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调整思路,生物“制造”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消费品

文化   2025-01-06 01:11   上海  
202502篇(共486篇)原创文章
到年末了,很多生物制造创业公司找到我,他们都拿来了自己的消费级产品和介绍,看看我是否能帮忙“带货”。
感谢大家的信任!这是我的荣幸,但也引发了我很多疑虑。
三点疑虑供大家探讨,文末我会给点个人的建议。
疑虑一:创业公司做消费产品,是给B端客户打样,还是真的all in C端?
创始人如果回答,趁着春节的消费和送礼的旺季,把原料做成产品卖。
眼前可以解现金流紧缺的燃眉之急,长远还是为了给B端客户打个样,最终还是要回归to B模式,那我能理解。
创始人如果回答,我要all in C端,做品牌、打爆款、线上直播、线下铺货、全员营销,那我也能理解。
但如果创始人模棱两可,注册了商标,也做了微店,发了朋友圈宣传,但拿不出整体的营销策略,碰上被购买原料的B端客户质疑产品构成竞争,又缩了回去。
这种情况就要小心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切勿to B和to C同时做。
我在2023年10月写的《合成生物技术初创公司既to B又to C,会to坑里么?,可供参考。
to B 和to C两种模式的经营策略和人才团队完全不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否则很可能是丢了B端客户,C端消费者又培养不起来。

疑虑二:无论to B还是to C,了解你的客户需要什么吗?

很多科创公司的创始人,不要说对市场的了解有多深刻了,对已买单或者潜在买单的客户都了解得非常浅薄。
从这点意义上,技术出身的创始人真的要和雷军学习。
无论是小米手机如何让天使用户有参与感,还是小米汽车如何让首批车主感到脸上有光。
雷军真的把客户的需求摸透了——创始人就得是公司的第一号营销者。
回到生物制造的消费品话题,我此前举过麦角硫因(护肤品的活性成分)的例子,从每公斤15万-30万元,跌到了5000-8000元。
可参考2024年9月的与其抱怨生物制造内卷的“劣币驱除良币”,我更想让良币发光》。
虽然原料价格暴跌,但客户(护肤品牌商)并不满意,因为原料仅占护肤品成分的10%,甚至1%。
品牌商要的是原料供应商提出能占领消费者心智的、能让消费者买单的配方解决方案
这就意味着原料供应商得配合护肤品牌商,一起找新原料给消费者的新效用:
怎么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如何满足消费者的爽点、能否拿捏消费者的痒点?
我在2020年12月写过《你有三个点,被商家拿住任一点,就会不自觉掏钱》,可参考。
如果生物制造创业者要做消费品,无论商业模式是to B还是to C,都得了解你的最终客户——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
我要的不是你告诉我:你的麦角硫因的浓度高了5%,而是抹了5天能否让我肤色提亮一个色度?
我要的不是你告诉我:你的微藻的含量多了10%,而是吃了10天能否让我精神头更好一些?
我要的是自己更美、更苗条、更健康、更有活力、更有胃口、更容易入睡……而不是你的科技指标更好、更顶、更厉害、更先进。

疑虑三:无论to B还是to C,了解你的客户为何选择竞对产品么?
科技创始人好不容易教育了市场:吃益生菌能健康肠胃、吃微藻或者虾青素能抗衰……结果市场却被其他品牌抢走了。
创始人通常会骂:竞争对手没有下限,什么都敢宣传、敢承诺。
确实,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功效;护肤品不是医美,不能立竿见影。
但请别忽略了,市场不是为了你的产品打造的,市场是供求双方共同打造的。
那些卖得好的产品,就是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
哪怕那些需求看起来可笑、傻气、不合理、没水平,但那是人性的真实需求——
好逸恶劳、一劳永逸、爱贪小便宜、希望花小钱办大事……
不管生物技术有多么发达,如果你进的是消费品赛道,就得面对这些真实需求。
消费者不会关心你的技术有多高明,只会关心你解决了我什么问题、带给我什么好处。为什么你不行,而别人可以
所以,请关注你的竞争对手都是如何赢得消费者的。
只要TA的产品宣传在法律允许的范畴里,那就是有效的营销模式。即便TA的手段在你看来,很low、很傻、很粗暴、很不科学。
要么你别进入消费品市场,要么你别挑剔市场里的消费者。

最后,提一点建议:一定要做细分市场的头部、头部、头部!
消费品市场,只有头部才会吸引眼球。
如果不是头部,说明你的市场分得还不够细。
比如,你做饮品,可能会把市场按照区域分为南方人、北方人,按照年龄分为小孩、青年、中年、老年人,但这些都太没特色了。
王老吉,把市场分为“怕上火的人”和“不太会上火的人”,于是就找到了“容易上火”又需要饮料的销售场景——火锅店。
所以王老吉成了细分市场“爱吃火锅又怕上火的人群”的头部饮料。
再比如,采用生物制造品“赤藓糖醇”为原料做成0糖饮料的元气森林,选取的细分市场就是“喜欢喝甜饮料,但又怕胖的人群”,一开始确实打出了爆品。
其他品牌也可以购买“赤藓糖醇”这个原料做出0糖饮料,元气森林就很难称霸这个细分市场成为“绝对头部”。
再比如,医美级胶原蛋白的头部是锦波生物,消费级是巨子生物,如果你再做胶原蛋白,要从哪个细分赛道切入,才能打出差异,吸引用户呢?
无论是to B还是to C,都要到市场第一线,去听炮火声,去打磨产品特性、提炼营销手段,才能做出区别于其他竞品、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的好产品。


芳博士
浙大经济学博士。钛资本董事总经理。合成生物、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