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拷问教授,生物领域真的不适合创业么?

文化   2024-12-13 09:44   江苏  
202468篇(共479篇)原创文章


12月8日很荣幸受邀出席灌南县举办的2024(连云港)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大会,成为圆桌论坛的主持人。
第二天随着主办方的安排,到访了几家生物制造的相关企业学习,我拍成了视频与大家分享。
尽管是政府主办的活动,但灌南县的领导很开明,对我主持的问题并未设限。
很感谢生物制造领域师长朋友对我的信任,让我能够真诚而直接“灵魂拷问”。
嘉宾们也说了很多真心话,而不仅仅只是“正确的官话”,非常难得。

圆桌论坛的主题讨论:合成生物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

【对话嘉宾】

  • 马钦元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金城药业集团董事、山东金城生物总工程师及研究院院长)

  • 刘   浩 天津科技大学(昊禾生物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 孙周通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董树沛 上海市合成生物产业协会会长

  • 朱连明 百仑生物科技总经理

  • 魏嘉士 百开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嘉宾们的共同点,都是在创业的,或者为科创公司服务的领域专家。
我的“灵魂拷问”不仅得到了主办方魏东芝教授的支持,还得到了嘉宾们的坦承。
圆桌论坛上,我提了4个问题:
问题一:合成生物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已经是共识,各位都是合成生物技术在科研、产品、设备、政策方面的实践者,在这个圆桌论坛上大家更想听听真心话,合成生物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上,有什么障碍?克服的方向是什么?
嘉宾们的回复请见上篇:《合成生物作为新质生产力,在提高生产效率上有障碍?
问题二:我们有三位专家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任教,但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创业项目,从各位的角度看,合成生物领域的教授创业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我们有哪些扬长避短的宝贵经验?
问题三:我们有两位专家全职在科创公司担任总经理职务,从各位的角度看,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困难在哪里?需要各界提供哪方面支持?
问题四:董老师曾在高校和政府部门任职,在您看来,对于合成生物技术如何成为新质生产力,促进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科学家、企业家和政府领导的理解存在哪些差异,应该如何磨合?
内容太丰富,所以本篇只能聚焦第二个问题,与大家分享。
以下文字是我作为主持人的总结,才疏学浅,难免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断。
如有错漏,是我的问题,与嘉宾无关。文责自负,敬请批评指正。
问题二:我们有三位专家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任教,但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创业项目,从各位的角度看,合成生物领域的教授创业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我们有哪些扬长避短的宝贵经验?
  • 马钦元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金城药业集团董事、山东金城生物总工程师及研究院院长)

大学教授创业有两个方面优势特别突出:一是技术,二是资源。
技术不用说,这是教授的看家本领。
资源体现在:学校的平台、实验室的设施、学生的贡献等等。
教授创业不足之处,最鲜明地体现在管理上。
教授本来是创业公司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结果做着做着,就成了一个技术负责人。
公司聘用的技术负责人没活干了(或者只能听教授指挥),而该董事长或者总经理该干的活,教授其实在回避,比如财务、公共关系等。
反过来也是,教授本来扮演好技术负责人的角色就行,总经理让学生或者其他职业经理人来干。
但教授总觉得他们做得不好,非要越俎代庖地建设和管理团队,让那些职业经理人如何发挥所长?公司的分工平衡就又被打破了。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
教授如果不会合理地建设团队和培养人才,那么企业很难长远发展。
教授创业通常会遇到的第二大问题,就是选品。
选品出问题,往往是对商业逻辑理解不深,没有深刻的市场洞察力。
从研究兴趣而非市场需求出发,选品大概率失败。
如果说有什么经验的话,第一点,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教授擅长研发,那就干好研发。
如果不擅长经营管理,就不要当大股东、掌握控制权。
如果教授非要当大股东、掌握控制权,就一定要认真遴选职业经理人,而不是拉个听话的学生放在经营岗位上(尤其是总经理)。
第二点,从这个选品的角度,我们自己这几年跟业务合作摸索出来的两个思路。
一方面,初创型的企业,尽量不要选那些需要教育市场的新产品
你的资源是有限的,即便产品出来,需要大量时间、精力、资金投入在教育市场上,不得不放弃其他的投入,比如技术提升、工艺优化等。
如果你是销售型公司,教育市场驾轻就熟,那就另当别论。
但如果你是研发型公司,市场推广和销售都不是强项,还是专注于产品的技术和功能不断提升,这是核心竞争力。
但如果你非要挑战自己、希望教育市场。最大可能是,你非常辛苦地教育好客户,最后市场被其他更成熟的供应商给收割了。
另一方面,把技术看淡一点,把市场看重一点,先活下来,才有未来。

  • 孙周通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教授创业的优劣势,其实很明显,经常都面临合作伙伴拉着一起创业的邀约,但教授自己要清醒。
教授的优势正在技术,但劣势在管理和对市场的把握。
最好的选择就是用技术入股,让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来运营和管理公司。
很少有教授,技术又强,管理也强,市场还强——有这样的高人,但很少。
毕竟管理一个公司和管理一个课题是两码事,有的教授连课题组都管不好,怎么可能管好公司?
另外,资本也要对教授创业留有空间,应该根据教授的技术特征,支持教授做细分市场的头部,而不是逼着教授们马上出业绩、见产能,那只能同质化。
功利心太重,是做不好科技创业的。
100个教授下海创业,都选择自己擅长的细分市场,坚持多年,未来可能会有100种领先产品。
但如果资本催生,可能3年后大家都长得一样,只剩下3个教授还活在市场上,其他的心血都半途而废,很可惜。
当然,如果技术在细分市场上没有足够的优势,就不要创业,把机会留给那些适合创业的教授,也让资本留下对技术的信任感

  • 刘   浩 天津科技大学(昊禾生物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这真是灵魂拷问的,我现在的身份就是创业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当然背后有黄和院士强有力的支撑。
其实过程中,我的同行都在问我,为什么创这个业?
因为技术卖不出去。企业要求的“技术交钥匙”是很苛刻的。
我是做菌种设计的,设计好了以后,企业说你没做分离纯化,做好分离纯化了,企业说你这是实验室规模,没有按照工业规模来……
大部分教授最初是不想创业的,创业都是有机缘巧合的。
我们的机缘巧合就是,有一位朋友看我们教授这样做得太辛苦、太纠结。
说我们大半辈子就干这么个技术,干脆给一笔钱,自己干起来吧,于是就有了第一笔千万级的风险投资。
既然是灵魂拷问,我也要拷问那些拷问教授的人——
教授真的不适合创业吗?教授创业真的成功率很低吗?
相比那些不是教授的人创业,成功率更低么?有没有人做过统计?
在回答上面这个问题前,首先要问,什么叫做创业成功?什么叫做创业失败?
企业上市了,才叫成功了么?那上市以后股价大跌,怎么办?
技术落地,产能扩大,获得营收,企业能活下去了,就算成功了么?
如果我们的评价标准都这么模糊,资本赚钱了就算教授创业成功了,那么科技创业也太肤浅了。
教授创业,得清楚自己对企业的定位是什么,而不是根据别人的评价来。
教授不可能什么都擅长,那就建立好框架,分配好职责,把那些擅长经营、财务、法律、市场的人给装进来。
创业是大家都相信教授能做出好产品,组织在一起,而不是为了降成本而放弃高品质,教授的技术先进性怎么能得到发挥?
大家“灵魂拷问教授,我也每天在自我反思。但我也要“拷问”大家——
到底要求教授创业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大家也需要反思。
前面三位专家,以自己创业或者给创业公司提供技术的角度,非常真诚地分享教授创业的技术优势,以及在管理、经营、市场等方面的劣势。
但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对教授的灵魂拷问,不如说是对我们所有人怎么看待教授创业的灵魂拷问。
我在此前写过很多教授创业的文章,但扪心自问,更多出于感性和直觉认知,并没有数据支撑,未来我会做这方面的补足,此处抛砖引玉。
投资人又围堵教授了,他们关注合成生物赛道的哪些机会?
生物工程创造美好生活,教授创业“失去”美好生活
不投60+教授,是我“幸”,是你“不幸”
教授们,你能过五关,我陪你斩六将

芳博士
浙大经济学博士。钛资本董事总经理。合成生物、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