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生物药、生物制品的审评难,难在“新”,更难在“心”
文化
2024-08-09 00:09
上海
2024
年
45
篇(共
456
篇)原创文章
这两天在上海发酵展会场,
组织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的生物制造供需对接会。
昨天文章《
生物制造产能放大,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有何解题思路?
》写了这个对接会的背景和思路。
大家除了关注生物制造放大难题外,还关注生物制造产品的审评问题。
审评流程,各产品并不同,请各位创业者、申请人按照合规流程上报。
在与曾经参与医药、农食审评环节的老师们交流后,我发现,审评难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规则上,更体现在心态上。
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却很可能影响进程甚至结果的“心态问题”,需要得到审评双方的重视。
本文会遵循交流的“口语化”,也便于生物药、生物制造品的创业者和技术方,理解审评过程中的“将心比心”,更好地通过审评,获得市场入场券。
感谢参与审评环节的各位匿名老师的坦诚交流,给我带来的启发。
以下篇幅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有错漏,文责自负。
请朋友们不必猜测老师们的身份,请保护敢于“真心话和大冒险”的专业人士。拜谢!
(注:文中配图均来自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只是为了在这个艰难的话题中,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谁主张,谁举证
“谁主张,谁举证”是一种法律中举证责任的通俗化说法,意思是
: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并加以证明。
在审评环节中,申请人应当牢记这六个字。
案例一:
参与审评工作的老师们(不仅仅是审评员),通常会看到“五花八门”的申报注册资料,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自说自话”。
比如,“众所周知,……(结论)”、“据相关分析,……(结论)”。
审评老师们说:我们不是“众”,我们看不到有证明效力的权威文献,无法“周知”。
我们也不是“相关”,我们看不到充分的实验数据和检验报告,无法“分析”。
任何审评材料,尤其是涉及到人体安全问题的新药、新剂型、新添加剂,一定要拿出充分的论据来支撑自己“me only”、“me better”的结论。
案例二:
申请材料中,经常会见到申请人表明自己的开发工艺是“最佳”的。
针对此情况,审评老师们提出:材料里一定要给出充分数量的比较对象,否则体现不出“最”来;也要给出明确的标准或者边界值来,否则就体现不出“佳”。
很多申请材料,只列举两三个比较对象,很难让人信服“最”;只给出一两个条件,很难让人理解“佳”。
既然是“佳”,就一定有“不佳”的情况,就像有“合格”,就会有“不合格”,这之间应当有一个边界值,才能评价。
就像奥运会一样,对抗的比赛,有比分高低的标准,表演的比赛,有动作难度的标准,这样赛出的“冠军”才能让人认可。
审评面对很多新品,没有办法像奥运赛事的规则那样明晰,这就更需要申请人自己提出清晰的评判标准和逻辑链,供审评员“裁判”。
案例三:
事关结论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申请人一定要写清晰。
否则审评流程中的
检测机构,无法
对注册标准
进行有效
复核。
一旦复核不通过,
往往是一票否决权。
比如,材料中写到某种材料的“放冷”,那么通常人们理解的是在室温条件下逐渐冷却。
但很可能申报人的操作方式是让某种材料“迅速冷却”,此时正确的用词可能是“冰浴”。
最好是写明材料原本的温度和形态,然后通过什么方式、经过多长时间,降低到什么温度、最终是什么形态?
不写清晰流程,检测机构无法复核,最终伤害到的反而是申请人。
就像你做了一道“创新菜”,却在操作步骤中含糊其辞地写着“文火、勾芡、盐少许、酌情加入豆瓣酱”一样。
那真怪不得审评老师们“做不出这道创新菜”,只能遗憾判定你“不创新”或者“菜”。
谁对立,谁吃亏
为什么要有审评的环节?为了反复论证新药、新剂型、新添加剂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否则必然到处充斥着
“科技与狠活”。
很多海外大厂出来的科技工作者,往往在审评环节中表现不佳,却一味责怪国内审评规则不合理——这本身并不合理。
海外大厂的专业分工很强,做药性、做制剂、做质量研究、做注册等的岗位都很清晰,很少有人从头做到尾。
所以海外大厂出来的科技创业者,通常专精某个环境,对于审评的整体流程的理解就不充分,不管是海外的流程,还是国内的流程。
海外审评有其先进的、可取之处,值得国内审评学习。
但以此推翻国内审评的科学性,贬低国内审评的水平,并不可取。
尤其是带着这种“抵触心态”做申请和交流,会事倍功半。
目前审评环节各位老师的签字都是终身追责,大家在签字时一定是慎之又慎。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今天你是审评环节的老师,有勇气为了“鼓励创新”而“自己担责”么?
尤其,药品、食品、农业用品,都是进入人体生理循环的特殊商品,审评条件严格和过程谨慎,也是为了国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负责任。
肩负着这么大的责任,审评环节的老师们当然要反复论证。不仅为了大众安全,也为了自己的“职业安全”。
一旦遇到材料中描述不清的情况,一定会有多次问询或者请业内专家评估,以确保审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不要把问询当作质疑,觉得审评环节的老师们又是来“找茬”、“挑刺”、“折腾人”。
反复问询,其实是给申报人机会,能够更清晰而准确地“自证优秀”。
其实大部分审评老师们是很希望能够和申报人充分沟通的,毕竟一个“新”的药品、剂型、添加剂,是不可能有充分经验的。
如果申报人更专业、更有经验,就一定要把专业性、合理经验充分展示出来。
此时,申报人切勿一味地强调自己的难处,“研发投入太大了”、“就没人做出来过”——
将心比心,审评老师们也可以强调自己的难处,“审评责任太大了”、“就没人审过”。
如果审评双方形成对立,都在免责自己、指责对方,对于我们生物制造领域的创新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千万不要忽视审评过程中的交流机会,申请单位中负责注册的同事,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的沟通方式,
没有人愿意“抵触式”、“对立式”的沟通。
同时,负责注册的人员最好了解
新药品、新剂型、新
添加剂等
的
研发过程。
否则一旦遇到审评环节老师的问询,注册人员解释不清、理解不了,只能当一个传声筒,甚至还“传错话”,这将大大降低审评效率和通过概率。
而一位善于沟通、了解流程的注册人员,一定能从审评环节中各位老师(例如监管、审评、检测等)的话语中,得到很多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新药、新剂型、新添加剂的成功注册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目前,审评涉及到很多生物制造新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拥有市场的先发优势,或者排他优势,对于创新企业的意义非常重大。
我们如果能从战术上重视审评(按照合规的流程、提交严谨的材料),在战略上重视审评(换位思考、端正心态),必然事半功倍。
审评双方,都是为了国民使用上更安全、更有效的生物新制品,才能双向奔赴。
2022-2023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国内外健康产业创新的方向和差异
生物制造产能放大,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有何解题思路?
科技投资人,如何看生物科技在农业领域商业化的阻碍与未来?
选择功能性食品赛道的科技型初创公司,有何风险?
农业部第一张饲料原料新产品证书,颁发给了钢铁厂的子公司
芳博士
浙大经济学博士。钛资本董事总经理。合成生物、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者。
最新文章
800多家中国医疗企业为何放弃春节团圆,远赴阿拉伯国际医疗展掘金?
【芳博参与】掘金中东,中国-阿拉伯医疗资源对接活动在迪拜圆满举办
美国生物制造产业GDP占比超过5%,中国得追赶5-10年
芳博推荐|《2025生物制造新增长引擎解析报告》合作伙伴招募中
益生菌产品如何卖爆?生物技术消费品的话术拆解
决定生物制造项目落地的:不是补贴资金,而是安监环评
低欲望时代,如何从市场需求分析生物制造的“选品逻辑”?
生物制造之城如何优势互补:上海、江苏、湖南、深圳
湖南常德招商一句话:企业是城市的主角
江苏各地参访心得:一句话说懂,三句话打动
不调整思路,生物“制造”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消费品
2025:相信国运,但不坐等国运
通俗解读元英进院士和周景文教授的获奖论文,为何虾青素和L-酪氨酸值得研究?
地方政府如何“搞定”设备商,共建生物中试平台?
工信部制定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培育指南,全文浓缩成两字:“烧钱”
生物制造产能过剩了么,怎么判断制造业产能过剩?
合成生物创业者的诉求,政府很难满足吗?
灵魂拷问教授,生物领域真的不适合创业么?
合成生物作为新质生产力,在提高生产效率上有障碍?
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谁还没出台生物制造政策?
深圳鼓励并购政策出台前,生物制造上市企业公告了一笔超值交易
科技创始人成功三要素:先立德、再立功、后立言
生物制造前景:全球技术+中国产能+全球市场
销售高潮在即,国产生物反应器如何抢夺国内市场、剑指海外市场?
生物制造已成风口,但何时猪才能飞?
生物制造赛道的玩家在强强联合,科创企业对外合作为何屡屡失败?
中试平台的设备商当场“打起来”,是卷价格,还是拼实力?
调研生物制造企业诉求,每家都吐槽:领导得学习、园区别瞎干
天津,连接北京与河北的生物制造“中试平台”
科技创新的主角是谁——科学家、企业家、经理人或者投资人?
“合成生物产业”不提1000亿目标,各地都“不好意思”出政策
创始人看懂节前A股大涨:资本都是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
想拿国有投资机构的钱?先听听他们对于生物科创公司的真心话
与其抱怨生物制造内卷的“劣币驱除良币”,我更想让良币发光
建了中试平台,就能跨过生物制造的“死亡之谷”么?
合成生物的论坛/展会这么多,有什么收获?
高手互相成就——生物制造产业方阵,在合肥发出倡议
海外合成生物巨头一家家倒下,国内巨头却能小而美地长大
“我不投合成生物学”——是因为受骗上当了,还是想引起重视?
科技创业者必须到市场第一线,去卖自己,去受打击
生物药、生物制品的审评难,难在“新”,更难在“心”
生物制造产能放大,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有何解题思路?
今天起,地方招商变了,反而是科创企业落地的好时机
谁说生物医药在寒冬?上海率先吹起暖风
倚锋资本施正政:生命科技“高投入却未能高回报”,可以先孵化后投资
“资本寒冬”中,还有哪些机构在投资合成生物技术企业?
马大为院士:小分子药物创新研发趋势,“创仿药”内卷有重大社会意义
他为何能拿到3个亿的国家队投资——听慕恩生物创始人蒋先芝博士演讲有感
生物科技的农业创业者,出海的成功经验和失败风险(下)
生物领域投资人,对农业领域创业者有什么价值?(中)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