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物制造产业GDP占比超过5%,中国得追赶5-10年

文化   2025-01-24 00:40   广东  
202509篇(共493篇)原创文章

此时,我正在广州飞往迪拜的红眼航班上,准备参加1月25-26日的中国阿拉伯医疗资源对接活动,以及1月27-30日的第50届阿拉伯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
为了今后服务于我国生物制造企业在全球的布局,我需要增添更多的产业洞察和实战经验。
后续在视频号和公众号上,我会为朋友们分享在迪拜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敬请期待。
先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国内来:此前有幸受到几个地方政府领导或者活动主办方的邀请,探讨当地生物制造的产业特色和发展前景。
与会朋友们一起交流时,总会谈到一个话题:
把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当作国家战略,是中国的另辟蹊径,还是紧追不舍?美国的生物制造产业到底发展成什么样了?
此前我会分享这篇文章《在生物制造领域,特朗普没做,而拜登做了的事》,表明我的观点——美国很重视生物制造产业。
刚好最近海外媒体World Bio Market Insights发布了一篇调查文章,探讨不同机构对美国生物经济的价值估算,规模非常庞大。

因此,本篇文章就对中美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做个粗略的比较。

美国生物制造产业有多大?

根据World Bio Market Insights的文章,美国生物制造产业已颇具规模,不同机构的统计数据都展现出其强劲的经济实力。
美国国家科学院数据显示,2020年生物制造产业占美国GDP的5.1%,约9592亿美元,其中直接经济贡献4025亿美元
美国农业部报告表明2021年生物基产品和行业收入达4890亿美元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预计生物制造总体规模为4386亿美元,先进生物制造为946亿美元。

技术创新领域,美国优势显著,尤其在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和细胞工厂设计等基础研究方面领先世界。

大量科研资源和顶尖人才汇聚,高校、科研机构的持续投入为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精准发酵技术利用细菌代谢培养化学物质,已在医疗、农业、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

医疗上,胰岛素、青蒿素等药物借助生物制造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农业方面,生物育种培育出优良品种,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工业领域,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应用越来越普遍。

尽管前景光明,美国生物制造产业也面临挑战。

技术转化效率有待提升,部分技术大规模产业化成本较高,严格的监管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发展速度。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潜力无限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十四五” 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2035年,我国生物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国际前列。

按照当前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生物制造作为生物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占GDP 的比重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有专家预测,在未来5-10年内,随着技术的成熟、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及政策的持续推动——

生物制造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可能从目前的较低水平,提升至3%-5%左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产业布局呈现以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为主导,中部和北部为辅的格局。

这些地区凭借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协同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快速进步。

2024年,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在投融资和并购方面表现活跃。

虽然一级市场融资事件数量有所下降,但医疗健康领域的药物合成、mRNA药物/ 疫苗等细分赛道热度不减。

国内IPO退出受阻,并购市场交易频繁,2024年并购事件达25个,披露总金额360.4亿元人民币,有力促进了产业整合。

技术应用成果丰硕,生物基产品优势明显,如聚乳酸(PLA)等生物基塑料安全、降解性好、延展性佳;生物柴油燃烧性能优、低温启动好且安全;生物传感器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

在医疗健康领域,多肽药物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此外,胰岛素、青蒿素等药物实现生物制造产业化。

中美生物制造产业对比

美国生物制造产业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在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成果众多,高端科研人才丰富。

其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产业生态,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环境。

然而,美国产业发展面临技术转化效率低、产业化成本高以及监管政策严格等问题。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力度大,举国体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但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与美国存在差距,高端科研人才相对不足,技术转化存在瓶颈,产业上下游协同不够,标准和监管体系也有待完善。

中美未来展望:竞合并存

生物制造产业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发展前景广阔且充满挑战。

中美两国在生物制造产业上各有长短,未来应取长补短。

在全球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中美两国既存在竞争,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双方可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应用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全球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为解决资源、环境、健康等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 。

当然,如果美国保持“不合作”态度,甚至妄图用“禁令”、“限制令”,扼杀中国生物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生物制品的国际流通……

我相信,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培养高端人才、强化产学研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标准和监管体系等措施——

我们国家有很大的希望在未来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了实现我国生物制造跨越式发展的梦想,促进各区域因地制宜地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今年春节后,我将尽力把科学家、企业家和产业工程师(包括工艺和装备)请到各地的园区,给更多的生物制造一线从业者带来中试平台和生产放大的落地实践指导。
但在此之前,还是很希望大家能再度来到天津(天津,连接北京与河北的生物制造“中试平台”)。
我们在华熙生物这个斥资十几亿建成的亚洲最大中试转化基地上,直观感受中试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思路。
2025年2月17-18日,在天津,开启第三期中试平台培训,详情请联系我的商务助手(微信号fangbozhuli行研助手(微信号xm-jyc)。
感谢华熙生物、动脉网同仁们和各位读者朋友支持与关注,我们不见不散。




芳博士
浙大经济学博士。钛资本董事总经理。合成生物、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