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生物制造项目落地的:不是补贴资金,而是安监环评

文化   2025-01-18 01:01   福建  
202473篇(共483篇)原创文章
此前写过《工信部制定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培育指南,全文浓缩成两字:“烧钱”》。
在此基础上,写了《地方政府如何“搞定”设备商,共建生物中试平台?》。
聪明如你,应该能感觉到——我并不建议各地“大干快上”生物制造项目。
因地制宜,非常重要。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因材施教”的故事:
我的小时候,大家一窝蜂地学钢琴,无法体现个体差异后,大家就开始卷考级。
有个同学,因为手掌太小、手指不够长,无法轻松跨八度,甚至做了手指伸展和关节松弛的手术。
我至今仍记得她谈起钢琴时那种厌恶到恐惧的神情。
我也是从小练琴,也属于手掌小、手指不够长的类型,最后母亲还是没忍心逼迫我手术和考级,就此琴技荒废。
曾几何时我也很后悔,是不是当时逼一逼自己,就能考出级来呢?
毕竟大家都学钢琴,我不学,很没安全感。大家都考十级,我考不过,很丢人。
但其实我心里清楚,没有那个金刚钻,别揽这个瓷器活。
说这个故事,是因为很多地区,就像小时候的我和很多同学不适合弹钢琴一样,并不适合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但每个地区的主官领导,都像我们小时候的父母一样,很焦虑——
不发展生物制造(不学钢琴),发展什么(学什么)呢?如何脱颖而出呢?
结果人人都会弹钢琴,就和产能过剩一样,只能进行更残酷的优胜劣汰。
谁能“卷”出极致的价格、品质,谁的产能就能垄断市场。
当然,写本文的目的,不是为发牢骚,而是为了换位思考。
为什么领导认为补贴资金对生物制造项目很有吸引力,创业者却不以为意?
为什么领导态度很诚恳、招商很积极,却这么难通过安监环评、产能落地?

为何补贴资金没多大意义?

不少地区的领导都在问我,别的地方出台了什么政策、搞了多少补贴,尤其是一事一议的隐形补贴。
我被问多了,都开始口不择言了:
补贴资金对科技创业者没多大意义,不能产能落地,一切都是白费力气。
如果补贴有用的话,对科学家补贴最早且力度最大的城市,当属深圳。
当年将近50%的合成生物新增公司都注册在光明区。
如果这些公司在当地就能发展,别的地方就别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清况并非如此:深圳在生物制造产能落地方面,并不占优势。
除了水、电、蒸汽、地租等较贵之外,安全监管和环境评价是最大的阻碍。
因此,我才写文章《生物制造之城优势互补:上海、江苏、湖南、深圳》,强调项目的研发、中试、放大等不同阶段,放在不同区域。
为什么?因为深圳的化工园区或者类化工园区很少,价格也很贵。
按照现有的安监环评政策,大多数生物制造项目是需要落在化工园区或者类化工园区的。
为什么?因为生物制造过程中,有很多环节涉及到安全监管和环境评价的问题。
一旦出了问题,比如泄漏,或者爆炸,甚至伤亡,相关部门的经办人都是终身追责,连带着主管领导都难辞其咎。
大家扪心自问,换我们自己坐在安监环评的审批位置上,会有那么无私的公心,肯为了城市的经济、产业的发展,而背上沉重的责任?
这个在食药监局的审评中也是一样的。
科技创业者都在吐槽我国的监管太严格了。
可换做谁,面临终身追责的压力,能如此勇敢且洒脱地签字呢?
我曾与中检院一位退休老师私下交流,听到了很多审评员的心声,但很可惜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并不高:《生物药、生物制品的审评难,难在“新”,更难在“心”》。
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尤其是这篇为什么生物制造落地那么难?因为政府、企业、科学家都在自己的舒适圈》——
还是希望能成为产业中各个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把大家都拉出“我对你错”的舒适区,更坦诚交流和相互理解。
很多朋友都要我说说,哪个区域适合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如果项目在中试阶段,我推荐各位都到长三角产业园走走看看。
产能落地需要多要素的综合考虑,但多学习各地产业园的监环评实践,会获得很多启发。

为何安监环评决定生物制造的落地?

为何安监环评决定了生物制造产业的落地?
换言之,为何生物制造项目经常要落在化工园区,或者类化工园区?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1. 安全与风险管控方面:
1.1. 危险化学品管理
生物制造项目往往涉及多种危险化学品,如有机溶剂、酸碱等。
化工园区,有完善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和使用管理制度。
例如,园区设有专门的危险化学品仓库,这些仓库具备先进的防火、防爆、防泄漏设施。
这些特殊仓库和设施,能够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的储存环境,如温度、湿度等条件,从而降低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等事故风险。
1.2. 事故应急响应
化工园区一般建立了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和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以甲级化工园区为例,园区内配备有齐全的应急救援设备,如消防车、救护车、泄漏应急处理设备等。
当生物制造项目发生火灾、爆炸或化学品泄漏等事故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救援和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人员、环境和周边设施的危害。
2. 环保设施与监管方面:
2.1. 集中式污水处理
生物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水,这些废水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营养盐等污染物。
化工园区通常有集中的污水处理厂,这些污水处理厂具有先进的处理工艺,能够有效处理生物制造废水。
例如,采用厌氧-好氧联合处理工艺,可以高效去除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污染物,使其达标排放,减少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2.2. 废气处理与监测
生物制造项目也会产生一些有异味的气体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
在化工园区,有统一的废气收集和处理系统,并且园区设有环境监测站,能够实时监测废气排放情况。
通过安装先进的废气处理设备,如活性炭吸附装置、催化燃烧装置等,对废气进行净化处理,确保废气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标准。
2.3. 固体废弃物处置
生物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各类固体废弃物,包括废培养基、生物污泥等。
化工园区有完善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处置设施,如专业的固废填埋场、焚烧炉等。
这些设施能够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对于危险废弃物则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固体废弃物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3. 产业配套与协同方面
3.1. 原料供应便捷性
化工园区内有丰富的化工原料供应。对于生物制造项目来说,很多原料可以直接从园区内的其他企业获取,减少了原料的运输成本和供应周期。
例如,生物制药项目需要大量的化学试剂作为原料,这些原料在化工园区内能够方便地采购,而且园区内的原料供应商通常能保证原料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3.2. 公用工程共享
生物制造项目对能源和公用工程的需求较大。园区内的公用工程设施,如蒸汽、电力、供水等可以共享。
在化工园区内可以利用园区集中供应的蒸汽进行加热、消毒等操作,利用园区的电力供应系统保障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并且可以接入园区的供水系统,满足生产过程中的用水需求。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项目的建设成本,还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规划与政策导向方面
4.1.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性
政府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考虑到化工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和基础设施优势,将生物制造项目引导至化工园区,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在化工园区内,土地经过合理规划,有专门的区域用于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包括生产区、仓储区、办公区等功能分区,使得项目建设布局更加合理,便于管理和运营。
4.2. 符合产业政策要求
当前的产业政策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将生物制造这类与化工产业关联紧密的项目放在化工园区,是符合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化工园区在产业准入、安全环保标准等方面要求更为严格,有利于推动生物制造项目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化学工业区2011年航拍图)
最后,我还是要“感性”地重申观点:
不见得所有地区都要发展生物制造产业,还是该因地制宜,否则会一地鸡毛。
不是所有领导都能理解生物制造产业和项目的风险与收益。
看得到未来收益,敢承担眼前风险,必然在区域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聚维元创项目在江苏灌南县的产能落地,就是主管及部门领导整合多方力量、承担多项责任、助力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好案例。
为了促进各区域因地制宜地发展生物制造产业,今年春节后,我将把科学家、企业家和产业工程师(包括工艺和装备)请到各地的园区,给更多的生物制造一线从业者带来中试平台和生产放大的落地实践指导。
但在此之前,还是很希望大家能再度来到天津(天津,连接北京与河北的生物制造“中试平台”)。
我们在华熙生物这个斥资十几亿建成的亚洲最大中试转化基地上,直观感受中试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思路。
2025年2月17-18日,在天津,开启第三期中试平台培训,详情请联系我的商务助手(微信号fangbozhuli行研助手(微信号xm-jyc)。
感谢华熙生物、动脉网同仁们和各位读者朋友支持与关注,我们不见不散。



芳博士
浙大经济学博士。钛资本董事总经理。合成生物、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