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生物制造政策如何落地
但谈到政策落地、招商引资,切实为企业提供服务,执行方还是各个产业园。
把各家产业园的相应条件对照一看,大都是“中看不中用”——重造型,轻功能;重设施,轻服务。
生物制造产业园通病——重造型、轻功能
厂房内部不规则形状,空间利用率低,很难进行研发生产的合作布局; 层高不够,研发实验室、定制化实验室及公共服务平台都需要洁净区域; 客梯、货梯、样本梯、废物梯没有分开设置,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建筑承重不足,楼板类型不能开孔开洞,外窗外墙类型不适合空调机组取新风,没有设备吊装口。
送/排风管井的设置太小,没有考虑每一楼层的生物安全排风设施; 管井设计太少,不利于冷水、热水、真空、空压、工艺管道、废水管道、强电、弱电的分管并布置。 管道设计不符合洁净度、安全性以及满足GMP(良好生产规范)认证,例如,管道材料的选择(耐腐蚀高温等)、连接方式(避免死角和盲管等)、坡度设计(易清洁、防回流等)都需符合规范。
园区没有双电源,电力负荷不足(或者不稳定),缺少工业蒸汽和冷凝水等。
没有三废处理尤其污水处理系统,没有统一的危废收集区域。
园区内人、物、流道路规划混乱,没有严格分开,存在交叉污染风险。
上述还只是相对共性的问题,还有很多个性问题,要根据拟引入的企业一事一议。
比如,某园区好不容易即将引入一家明星的生物制造公司。
花了大量时间谈税收减免、厂房/设备补贴、人才奖励、股权投资、低息贷款等政策,一遍遍看区位、看场地,甚至还看人才公寓。
结果因为园区不能建蒸馏塔,前面努力全白费,双方身心俱疲、互相怨怼。
企业方以为产业园知道“蒸馏塔”是必备条件,产业园也满心以为不就是个“塔”嘛,好说好说——结果安监和环评相关部门的同事一来,一票否决。
地方政府和产业园最应该和生物制造企业“一事一议”的,不是什么奖补条款的细则,而是研发生产的条件。
生物制造产业园通病——重设施、轻服务
调研生物制造相关企业,大家除了诟病产业园硬件功能的不堪大用,还吐槽软件服务的不专业、不到位。
有几位创始人直接吐槽:地方政府和产业园的领导者,有几个是“生化环材”毕业的,有几个在生物相关的企业、工厂、实验室里干过活?不懂还不学习,只想拿来主义,照搬其他城市政策、园区设计,能不重复建设么?
最后往往花了一大堆钱,买公共设备、上昂贵装置,还装了各种洁净车间,甚至是GMP厂房——大领导视察满意,企业方暗自嫌弃。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就想租个硬件设施够用的三室一厅,软装我自己按预算来,你非得给我整个欧式巴洛克或者中式庭院风的别野,租金还贼高,让我捉襟见肘。
产业园得盈利,设施投入的成本,就得转嫁到租客身上。
于是,业主方各种套用市区两级政策,通常是三免两减半地给企业方补租金(奖补资金经常不能及时到位)。其实业主方和企业方都承担了不必要的成本。
在研发和生产方面,企业方远比业主方专业得多。
业主方只需要按照共性功能建设好(层高、承重、结构、管道、危废等一定得做好)即可,没必要越俎代庖,还遭嫌弃。
企业方根据自己的产品特征和申报要求,买设备、上装置、搞装修等所花费的资金,政府根据相关政策和相应发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补贴请及时到位),就足够了。
财大气粗的地方政府也可以先补贴(比如深圳的孔雀人才计划,每个项目都是百万起的投入),再进行相关验收。
除了“浪费”资金瞎搞设施之外,配套服务是重中之重,却常被忽视。
生物制造企业需要园区(或者园区中有相应的服务商)提供质检、分析、申报、采购、验证、入关、清关、专利、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等相关支持服务。
可通常生物制造园区的服务,还停留在财务、税务、法务等基础企业服务上。
生物制造企业要生产、要卖货,没有相应的资质(资质往往细到每条产线、每个产品、每个配方),都是违法生产和销售——企业活不下来,园区也没租金。
如果园区没有专业的支持服务,企业就得自己招聘、培养相关人才去专门承担这些职能。
一旦当地的人才储备不足(高校不多、生存成本过高、生化环材等相关毕业生太少),意味着企业的人力成本将大幅提高,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也大幅削弱。
这里我也总结生物制造相关企业“吐槽”园区服务不到位的通病:
生物制造相关厂房的设计、施工周期长,园区对企业的免租期太短;
各类税收减免、人才补贴的政策兑现周期很长,企业都“死”了,还没拿到钱;
园区缺乏专业服务配套,最好是有相关行业经验的专业人员对接研发和生产需求,否则沟通成本太高,往往鸡同鸭讲;
安监、环评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欠缺,有的还是带“垄断性质”的领导关系户,不仅收费高,服务还不专业,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通过验收;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验室的运营团队不专业,资质认证不足,有的只能测试,不能出报告,对外服务能力有限,一旦稀缺,费用还很昂贵;
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不足,招不到高端的研发和生产人才,学术研讨与技术转化也不能形成聚集效应;
与协会、第三方机构合作不积极,园区内的相关法规、标准、技术岗位的培训很欠缺;
政府接待、考察、报材料等任务繁重,企业不仅得专门设立公共关系岗位来应对,有的甚至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研发和生产开展。
最后,我非常理解生物制造相关企业的诉求甚至是吐槽,同时,也特别理解生物制造相关园区或者政府部门的“无助”甚至是“无能”。
产业园定位的不清晰,通常是因为园区管理团队并非相关专业或者行业背景,短时间内要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梳理资源并明确定位,实属不易。
管理团队往往也是被更上层的领导安排下来的,领导给你升迁的机会,是信任你——你能推脱,你愿意推脱么?
园区团队时常应付大领导的检查、汇报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学习,上哪学习专业知识、积累行业经验,那就赶鸭子上架地干吧——说不定过两年又转岗了呢!
于是,恶性循环是必然的——园区定位不清晰,团队不专业,硬件的功能和软件的服务一定不配套,最终招商任务大概率完不成,只好塞进不相关的企业——于是加剧了产业园定位的混乱。
面对此种情形,我几乎是听完企业吐槽,再听政府或者产业园朋友吐槽,大家都不容易。
而我能做的,也就是说说大实话,促成双方的相互了解、深入交流。
如果您在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建设和运营方面,有困惑、有需求,迫切渴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深入探讨、互相合作——
欢迎参加11月4-5日在天津华熙生物的中试平台培训活动,详情请见《天津,连接北京与河北的生物制造“中试平台”》的后半部分。
因为我还有主业工作,公众号属于个人爱好,经常不能及时回复,需要咨询和交流的朋友,可以联系我的助理:
建了中试平台,就能跨过生物制造的“死亡之谷”么? 科技创新的主角是谁——科学家、企业家、经理人或者投资人? “我不投合成生物学”——是因为受骗上当了,还是想引起重视? “合成生物产业”不提1000亿目标,各地都“不好意思”出政策 想拿国有投资机构的钱?先听听他们对于生物科创公司的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