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提纲
培训主题:中试平台建设运行总体思路
培训嘉宾:孙际宾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培训提纲:
1.生物制造产业国内外形势与发展趋势
2.中试平台对国家、地方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3.生物制造中试平台的定位与职能:工艺优化,放大试验,工艺包研究,应用开发,技术转化与孵化
4.生物制造中试平台的建设内容与总体框架,包括中试发酵、后处理、行业研发实验室、分析测试实验室、公用工程等
5.生物制造中试平台的建设运行模式与可持续发展,包括资金、人才、项目、管理、服务、政府企业关系等
培训主题:中试平台的高通量发酵模块的建设背景、挑战及解决方案
培训嘉宾:夏建业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培训提纲:
中试平台的高通量发酵模块的建设背景、挑战及解决方案(上)
1.合成生物学Biofoundry带来的革命性进展及其成果产业化的瓶颈
菌种高通量构建的自动化装备带来的研究范式转变
菌种高通量筛选的标准与工业环境的巨大差异
发酵优化通量不足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2.高通量发酵优化是解决瓶颈的关键之硬件系统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成熟化商业化产品的应用情况
国内相应装备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不足
3.高通量发酵优化是解决瓶颈的关键之软件技术
高通量的实验设计方法
高通量的过程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应用
中试平台的高通量发酵模块的建设背景、挑战及解决方案(下)
4.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建设中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生物制造过程的智能感知基础设施
生物制造过程的数字孪生与智能决策
生物制造过程实现智能化的可能路径
5.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生物制造过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生物制造过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生物制造过程的技术经理人的重要作用
6.关于生物制造中试平台的运营机制的思考
具有公信力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使命与担当
私有化中试平台的可能运营机制
培训主题:发酵中试平台分离模块的建设背景、挑战及解决方案
培训嘉宾:付绍平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培训提纲:
一、发酵中试平台分离模块建设背景
二、发酵中试平台分离模块设备选型
2.1离心设备选型原则
2.2膜分离设备选型原则
2.3干燥设备选型原则
三、发酵中试平台分离模块项目服务
3.1 分离模块对内项目服务
3.2分离模块对外项目服务
四、发酵中试平台分离模块产品案例
4.1 发酵天然产物分离纯化案例
4.2 发酵化工产品分离纯化案例
4.3 发酵塑料单体分离纯化案例
4.4发酵蛋白大分子离纯化案例
五、发酵中试平台分离模块技术体系
六、新一代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平台
培训主题:华熙生物中试平台建设、运营及应用
培训嘉宾:王恩旭 华熙生物中试成果转化中心总经理助理
培训提纲:
●1.华熙生物中试平台建设的意义与定位
1.1 中试平台建设的背景&意义
1.2 中试平台建设的定位
●2.华熙生物中试平台建设的特点与能力
2.1 中试平台建设的特点
2.2 中试平台的硬件设施能力
2.3 中试平台的软件设施能力
●3.华熙生物中试平台的服务模式与优势
3.1 中试平台的服务模式
3.2 中试平台的服务优势
3.3 中试平台的服务案例
●4.未来展望
培训主题:面向食品领域的生物制造应用开发平台建设思路及解决方案
培训嘉宾:夏小乐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院长,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培训提纲:
●1. 食品领域的生物制造应用开发平台建设的背景与挑战
1.1 食品领域中的生物制造背景
1.2 平台建设的意义:推动食品行业转型升级
1.3 食品生物制造平台建设面临的挑战
●2. 食品领域的生物制造应用开发平台技术研究与创新
2.1 食品生物制造平台的工艺创新
2.2 食品生物制造平台的营养评价
2.3 食品生物制造平台的毒理研究
2.4 食品生物制造平台的应用
●3. 食品领域生物制造平台的智能搭建
3.1 食品生物制造硬件规格与配置
3.2 食品生物制造平台对人才的要求
3.3 食品生物制造平台的管理与战略规划
●4. 总结与展望
4.1 平台在推动食品行业技术革新中的作用
4.2 展望平台对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影响
培训主题:面向妆品级和医药级产品生物制造应用平台建设思路及解决方案
培训嘉宾:薛国希 华熙生物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工艺总监
培训提纲:
●1.妆品、医药领域的生物制造应用开发平台建设的背景与挑战
1.1 妆品、医药领域中的生物制造背景
1.2 平台建设的意义:推动医药行业转型升级
1.3 妆品、医药生物制造平台建设面临的挑战
●2.妆品、医药领域生物制造平台的智能搭建思路
2.1中试平台硬件规格与配置
2.2中试平台对架构设置和人才要求
2.3配套设施匹配
●3.妆品、医药领域生物制造平台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点
3.1 质量体系层面
3.2 注册层面
3.3 保密层面
●4.总结与展望
培训主题:生物制造相关产品的应用开发案例
培训嘉宾:荣金雷 华熙生物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工艺总监
培训提纲:
●1.中试放大需具备的条件
1.1 工艺稳定性及产品稳定性
1.2 操作条件、原辅料、三废问题
1.3 工艺的安全性
●2.中试放大过程中常见问题
2.1 设备的匹配性与耐受性
2.2 设备的性能差异
2.3 放大过程中的原辅料差异
●3.华熙中试案例
3.1 BL-21系列菌株中试放大过程中的风险
3.2 大肠杆菌放大过程中过程调控
3.3 中试放大过程中的工艺优化
*更多培训大纲持续更新中
中试平台的服务定价模式如何?会和服务交付周期和成效挂钩么? |
问题1:夏老师在分享的内容中有一页是“生物制造的困难与瓶颈:研发效率低,验证周期长”这时间周期跟做药也差不多了,挺长的,投入挺大的,请问如何选品,后期工艺放大的难点在哪里,纯化难? 问题2:62%的合成生物初创和52%的传统企业高管认为:生物解决方案的高成本是一个障碍,这与开发这些解决方案所需的较长交付时间有关。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个老生常谈常态的问题,如何预防底盘细胞丢失,同质化竞争。 问题3:全球合成生物学巨头Amyris申请破产重组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问题4:2023 年合成生物学初创公司吸引了 69 亿美元的投资资本,与 2022 年相比下降了31%,反映了多个行业经历的下降趋势。其中又以工业建设环节的合成生物学企业中期融资最为困难。投资者表示,风险投资公司更愿意关注上游、生物过程等,因此在迈入工业制造这个紧要关头寻找资金来源始终是一个挑战。如果没有资本的注入,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必将有所停滞。请问老师,如何看待生物制造与资本的关系?现阶段如何说服和增加投资人(比如我们方博)的信心? |
问题1:夏老师提到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多是建立在小试工艺研究阶段,其硬件系统也多建立在50L以下的平行生物反应器上。他今天也说 这样的规模现阶段只能说是大通量,不是高通量。那么这样的数据量本身是不高的,尤其是在平台刚刚运行的时候,数字化与智能化方面需要注意什么呢?在没有成熟模型可用的时候,以什么策略去运行? 问题2:小试数据的有效使用去建立模型使用前,必然要统一,数据异质性的处境夏老师提到了,能否请深入谈下?同时智能化建立的基础是建立在小试上的,这个与中试阶段的数字化 智能化的处理如何有效衔接?3、中试平台的人员需求管理方面:运行中试平台与小试研究的研究或者工程师团队在管理时是分开管理比较好,还是有一部分有交叉?意思是中试平台需要精通小试 中试等多方面发酵能力的人吗? |
问题1:据说企业自建中试装置都是亏钱的,因为很难被客户信任,接不到外企业的活。想问下华熙投入10个亿建设中试平台,亏钱了没,现在亏了多少;怎么才能不亏钱; 问题2,气体发酵中试装置国内目前极少,没法用,不得不自建。作为初创企业我们拿着融资的钱壮着胆子刚刚建成了一套,开车在即,专家和前辈们对后面的运营、管理、亏损控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 |
政府相关部门有没有对中试平台性质有明确的界定文件?中试平台是否归属生产车间,生产设备,是否要办理安评,环评报告手续? |
想了解一下生物发酵效率有天花板吗?工艺优化 对于初创企业,发酵产线建设如果节省经费投入,使用低端小品牌的设备可行吗? 建设中试放大平台,可以分步建设吗?如果经费有限,一期建设几条线比较合适? 合成生物学产品立项应该考虑什么关键因素?好的赛道产品大家都在做,后入者可否还有机会入场竞争? 如何保护菌株等核心技术,同一个产品各家使用的不同菌体差异性有多大?企业该如何缩短差距? 合成生物学企业的技术领先性到底有多长的市场垄断?能否实现一菌打天下,独占市场吗? 目前不少企业发酵产能过剩,随着合成生物学火热,新势力企业产品步入中试及产业化,企业有必要继续新建产线吗?会不会继续加剧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发酵产线? |
现在很多合成生物的初创公司,共享中试平台的需求很大。但作为企业方,确实很担心技术秘密的泄露。夏老师介绍的共享厨房和共享厨师很吸引我们。但是中试从发酵到纯化等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会导致平台使用周期有较大偏差。想更多的了解天工所中试平台合作机制,例如天工所是否会评估企业的项目,评估标准是什么?如果需要评估项目,有哪些手段保护企业的秘密?如果企业的产品和所里在研产品有重合,是否拒绝该项目或者是否会有隔绝机制相互保护?中试平台是以时间计还是以达到里程碑计等等? |
不同的生物医药项目比如A和B两个项目先后使用同一条中试平台生产线,不同品种切换时,公用设备的清洁验证及实施一般由哪一方负责,A,B还是中试平台运营方?业内一般做法是什么样的? |
企业做中试平台在各类设备选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哪个类别的设备当前正处在快速变化的状态 地方政府做中试平台最好的模式是怎样的?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
问题1:生物制造产业相比于传统石油化工产业,最大的弱点在于同样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降本路径不够清晰。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如何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等工具,实现对生产成本的降低? 问题2: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建议采用怎样的合作模式,能够最大化信息要素、资金要素、产业资源要素、智力要素的聚合效应,尽快使中试平台更好服务科研和产业化? |
从历史经验看,中试完成后,产量会提升吗(什么类型底盘会提升,什么程度创新的产品会提升,什么类型的产品会提升),一般会提升多少? |
对于生长或者产孢较慢的需固态发酵菌种,是否有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来避免或降低杂菌污染问题 |
1.对于建设中试平台刚刚起步的公司,有哪些必要条件?尤其对于设施设备有什么要求? 2.如果想要提升活菌率、降低染菌问题的发生,在不更换罐体的前提下,是否有可行的工艺优化路径? |
发酵过程是微生物以消耗现存有机碳氮源为代价实现物质生产,为什么说原料是可再生的? 另外,发酵尾液通常含有大量营养物,直接排放会产生环境污染,针对发酵尾液如何进行绿色处理或资源化再利用? |
1.微生物固态发酵项目中试,有没有比较优秀的自动化程度高一些的工艺路线或案例,可否简单介绍一下。 2.中试到产业化,保持工艺参数不变,变更相关工艺设备,由中试的批次生产实现工业流水线形式的连续生产,有没有相关案例介绍。 |
关于流畅模拟的问题,有没有不同搅拌形式下,发酵罐不同位置溶氧数据参考,还有从底部补料和顶部补料情况下,不同搅拌形式物料分部参考 |
不同的生物医药项目比如A和B两个项目先后使用同一条中试平台生产线,不同品种切换时,公用设备的清洁验证及实施一般由哪一方负责,A,B还是中试平台运营方?业内一般做法是什么样的? |
1粉体爆炸的确定与控制? 2提取过程的柔性及关键设备选型的关键指标 |
问题:在开展中试前利用计算机对中试进行模拟仿真、工艺设计、技术经济评价的国产工业软件目前进展怎么样 |
中式平台对实验室空间要求?层高?承重?有无硬性要求,小型中式平台建设费用大约金额? |
中式平台的菌种、分离纯化技术、基因序列等核心元素,如何做到绝对保密? |
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真正在工厂里实现这么多的数据采集? |
问题1:对生物制造而言,中试平台主要以微生物发酵为主;从合成生物更大的范围来看,还有哪些类型中试平台建议政府/园区探索?有哪些已有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问题2:从商业化角度,未来哪些合成生物下游应用领域/细分产品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单位价值高、市场集中度高、竞争激烈程度低、需求高且稳定),有无相关案例? |
1)酶量和酶活要都要分析吗?2)发酵过程的在线分析,推荐什么频率?3)为更好服务中试平台,色质谱仪器有哪些开发的机遇、优化整合的方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目前有望最快解决哪些中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比如学习反应条件和产率的关系。 |
1. 关于类胡萝卜晶体收获,我们尝试了陶瓷膜过滤和中空膜过滤,但是这种方法最终收获的固相含水量过大,导致后续干燥压力过大.同时我们尝试了碟片试离心机进行收获,但是由于类胡萝卜素晶体非常轻,导致收获时物料无法全部离心损失较大,对于这种情况 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2. 有没有什么设备可以同时解决热敏产品的灭菌和干燥问题? 3.蒸发结晶的设备,是否可以实现连续自动化? |
第一个是我们作为一个医药健康产业园区,是不是可以和企业共建中试平台,共建方式是我们帮企业买设备,企业出技术帮我们运营么?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们要建设中式平台,是不是可以申请政府资金支持?申请路径及方式有哪些?是先建设后补贴的形式发放吗?第三个是小型的中式平台建设流程? |
1)中式投资建设成本场地难控制,对于有志于产业化且有市场的产品,在实验室做scale-down的发酵,是否需要或有必要匹配部分或全部对应规模水平的scale down的小型设备用于优化或匹配上游发酵工艺? 2)对于发酵工业菌株,如何最低成本维护其稳定性?如果把最优工业菌株做成益生菌粉一样的干粉?是否有能保证菌粉活性的工艺和成套设备 |
问题一:传统发酵行业与新兴合成生物学公司,都面临产品选品的问题,对公司发展意义重大,天工所在国内外走在前列,出了很多产业成果,老师是否可以分享一下,当代公司该如何选品? 问题二:能否分享一下工业上发酵罐放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比如产量下降、生长速率下降、生长周期缩短等,对应的解决方案? |
问题一:国内运行中或在建中的可对外服务的中试平台有哪些? 问题二:有没有可以帮助筹建中试平台的公司?包括软件和硬件,综合性的供应商。 问题三:交叉型中试人才很难找,学校培养的没有实践经验,在公司做过的又只专精自己公司的业务,有什么渠道可以找到这样的人才? 问题四:中试平台如何养活自己?如何收回投资?如何留住人才,提高平台的利用率? |
国内的发酵优化工艺软件有哪些?差异是什么? |
天工所的中试平台有什么措施可以解决客户对于菌种保密问题的顾虑,吸引更多客户把项目拿到平台里来做? |
问题一:非粮生物制造目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问题二:清华大学陈国强团队提出了基于嗜极端微生物的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NGIB),专家老师们对该技术路线的产业化前景如何评价? |
请教一下中试平台运行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问题一:国内外相比,中试阶段我们的优劣势?有没有被“卡脖子”的部分?我们又有什么应对措施? 问题二:中试阶段对上游菌种有哪些必要的要求?有没有哪些环节的困难是可以通过上游设计解决或者杜绝的,中试又能给上游哪些设计改造反馈?3. 在生物制造过程中(菌种构建、发酵、分离纯化等),不同阶段成本占比是多少?也是相对合理的? |
1. 要实现中试平台的分期建设,考虑可扩展性和弹性,需要有哪些考虑。 2. 中试验证完成后,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成功,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 |
1、Amyris 没有跨过合成生物学的死亡谷,死掉了,美国作为科技水平很高的国家,很多的理论体系、技术、设备都很强,无法跨越的核心原因是什么。我们进行合成生物学成果转化时如何评估转化难度,我们跨越死亡谷有哪些策略。 2、秸秆作为第二代碳源,何时能够达到对第一代碳源替代的程度,现在的难点有哪些。 3、发酵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玉米淀粉、玉米浆、黄豆饼粉等有机碳氮源,物料的稳定性很难保证,如果因物料品质引起发酵状态不好,是否有调整策略来减少损失。 4、用碟片离心机收集芽孢杆菌细胞,检测发现活菌损失很多,是不是由于离心机剪切力太大导致的。 |
问题:中试平台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可能建设在高校科研院所或者第三方CXO公司更能减少用户的顾虑,但是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想通过服务收回成本或产生盈利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天津工生所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经验,对建设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有什么建议和需要规避的风险? |
毕赤酵母项目的中试平台建设10000L,上游设备的选择的注意事项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