内需求量的7.2倍、全球需求量的1.1倍,产能利用率为30%。

  • 空调:2023年产能达到国内需求量的2.7倍、全球需求量的1.2倍,产能利用率为62%。

如何判断制造业产能过剩?

先说结论,我认为生物制造产业并不存在产能过剩,但某些生物制品的供求关系迅速发生变化,供大于求的情况出现。
那么,怎么判断制造业产能过剩呢?主要有以下四种角度:

基于市场供需关系

  • 需求与供给对比:直接对比行业的产能与市场需求规模。如果某行业的产能持续大幅超过市场需求,且这种差距在一定时期内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通常意味着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 库存情况:产品库存水平是判断产能过剩的直观指标。当行业内企业的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且库存周转率持续下降,表明市场供给超过了实际需求,产能可能过剩。

  • 市场饱和度:通过市场调查、行业研究等方式,评估市场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饱和度。如果市场已经高度饱和,消费者需求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而企业仍在不断扩大生产能力,那么产能过剩的可能性较大。

基于生产运营指标

  • 产能利用率:最常用的判断指标之一,即实际产出与潜在产能的比例。一般来说,产能利用率低于 75% 可认为存在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如工程机械行业2024年产能利用率不到30%,表明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 企业开工率:如果大量企业的开工率长期处于低位,设备闲置时间较长,生产能力未能充分利用,也是产能过剩的一个信号。例如,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时期,许多中小钢铁企业的高炉开工率不足。

  • 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反映了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即营业收入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如果行业内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持续下降,一般意味着产能过剩导致生产效率降低,资产闲置浪费。

基于企业盈利状况

  • 利润水平:当行业内多数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竞争激烈导致产品价格不断压低,销售利润率持续下滑,这暗示着产能可能超过了市场的有效需求,企业通过降价来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从而导致整体盈利水平下降。

下图是7个行业季度EBITDA利润率(%,行业加权平均值),当该指标普遍下降,再叠加产品降价,意味着利润进一步收缩。

下图是7个行业主要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历年变化,可以看到相比2023年年初,主要产品下降了10-55%,直接影响行业中企业的利润表现。

  • 现金流量:关注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情况,如果行业中大量企业的经营性净现金流为零或负,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产品销售不畅,资金回笼困难。

基于产业结构与竞争格局

  • 产业集中度:若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且分散,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例如,一些地方在发展产业时,盲目引进大量同质化的中小企业,造成产业集中度低,产能无序扩张。

  • 行业进入与退出壁垒:如果一个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较高,容易导致企业过度进入,产能不断增加,而一旦市场需求下滑,过剩产能难以有效退出,从而加剧产能过剩的程度。

下图是7个行业在供求和增长图谱中所处的位置,某种意义上,图谱的横纵轴是对上述指标的高度概括,可以直观看出行业产能过剩的不均衡状态。


基于上述指标,我观察了合成生物概念的148家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利润水平和现金流量,并没有发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后续成文)。
当然,因为生物制造涉猎的行业非常广阔,涵盖了医药、材料、农业、食品、精细化工(护肤品、日用品等),产品种类繁多,因此无法进行供求分析。
希望未来的我有能力,针对具体行业的生物制造产品的产能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产能过剩背后的原因和建议

先说结论:我国需求的迅速增长和制造业能力的迅速反应。
也就是说,但凡市场中冒出一点明确需求或者拥有较高利润的市场,就会马上吸引大量的投资涌入,尤其是市场准入门槛低的行业。
而且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市场化行为,而非政府驱动。
因此,不要高估技术、资金、产能以及渠道所能带来的壁垒有多高,我们国人的才智和勤奋,真是太强大了,制造业尤其明显。
所以必然出海,卷向世界:《生物制造前景:全球技术+中国产能+全球市场》。
我这里引用一下高盛报告的内容:
一方面,中国的需求通常从低基数开始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增长,而非以周期性波动,这使得估计潜在市场规模十分困难,尤其是在周期初期。
加之供应面反应迅速,产能和需求大规模不均衡的风险自然会增加。

另一方面,政府对供需两方面的支持或有较大影响,并可能加剧产能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但并不是持续改变经济基本面的决定性因素。

高盛估计,政府于2023年的补贴/返还金额平均仅占EBITDA(或经营性现金流)的2-10%。

因此,我认为,产能过剩是资金的“理性”选择,只不过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太快,计划赶不上变化,导致产能过剩情况的阶段性出现。

资金总是会涌向利润丰厚的市场,这是市场看不见的手,但当需求较为低迷,必然带来投资的冷却。

生物制造和其他制造业一样正在面临的资本寒冬,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只不过生物制造产业有国家战略及其配套资金的支撑,日子已经相对好过。

最后,任何制造业的阶段性终局都很相似,就是产能的整合与出清,在资本市场表现为并购。

任何制造业,包括生物制造,资本最终关注的只有:对行业竞争结构和成本曲线的评估显示出高回报行业的投资机会。

有投资机会的行业会显现出:

一方面,一线生产商的强劲市场地位(包括市场份额和成本优势);

另一方面,更高的准入壁垒,为行业整合格局提供阶段性保护(例如监管和评审下的产品上市和流通资格很稀缺)。

因此,对生物制造科创企业的建议是:必须做细分市场的头部、头部、头部!

千万不要把战线拉太长、品类布太多,支撑不住,再好的技术,也会死在黎明前。

芳博士
浙大经济学博士。钛资本董事总经理。合成生物、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