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始人成功三要素:先立德、再立功、后立言

文化   2024-11-30 09:46   福建  
202464篇(共475篇)原创文章

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城市醒来。
不是在主持生物制造相关的论坛、活动,就是在和政府、企业的朋友做分享和访谈,或者在行业展会中学习积累。
视频号尽可能更新,但文字版一直没有静下心来整理,和关心我的朋友说声抱歉。
感谢合肥发改委、科大硅谷主办的活动和所做的宣传《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方昕博士解读生物制造产业落地与投资逻辑》。
在现场发自肺腑地说了很多自己在科技创投领域中所参与、所观察到的案例,与其实说分享经验,不如说是坦承教训,希望能少点形式主义、多点落地实践。
在我看来:成功不可复制,失败或可避免。
但今天我想总结一个成功(更准确说是阶段性成功)的生物领域案例,供科创领域的朋友们参考。
项目和产品的介绍以及阶段性的成功,我已经用视频号概括了,请见:
11月26号,我被天木生物创始人王立言博士请去无锡,担任活动全天的主持人。
活动的主题是“清华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天木生物)新办公大楼启用仪式”。
主题看起来特别的朴实无华、没有卖点,但当天的内容其实很精彩,我受益匪浅。

上午的分享内容,征求老师意见后,我再找机会整理。
我想讲的是下午座谈会时的一些情形以及我的感受和总结。
第一轮邀请的是本轮投资机构代表(清控金信、天创资本、星源资本),讨论为什么在这个阶段投这个行业及这家企业。
第二轮邀请的是早期投资机构代表(前海方舟),讨论在企业发展初期为什么能下定决心、力排众议地投资。
第三轮邀请的是科学家代表(邢新会、张翀、夏建业老师),讨论为什么教授们喜欢用海外的科学仪器以及国产与海外产品的优劣。
第四轮邀请的是战略合作方代表(瑞孚迪Revvity和ASONE),讨论国产科学仪器如何出海以及如何与海外品牌合作共赢。
第五轮邀请的是科技创业者代表(骆华生物、镁孚泰生物),讨论科学仪器对于科技研发的重要性以及提升的空间和方向。
因为讨论内容有很多涉及到天木生物的商业机密,所以我不展开细节,只谈感受。

为什么创业者要先“立德”?

投资机构为什么在早期会介入一家科创公司呢?立德。
任何一个科技细分赛道的圈子都不大。
以高端生物科学仪器为例,你只要到一个规模尚可的生物系实验室参观一圈,就知道大概需要买什么设备,每台设备的单价区间以及推出实验室场景的市场容量。
投资机构对于赛道的选择和行业的调研,都是这么展开的。
但为什么投资A不投资B呢?看创始团队,尤其是负责经营的创始人。
外部投资机构包括合作方,不仅会在圈子里问“产品好不好,更会问到“人品好不好”。
对于科创企业,创始人的人品甚至比产品更为重要。
在生命科学仪器领域,你不会关心成熟企业(例如赛默飞、安捷伦)的老板是谁,人品如何。
但你如果要买天木生物的代理权、产品和股权,你肯定要在业内打听打听创始人如何。
创业公司如果经营不善倒闭了,售后怎么办,清算怎么办?
在座谈中,投资人及合作方会反复提及创始人王立言博士的勤勉、踏实和自我反省(当时王博士本人忙着和与会嘉宾介绍设备,所以不在现场)。
和大部分依托科学家团队资源的项目一样,天木生物也离不开清华大学的邢新会、张翀等教授的科研成果和研发贡献。
但如果一个创业项目仅依托高校教授的研发水平,那多半在B轮融资时也就卡壳,因为通常无法在市场上证明自己的技术到底有多好、多被需要。
创始人“立德”,对外是引起投资机构、合作方(包括潜在合作方)的关注和信任,对内则是获得科学家们的尊重和信任。
同样都是信任,外人哪怕不信任了,不合作也就罢了,没人会和利益过不去,但创始团队之间不信任了,很可能面临的是整个公司的垮塌。
尽管我一再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建议科学家创业占大股。
因为一方面很难逼迫大多数科学家成为企业家(完全是两个物种),另一方面科创公司的商业价值更体现在管理、市场和销售上,科研成果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关观点我在《生物工程创造美好生活,教授创业“失去”美好生活》有表达,此处不再赘述。
但为什么大部分科创公司还是科学家占大股呢?是因为科学家贪财么?
说实话,恐怕贪财的人根本成为不了科学家。在国内,搞科研来钱实在太慢了。
大部分原因是科学家没有找到可以信任的经营团队(通常作为CEO),害怕自己毕生的研究心血被“糟蹋”了(比如菌种被偷、方案被泄密、推广不作为)。
所以才牢牢把握住股权,以期获得一些“安全感”。
虽然在我们搞投资的眼里,控制了股权不等于控制了管理,管理不当,被偷、泄密、不作为等照样发生,甚至更恶劣——
因为CEO认为自己在公司里更重要,股权很少就意味着前景再好和自己关系很小,不道德的人更容易做出恶劣行为。
所以科学家委托的CEO非常重要,本人得有德行,首先赢得内部的信任,同时还不能唯唯诺诺做个应声虫,最后还得拿出业绩来。
这样科学家才敢让CEO占大股,CEO也愿意全身心投入。
外部的投资人以及合作方也不用担心科学家的时间、精力分配不当和经营能力不足,而导致科创公司的未来发展受限。
大量碰到经营问题的科创企业,投资人妄想通过帮科学家找CEO来解决问题,几乎没有可能。
因为信任的建设非常难,所以业内才会有那么些师徒、父子、夫妻创业案例。
当然,做人很重要(有机会再详细展开:投资人青睐什么样的创始人),但这还是第一步。


为什么创业者必“立功”?

投资机构为什么会在发展期介入一家科创企业?立功。
经营企业,最本质的还是要通过业绩获得收益。否则你做个科研机构、公益组织都可以,没必要创业。
但不是每一个“好人”,都能做成“好事”。
哪怕在生命科学仪器这个赛道,创业者和投资人通常会对某个人达成共识——
某某为人真的很不错,但他的性格真的不适合创业,现在高不成低不就,外人看着都难受,不如去公司做个研发高管,还能发挥所长。
这类“老实”的创始人通常比那些“夸夸其谈”的人还不受市场待见,为什么?
因为夸夸其谈的人好歹能忽悠一波人上“贼船(无论是投资人还是经销商),至少还有现金流让企业活下去。
但老实的好人,一方面容易被市场动摇,看什么火就做什么,被投资人或者合作方给一点压力就转产品线,战略定力不够;另一方面脸皮又太薄,不会、不敢、不想卖自己、求资源、抢市场、给大家画饼。
我常用“高成低就”来形容科创企业创始人——
要么你就挺直了腰背、高昂着头,坚持做突破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
咬紧了牙关,哪怕账上只剩一块钱、哪怕公司只剩自己,哪怕成了市场“先烈”。
行业永远看得到你的价值和能量,哪怕你倒下,也有很多人想请你出山。
这种人通常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势、野心和定力,试问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做到?
要么你就弯下了腰、俯身贴地,扎实做符合市场迫切需求的合适产品。
成本压得低低的、性能加得多多的,能拼性能时大肆宣传,拼不过性能就搞价格战,把订单抢过来再说。
行业虽然不喜欢你,但也不能忽视你。
这种人通常能屈能伸,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但通常没有社会的淬炼和内心的坚韧也很难做到。
但很多科创经营者,通常是“高不成低不就”——
想做高端品,但扛不住各方压力,认为曲高和寡而怨天尤人;尝试做低端品(其实做到成本低很难),但扛不住内心质疑,受不了“低人一等”觉得没价值。
但你是经营者,请把立功牢牢刻在心里。
你的功绩,是世界看到你、市场承认你、股东和员工需要你的关键,否则你啥都不是。
我之所以不再创业,就是因为在两段创业历程中,我试过俯身贴地去卖货,内心不认可自己;也试过高举高打搞前沿,但扛不住压力。
我认为自己仍不具备“高成低就”的能力,所以选择从资金、资源和经验(更多是教训)上支持科创企业,干中学,也算是给自己的“创业实训”。

为什么创业者后“立言

如果你是科创企业的研发负责人,或者说科创企业的“科”凝结于你身上,那千万审慎“立言”——简单理解就是发表言论、增加影响力。
现在很多人流行做创始人IP,其实这事没有什么新鲜,但因为周鸿祎尤其是雷军吸引了流量,卖爆了小米汽车,让一群做创始人IP服务的人找到了“卖课”的商机。
我在生物制造创投圈里算是有IP的,经常会在相关论坛中被人认出来。
但我反对创始人没想明白就做IP,人不红没意义,但人红绝对是非多
我这个所谓的“网红”,打开后台都是一堆挨骂信息,但还能承受,就是因为我还不怎么红。
因为我没有股东,也不募资,还是一些企业的小股东。
但我基本不说参投的公司,而是给很多科学家、项目方“抬轿子”。
宁愿放弃“投资人”的标签,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宣传者”和“翻译员”的角色上——
就是为了把我这个IP和参投企业做一定隔离,以免对我的非议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科创企业的创业者,你们有股东、有员工、有产品、有客户、有监管机构、有竞争对手,如果你们做IP,首先得衡量:
流量带来的正面价值,是否大过于负面影响。
比如,科创企业家做科普的典型案例尹烨博士,有时候就得说一些噱头类的话题,做一些有争议的事情,才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否则科普哪有擦边吸引眼球?
他本人和他的高管层肯定也充分评估了流量的正面价值大过于负面影响,才做出相关选题。
但即便如此,尹烨卸任上市公司华大基因的副董事长、董事等职务,也有IP和上市公司做切割的“风控”考量。
那么科创企业就闷头做事、毫不宣传了么?
我不建议科创企业中的科学家或者担任“科研”重任的科技工作者大肆宣传(有的宣传场合甚至就不要出现,以免别人蹭)。
要流量,就得搞噱头(我就属于噱头搞得不太好、流量并不大的类型),搞噱头,通常就得断章取义、引起争议,显得“不科学、不严谨”。
如果科创企业中的“科人”给外界留下“不科学、不严谨”的印象,一定会大大降低“科”的含金量,进而影响市场对于企业价值的判断,所以审慎。
谁能来担当“立言”的大任呢?科创企业中那个“创人”。
如果需要打市场、搞流量、吸引眼球、建立心智,就需要创始人四处发表言论、扩大影响力,让全世界快速知道你是谁、在干什么、有什么高级货。
科学家通常性格比较内敛,但这也是搞科研的必备性情,否则哪里沉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
但科学家边上一定得有性格外向、擅长组局、能够烘托气氛、可以“大放厥词”宣传科技成果的人。
举个不恰当例子,皇帝出游,有仪仗队鸣锣开道,才体现皇权的庄重与威仪,如果皇帝自己拿个锣在街上敲,外人看来不是“疯子”就是“假传圣旨”。
你看,我做的所有事,就是为了给科学家和科技创业者做“推手”、抬“骄子”、搭“舞台”,让生物制造赛道的大戏能够在拉开帷幕后、热热闹闹地传唱下去。

最后,总结一下,科创企业的创始团队一定要注重信任构建、业绩实现和能力搭配。
立德——可保内外部的信任,这是起盘扛压的关键。
立功——可保企业存活发展,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立言——可让企业快速扩张,但要保护好品牌信誉。
以本篇祝贺天木生物王立言博士,以及各位科创达人们能够“立德”、“立功”、“立言”,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佳绩。

芳博士
浙大经济学博士。钛资本董事总经理。合成生物、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