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地方政府如何“搞定”设备商,共建生物中试平台?
文化
2024-12-25 23:13
福建
2024
年
73
篇(共
483
篇)原创文章
前篇写了《
工信部制定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培育指南,全文浓缩成两字:“烧钱”
》,不少政府、投资的朋友发信息给我:
你太刚了!瞎说什么大实话!这不是让政府别投资生物制造吗?
这……我的本意是赞美工信部这个培育指南的详尽,对地方建设生物制造中试平台设立了标准和规范——
换言之,不符合标准与规范的中试平台,地方就算建了,中央也不会认可,更不会给钱,所以就别盲目立项了。
有了标准和规范,地方才更清楚自己的资源禀赋到底“适合不适合”、“有没有能力”发展生物制造。
中央才能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那些最适合发展生物制造产业的地方。
毕竟花钱的地方很多,经济不景气之时,巧立名目、挪用款项的事只怕更多。
我已很遗憾地得知,某些地方打着生物制造的名号申请到国家资金,最后投入到和生物并不太相关的行业去了。
当然,大多数地方政府确实想发展生物制造产业,但苦于找不到抓手。
尽管我在前篇文章中说,科研院所和企业是建设中试平台的责任主体。
但科研院所建平台,“烧钱
”属性强于
“赚钱”属性,地方政府不敢投入。
而让企业建设平台,投入产出比的评估必然更谨慎,毕竟像华熙生物这样自掏腰包十几亿投入生物制造中试平台的企业,凤毛麟角。
同时,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与生物制造业务相关或者希望往生物制造发展的成熟企业。
于是聪明的地方政府领导认认真真地学习了工信部的培育指南,发现一多半的篇幅都涉及设备。
灵光一现:让相关设备的供应商来地方运营生物制造平台,岂不是有抓手?
设备供应商在当地设立子公司,地方政府购买设备的投入,就成了子公司的收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就落在了本地。
而且按照指南要求,还有至少15个人的运营团队个人所得税,还得帮当地孵化(或者引进落地)科创项目。
多么好的构思——地方政府、设备商、科创企业三赢!
地方政府虽然支出了设备款,但得到了设备商的落地和税收,以及就业岗位、运营人才,还有设备商帮忙孵化和落地的科创项目。
设备商得到了设备订单、地方资源、平台项目、示范性案例,还有紧密联系的设备和平台用户(无论是孵化还是引进落地)。
而科创项目有了设备商的加持,至少在中试验证和产线建设上,能把钱花在刀刃上,可以少走弯路。
同时,科创项目面临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而设备商的运营较为成熟、营收规模较大、现金流较为健康,政府更敢于做股权或者债权的投资,或者业绩奖励承诺。
这笔股权、债权或者补贴的资金,可以“专款专用”在科创项目购买设备、建设产线上,等于“变相”地支持了科创项目在本土的落地。
但是,这种三赢局面由谁来开启?
地方政府希望是设备商先出人出力,因为他们
“将要”
实打实地获得设备收入。
于是,几家设备商朋友和我交流,说地方政府“缠着”他们写本子、做方案,让他们挺苦恼。
本子送
上去,平台方案不能落地
,设备商也认了,谁让技不如人。
但本子送上去,平台方案能落地、真争取到资金,又来了新的麻烦——
地方凭借该平台方案拿到中央以及省里的资金后,任劳任怨写本子的设备商,真的能拿到设备订单么?
设备订单会不会转移给“关系户”,装进了“白手套”?
甚至某些地方以生物制造相关方案报到中央以及省里争取到资金后,做的还不是生物技术相关的项目。
不管哪种情况,辛辛苦苦做方案的设备商拿不到订单,等于为人作嫁。
企业经营不仅有现实成本(做方案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有机会成本(选择了A地,就可能放弃BCD地的合作机会)。
设备商的想法很简单:不是我不愿意投入,而是投入进去,回报是什么?什么时候能看得到回报?
最简单的,就是政府直接有一笔资金作为平台的启动经费,购买基本的设备。
又或者是当地的科研机构或者企业客户有建平台的需求,有购买设备的预算。
更重要还是,当地已有生物制造相关产业的基础,平台的潜在客户是充足的。
如果都没有,那就得地方政府有足够的“信用资产”,来说服设备商先投入,到时候平台建成后的设备采购或者运营收益给到设备商。
通常,地方政府都高估了自己的“信用资产”。
不管是财政紧张造成的“账期”,还是关系复杂造成的“跑单”,设备商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已经经受了不少考验。
同样的,地方政府在中央相关部门也有“信用资产”。
除了关系这门玄学之外,地方领导更专业、更务实,更肯干,必然在中央相关部门会留下更好的印象——
毕竟每个部门都要有实打实的业绩的。地方如此,中央也一样,谁都讨厌光吹牛、不落地的合作方(申报方)。
好在有了培育指南这样的标准和规范,提高了中试平台建设、运营的申报门槛——未来各类参与者,吹牛也得打打草稿、落地也得看看案例。
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设备商,都得珍惜自己的“信用资产”。
尤其是想用自己的信用“画大饼”、“空手套白狼”的朋友,还是掂量掂量是否值得?
生物制造的圈子并不大,产业上下游联系紧密,谁不靠谱,很快就会传出,不要断了未来的路。
当然,我们还是期待各位众志成城,把生物制造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据我的了解,设备商朋友不怕写本子、做方案,除了怕地方政府“言而无信”,不兑现谈妥的设备采购、运营经费、服务补贴等。
更害怕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方缺乏生物制造的相关产业需求。
一方面,产业需求靠原有的基础。
比如粮食大省、发酵大省、人才大省等,本身就有生物制造的研发、生产的需求。
另一方面,产业需求靠战略的定力。
地方官员在充分考量了本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后,坚定地选择了生物制造的产业方向。
而不是今天看着生物热,搞搞生物,明天看低空经济炫,搞搞低空经济,后天又觉得具身智能酷,搞搞机器人。
尤其是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地方,必须产业聚焦、
力出一孔
,而不是啥都想弄。
地方主官的战略不坚定,指望设备商能够撑起地方的战略执行,毫不现实。
领导要升官,企业要发财,彼此倾力协作,才能实现共赢。
如果都指着对方先付出,自己再收割,那只能两败俱伤——政府不敢投入,企业没有收入。
最后,总结一下:地方政府想联合设备商建设生物中试平台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我相信优质的设备商都在被各地“拉拢”。工信部培育方案正式落地后,必然迎来设备的销售高峰和平台的快干快上,设备商也在各地遴选优质的盟友。
但领导在给设备商抛出橄榄枝之前,还是得想清楚:
生物制造平台的联合建设,由谁来启动?
由谁来定战略?由谁来做执行?更关键是
由谁来掏钱?由谁来担责?
如果领导指望追求盈利为目标的设备商既出钱、又出力,还得扛业绩、担责任,那任何地方都欢迎这样的全能企业,又凭什么花落你家?
因此,我建议领导先理清楚能给设备商什么(包括设备采购资金、上下游供应链、平台潜在客户等),才能激发出设备商到当地找商机、建团队、投资金、搞运营的共建动力。
如果领导理不清思路、搞不到资金、聚不了资源,那么说明当地就不适合做生物制造产业,趁早放弃,去发展其他优势产业。
如果领导以为抛出好的政策,却没有切实贯通产业链的落地执行,依然停留在你做事、你申报、我审核、我批准的逻辑,那么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都是痴人说梦。
毕竟——
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谁还没出台生物制造政策?地方建平台请三思。
P.S.很多朋友在问第三期中试平台培训活动,年末和春节前后事务比较繁多,初步定于2月17-18日在天津。
春节我将参与组织一些医疗器械的伙伴到迪拜参加阿拉伯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助理微信(Fangbozhuli)或扫描下方右侧二维码。
建了中试平台,就能跨过生物制造的“死亡之谷”么?
工信部制定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培育指南,全文浓缩成两字:“烧钱”
生物制造产能过剩了么,怎么判断制造业产能过剩?
中试平台的设备商当场“打起来”,是卷价格,还是拼实力?
天津,连接北京与河北的生物制造“中试平台”
芳博士
浙大经济学博士。钛资本董事总经理。合成生物、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者。
最新文章
800多家中国医疗企业为何放弃春节团圆,远赴阿拉伯国际医疗展掘金?
【芳博参与】掘金中东,中国-阿拉伯医疗资源对接活动在迪拜圆满举办
美国生物制造产业GDP占比超过5%,中国得追赶5-10年
芳博推荐|《2025生物制造新增长引擎解析报告》合作伙伴招募中
益生菌产品如何卖爆?生物技术消费品的话术拆解
决定生物制造项目落地的:不是补贴资金,而是安监环评
低欲望时代,如何从市场需求分析生物制造的“选品逻辑”?
生物制造之城如何优势互补:上海、江苏、湖南、深圳
湖南常德招商一句话:企业是城市的主角
江苏各地参访心得:一句话说懂,三句话打动
不调整思路,生物“制造”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消费品
2025:相信国运,但不坐等国运
通俗解读元英进院士和周景文教授的获奖论文,为何虾青素和L-酪氨酸值得研究?
地方政府如何“搞定”设备商,共建生物中试平台?
工信部制定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培育指南,全文浓缩成两字:“烧钱”
生物制造产能过剩了么,怎么判断制造业产能过剩?
合成生物创业者的诉求,政府很难满足吗?
灵魂拷问教授,生物领域真的不适合创业么?
合成生物作为新质生产力,在提高生产效率上有障碍?
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谁还没出台生物制造政策?
深圳鼓励并购政策出台前,生物制造上市企业公告了一笔超值交易
科技创始人成功三要素:先立德、再立功、后立言
生物制造前景:全球技术+中国产能+全球市场
销售高潮在即,国产生物反应器如何抢夺国内市场、剑指海外市场?
生物制造已成风口,但何时猪才能飞?
生物制造赛道的玩家在强强联合,科创企业对外合作为何屡屡失败?
中试平台的设备商当场“打起来”,是卷价格,还是拼实力?
调研生物制造企业诉求,每家都吐槽:领导得学习、园区别瞎干
天津,连接北京与河北的生物制造“中试平台”
科技创新的主角是谁——科学家、企业家、经理人或者投资人?
“合成生物产业”不提1000亿目标,各地都“不好意思”出政策
创始人看懂节前A股大涨:资本都是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
想拿国有投资机构的钱?先听听他们对于生物科创公司的真心话
与其抱怨生物制造内卷的“劣币驱除良币”,我更想让良币发光
建了中试平台,就能跨过生物制造的“死亡之谷”么?
合成生物的论坛/展会这么多,有什么收获?
高手互相成就——生物制造产业方阵,在合肥发出倡议
海外合成生物巨头一家家倒下,国内巨头却能小而美地长大
“我不投合成生物学”——是因为受骗上当了,还是想引起重视?
科技创业者必须到市场第一线,去卖自己,去受打击
生物药、生物制品的审评难,难在“新”,更难在“心”
生物制造产能放大,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有何解题思路?
今天起,地方招商变了,反而是科创企业落地的好时机
谁说生物医药在寒冬?上海率先吹起暖风
倚锋资本施正政:生命科技“高投入却未能高回报”,可以先孵化后投资
“资本寒冬”中,还有哪些机构在投资合成生物技术企业?
马大为院士:小分子药物创新研发趋势,“创仿药”内卷有重大社会意义
他为何能拿到3个亿的国家队投资——听慕恩生物创始人蒋先芝博士演讲有感
生物科技的农业创业者,出海的成功经验和失败风险(下)
生物领域投资人,对农业领域创业者有什么价值?(中)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