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我不投合成生物学”——是因为受骗上当了,还是想引起重视?
文化
2024-08-26 12:46
福建
2024
年
47
篇(共
458
篇)原创文章
最近辗转几个地方,时间精力有限,没更新公众号。
本来想总结一下这几天的收获,结果好几位朋友发来一篇挺火的文章,让我评价:《
我不投合成生物学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这么“震撼”的题目能引起
百家争鸣,
反而是好事。
我倒也没什么资格评价别人,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文中说,“合成生物学”是获得某种产品的手段,也可以叫“方式方法”。
这个观点的方向,我是同意的。
但较真点说,“合成生物学”是一门学科,“合成生物技术”或者“生物制造”,是获得产品的技术或者手段。
就像我们没人会说:“我不投数学”、“我不投化学”、“我不投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也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学问,1910年就有了这个词,2000年这个概念相对为学界所认可。
前几天我父亲在牧原实验室分享的报告中有所提及
《
讲座回顾|方柏山教授揭秘合成生物学的前世今生
》,
可参考。
我此前写过一些生物领域专家学者的演讲笔记,朋友们也可参考。
《
浙大杨立荣教授:合成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
》
《
赵国屏院士: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从“造物致用”到产业转化
》
《
元英进院士:如何把酵母当CD,把敦煌壁画存入DNA保存千万年?》
《
曾安平院士:超越自然及石化产业的生物合成——产业变革的西湖方案
》
生物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分享“合成生物学”时都比较审慎。
为了便于普通人理解“生物工程”,有些老师可能会从上千年的发酵历史讲起,比如酿酒。
但真正对这个领域有理解的人,是不会把“酿酒”当作合成生物学的原理。
看后面一段描述,作者是理解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内涵的。
只不过为了弥合普通人(包括很多投资人,在这个领域的认知其实也和普通人无异)与
科技项目的距离,大家
会开玩笑地说:
“茅台也是合成生物企业”。
把玩笑话当真,是开玩笑的人的问题,还是听玩笑的人的问题呢?可能都有问题。
我记得有一次在视频中介绍生物基塑料(目前比较典型的产品是PHA),清华大学教授、微构工场创始人陈国强老师和我交流:希望也能这样做科普。
插一句,陈老师还是
《
我不投合成生物学
》文中提到的蓝晶微生物的其中一位创始人的导师。
我说:
陈老师,这样的科普就让我来做,因为我是“外行”。
别人可以毫无芥蒂地“嘲讽”我、“诋毁”我,觉得我是蹭“合成生物学”的热点,认为我是鼓吹“合成生物”的骗子。
反正现在任何领域出了问题,都说是“背后有资本操作”、“资本都是黑心钱”——我都被骂习惯了。
但科学家不能做这样的科普,因为科学家是严谨求是的代表,是我们科创投资圈需要捍卫的最后尊严。
但凡
科普要
有传播力,必然要
忽略很多前提、
隐藏很多假设,只挑选最耸动、最吸引眼球的结论
,呈现
简单粗暴的观点
,比如这个题目
《
我不投合成生物学
》。
一个做科普的投资人,反正已经挨骂了,我扛得住。但让一个做科普的科学家,去扛住这些无端的谩骂,我不忍心。
大众不会关注科学家在细分的科学领域做出什么成绩,为捍卫我国的科技安全和自主性做出什么贡献。
那些科学领域和科技安全,离普通人太遥远了,看不懂、听不明白,也不感兴趣。
但媒体如果起这样的题目《
“西北风”真能吃饱了!
》、《
如果有一天,我们吃“西北风”就能饱
》,必然吸引大众眼球。
大部分人真的理解“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么?不理解。
但从2021年9月新闻发布后,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对中科院天津工业研究所以及原所长马延和研究员冷嘲热讽。
这是外行对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伤害,但为了科普,为了拉
近
老百姓和科技项目的距离,这种伤害在所难免,只不过,谁来承受这种伤害?
我相信,今天如果有一家创业公司不贴“合成生物学”的标签,而说自己
就是
个
“淀粉厂”,肯定没有任何一个投资人会关注。
毕竟“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还是实验室的成果,离产业化的距离很远,要算淀粉的生产成本,那肯定不值得投资。
所以,要么投资人足够有耐心、冒风险,可以等个十好几年,要么还是得国家科研经费和地方财政去长期投入。
那些只要看到“合成生物学”标签就大规模下注的风险投资人,如果觉得自己“受骗了”,不过是“为认知买单”。
但因此说“合成生物学”是忽悠,是骗子,不好意思,我不认可(下图为该文的评论区留言,因为是公开的,也不是实名,我就不隐藏名字了)。
别说“合成生物”领域,99%的科创公司都不会成功(如果以IPO作为成功的衡量标准)。
再扩大来说,不管哪个行业,
如果以倒闭(或者注销)作为企业失败的标准,那么99%的民营企业都会失败。
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企业成立后3年~7年为退出市场高发期。
即便是大型企业,失败率也不低。根据《财富》的数据,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在40年~42年。
所以,我并不是很建议科学家创业。
《
生物工程创造美好生活,教授创业“失去”美好生活
》
《
教授们,你能过五关,我陪你斩六将
》
但,因为企业会倒闭、投资有风险,我国的科技创业就必须停滞么?没有在短期内IPO的企业,就是失败么?目光实在短浅。
在合成生物领域,科学家依然在努力《
又一重磅发现!最新Nature:喝西北风,不仅可以管饱,还能充电!
》。
为了避免无端指责,觉得国内的科学家“骗人”,上文的科学家来自于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
如果中国不发展科技,投资人因为热点波动而唱衰,科学家因为不被理解而放弃,受损害的只有我们。
其他发达国家依然会在“合成生物领域”大踏步前进,把我们再一次甩在身后。
再一次重申,以“合成生物学”为学科基础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创新。
在合成生物相关领域的企业,很多技术都是可以溯源的,来自哪所高校、科研院所,师从哪个导师,来自哪个实验室,擅长什么底盘细胞和编辑方法,有哪些成果等等,并非捏造概念的无中生有。
因为创投圈和大众媒体希望引起重视(也不排除造热点、博眼球),所以用了“合成生物学”作为题目或者标签。
因为“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需要时间周期,“生物制造”的生产方式需要落地,所以学者、创始人、投资人以及政府公职人员,需要集结资源
,着重发展
。
因为发达国家已经把“合成生物”、“生物制造”作为重大的发展战略,巴不得我们放弃、它们继续独领风骚。
在这条难而正确的道路上,我们必然历经伤害和失败,但每一次坚定自信,都是为了缩短我国和发达国家的科研差距,用技术提升我们的生产力,用科技改变生活。
为此,我将持续不断地介绍生物技术、宣传生物制造,投身生物领域创投事业。
哪怕三年,哪怕十年,哪怕三十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022-2023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国内外健康产业创新的方向和差异
科技创业者必须到市场第一线,去卖自己,去受打击
今天起,地方招商变了,反而是科创企业落地的好时机
“资本寒冬”中,还有哪些机构在投资合成生物技术企业?
生物制造产能放大,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有何解题思路?
芳博士
浙大经济学博士。钛资本董事总经理。合成生物、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者。
最新文章
800多家中国医疗企业为何放弃春节团圆,远赴阿拉伯国际医疗展掘金?
【芳博参与】掘金中东,中国-阿拉伯医疗资源对接活动在迪拜圆满举办
美国生物制造产业GDP占比超过5%,中国得追赶5-10年
芳博推荐|《2025生物制造新增长引擎解析报告》合作伙伴招募中
益生菌产品如何卖爆?生物技术消费品的话术拆解
决定生物制造项目落地的:不是补贴资金,而是安监环评
低欲望时代,如何从市场需求分析生物制造的“选品逻辑”?
生物制造之城如何优势互补:上海、江苏、湖南、深圳
湖南常德招商一句话:企业是城市的主角
江苏各地参访心得:一句话说懂,三句话打动
不调整思路,生物“制造”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消费品
2025:相信国运,但不坐等国运
通俗解读元英进院士和周景文教授的获奖论文,为何虾青素和L-酪氨酸值得研究?
地方政府如何“搞定”设备商,共建生物中试平台?
工信部制定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培育指南,全文浓缩成两字:“烧钱”
生物制造产能过剩了么,怎么判断制造业产能过剩?
合成生物创业者的诉求,政府很难满足吗?
灵魂拷问教授,生物领域真的不适合创业么?
合成生物作为新质生产力,在提高生产效率上有障碍?
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谁还没出台生物制造政策?
深圳鼓励并购政策出台前,生物制造上市企业公告了一笔超值交易
科技创始人成功三要素:先立德、再立功、后立言
生物制造前景:全球技术+中国产能+全球市场
销售高潮在即,国产生物反应器如何抢夺国内市场、剑指海外市场?
生物制造已成风口,但何时猪才能飞?
生物制造赛道的玩家在强强联合,科创企业对外合作为何屡屡失败?
中试平台的设备商当场“打起来”,是卷价格,还是拼实力?
调研生物制造企业诉求,每家都吐槽:领导得学习、园区别瞎干
天津,连接北京与河北的生物制造“中试平台”
科技创新的主角是谁——科学家、企业家、经理人或者投资人?
“合成生物产业”不提1000亿目标,各地都“不好意思”出政策
创始人看懂节前A股大涨:资本都是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
想拿国有投资机构的钱?先听听他们对于生物科创公司的真心话
与其抱怨生物制造内卷的“劣币驱除良币”,我更想让良币发光
建了中试平台,就能跨过生物制造的“死亡之谷”么?
合成生物的论坛/展会这么多,有什么收获?
高手互相成就——生物制造产业方阵,在合肥发出倡议
海外合成生物巨头一家家倒下,国内巨头却能小而美地长大
“我不投合成生物学”——是因为受骗上当了,还是想引起重视?
科技创业者必须到市场第一线,去卖自己,去受打击
生物药、生物制品的审评难,难在“新”,更难在“心”
生物制造产能放大,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有何解题思路?
今天起,地方招商变了,反而是科创企业落地的好时机
谁说生物医药在寒冬?上海率先吹起暖风
倚锋资本施正政:生命科技“高投入却未能高回报”,可以先孵化后投资
“资本寒冬”中,还有哪些机构在投资合成生物技术企业?
马大为院士:小分子药物创新研发趋势,“创仿药”内卷有重大社会意义
他为何能拿到3个亿的国家队投资——听慕恩生物创始人蒋先芝博士演讲有感
生物科技的农业创业者,出海的成功经验和失败风险(下)
生物领域投资人,对农业领域创业者有什么价值?(中)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