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持续在各地转场,和生物制造创业者、投资人以及关注这个赛道的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做交流。短视频还在发,但文章就没空写了,抱歉抱歉,也期待大家关注我的视频号“芳博士”。明后两天,我在天津组织生物制造中试平台的培训活动,一些实况会分享在视频号上。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活动,没想到得到太多朋友的关注和支持。因为报名爆满而没法参与的伙伴,我十月份可能再组织一场。所以,关注我就能获得一手资讯哦(文末有我助理的企业微信,欢迎添加)。
最近连发了两篇视频,都是来自于行业内融资过亿、已形成商业闭环的头部创业公司的大实话。
东奔西走中,不管是论坛上的“面上”交流,还是吃饭喝茶的“私下”交流,对于我了解各方参与者的“真心话”和“大冒险”有很大帮助。未来我会采用更多形式(不限于培训和展会),推动各方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和象牙塔,促成交流、甚至是争论,这个过程会迸发出很多思路和商机。回到文本的主题来,目前,大家对于“资本寒冬”已经达成共识,那么“春江水暖鸭先知”,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呢?例如,青岛、武汉国资,投资亿元助力A轮创业公司未米生物,进行基因编辑玉米相关的研发和市场推广。这一风向让很多生物制造的创始人萌生出“不切实际”的希望。说得不好听点,觉得国有资本是“人傻、钱多、速来”的土财主,只要傍上了,后续就“衣食无忧”了。
大家经常看到资本市场各种“风”刮来刮去、“概念”飘来飘去,感觉“很不靠谱”,甚至有点“蠢萌”。事实上,资本市场的迭代是很快也很残酷的,优胜劣汰体现得淋漓尽致。
越是在资本寒冬中能够“苟活”着的,都是潜伏的豹子,只有看到真正的猎物,才会出动。
尤其国有资本,因为一些“ZZ正确”的考量,他们越来越难讲“真心话”,甚至看上去像是“不作为”了。所以,大家越以为豹子们都去冬眠去了,其实在草丛里,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时刻关注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伺机而动。今天我就斗胆替国有资本的朋友们讲讲“真心话”,他们内心是怎么看待“合成生物技术”的创业公司。这些话听起来可能不太“ZZ正确”,甚至有点“伤自尊”,但如果想拿国有资本的钱,还是得有自知之明,且知己知彼。
第一,教授创业,一定要交学费,但这个学费由谁来买单?这些年合成生物的初创公司,创始人或者控股股东通常都是高校的教授或者科研院所的研究员。
教授或者研究员在做公司上存在着巨大的短板,无论是公司内部运营的管理、财务、法务经验,还是对外的市场敏感度,以及政府公共关系,很多漏洞。
每一个漏洞,都要耗费大量的“决策错误”或者“不决策”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这就意味着要交不少学费,这个学费由谁来买单?毕竟,商业项目不是学术项目,风投基金也不是科研基金,要有人负责甚至被追责的。
国有资本通常有国有资产不可流失的红线,这个学费必然要转嫁到教授和研究员身上,通过一系列的明面或者隐形条款的执行反映出来。第二,讲概念就能拿到钱,谁费心思考商业闭环?必然估值虚高,虚高必然下滑。有一段时间,科学家创业太过被追捧,以至于成了香饽饽。资本市场也符合供求关系,教授们的“供给”不足,而风险资金的“需求”太强,项目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如果讲概念就能轻松拿到钱,谁费心去执行落地和商业闭环?除了技术到产业的转化难度高之外,科学家通常高估了自己的技术在市场中的价值。即便比现有产品的功能强,但如果太贵或者替代意义不大,市场依然不会买单,这才是商业现实(请参考新推出的苹果16,你有多大动力买?)当资本市场的资金需求不足(不敢投科学家创业项目),而项目供给增多(越来越多科学家觉得“TA能估几个亿,凭什么我不行”而下场创业),结果可想而知——资本市场中,合成生物技术的创业项目价格必然下降,甚至击穿真实价值(参考目前的大A股,多少个股市值被低估,但谁也没信心出手)。第三,合成生物选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忽视市场真实需求。选品通常不是从市场需求来,而是:国外企业做啥,我就做啥,别的企业,做啥我做啥,我的技术路线能做啥,我就做啥。其实合成生物选品应该和开发药物管线是一样的,需要非常严肃、认真、充分的行业和技术调研,反复论证,才能立项。合成生物,理论上是可以合成万物的,有新材料、化工的中间体、食品原料甚至还有服装鞋服的材料,等等。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市场格局什么样,实际监管规则和申请周期(以及成本),竞争对手产品的真实成本,你都了解么?很多科学家认为,某个产品用生物法做出来,成本低于传统化学法。但很可能是传统化工企业只是为了保住充分利润而没降价。通常,合成生物技术公司只能考虑更好、更优的整体解决方法,为客户创造出传统化学法无法实现的功能和价值。所以,合成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必须比传统化工企业更了解市场、更贴近客户,才更有可能分到蛋糕。为什么初创公司都在骂“低价竞争”,却只能主动或者被动地“卷”呢?不卷价格,怎么把别人的市场抢走?把自己的客户锁牢?要想实现市场买单的差异化,创业者就必须深刻地理解客户真实需求,然后去满足。第四,忽视商业化进程,止步于几百万的营收,无法突破。大多数科学家创业,三到五年,都能做出几百万的营收。
毕竟即便教授们不创业,在高校里进行产学研合作或者技术转让,多少也能累积个几百万,这是能力边界内的实践,并不难。
但大多数科创公司,往往止步于几百万的营收,无法突破,为什么?
因为这超出了大多数教授们的能力边界。要想做出千万甚至上亿的营收,必须从研发立项开始就深刻考虑市场需求和产品迭代节奏。
尤其是碰到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无论商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不太活跃,科创企业想卖“技术”、卖“产品”就更难了,可能连几百万的营收都守不住。
毕竟很多商业化很成熟的传统化工企业日子都不好过,恨不得掘地三尺地挖掘客户需求,凭什么还有市场等着你科创企业去捡漏?
最后,国有资本虽然看上去“有钱”,但是“花钱”是很谨慎的,程度远超市场化基金。
市场化基金“投错”大不了诉讼,该清算清算,该破产破产。
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国有资本“投错”是要追责的,甚至可能是终身追责。
即便有些地方给国有资本“松绑”,不要求承诺投资“业绩”,但大家都怕有一天被翻旧账,所以还是不敢冒风险。
因此,市面上符合国有企业投资要求的科创企业,其实并不多。
以至于在反复论证、多方考察下,国有资本对科创项目的单笔出手都很大。
毕竟大资金盘子摆在那里,能投的项目又不多,每个项目的投资额自然很高。
但高投资额的背后,常常带着高要求和高压力,科创企业能兜得住么?
最后的最后,商品和资本市场中能活下来的,都不可能是蠢货,但能笑到最后的,往往是知己知彼的智者。
巴菲特说过一句特别经典的话:如果在一个牌桌上打了半个小时,你还不知道谁是傻子,那你就是那个傻子。
我想改一种说法:当你觉得每个人都是傻子时,你可能才是那个真正的傻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