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物制造产业有多大?
在技术创新领域,美国优势显著,尤其在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和细胞工厂设计等基础研究方面领先世界。
大量科研资源和顶尖人才汇聚,高校、科研机构的持续投入为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精准发酵技术利用细菌代谢培养化学物质,已在医疗、农业、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
医疗上,胰岛素、青蒿素等药物借助生物制造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农业方面,生物育种培育出优良品种,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工业领域,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应用越来越普遍。
尽管前景光明,美国生物制造产业也面临挑战。
技术转化效率有待提升,部分技术大规模产业化成本较高,严格的监管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发展速度。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潜力无限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十四五” 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我国生物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国际前列。
按照当前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生物制造作为生物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占GDP 的比重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有专家预测,在未来5-10年内,随着技术的成熟、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及政策的持续推动——
生物制造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可能从目前的较低水平,提升至3%-5%左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产业布局呈现以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为主导,中部和北部为辅的格局。
这些地区凭借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协同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快速进步。
2024年,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在投融资和并购方面表现活跃。
虽然一级市场融资事件数量有所下降,但医疗健康领域的药物合成、mRNA药物/ 疫苗等细分赛道热度不减。
国内IPO退出受阻,并购市场交易频繁,2024年并购事件达25个,披露总金额360.4亿元人民币,有力促进了产业整合。
技术应用成果丰硕,生物基产品优势明显,如聚乳酸(PLA)等生物基塑料安全、降解性好、延展性佳;生物柴油燃烧性能优、低温启动好且安全;生物传感器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
在医疗健康领域,多肽药物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此外,胰岛素、青蒿素等药物实现生物制造产业化。
中美生物制造产业对比
美国生物制造产业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在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成果众多,高端科研人才丰富。
其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产业生态,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环境。
然而,美国产业发展面临技术转化效率低、产业化成本高以及监管政策严格等问题。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力度大,举国体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但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与美国存在差距,高端科研人才相对不足,技术转化存在瓶颈,产业上下游协同不够,标准和监管体系也有待完善。
中美未来展望:竞合并存
生物制造产业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发展前景广阔且充满挑战。
中美两国在生物制造产业上各有长短,未来应取长补短。
在全球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中美两国既存在竞争,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双方可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应用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全球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为解决资源、环境、健康等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 。
当然,如果美国保持“不合作”态度,甚至妄图用“禁令”、“限制令”,扼杀中国生物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生物制品的国际流通……
我相信,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培养高端人才、强化产学研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标准和监管体系等措施——
我们国家有很大的希望在未来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并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