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造已成风口,但何时猪才能飞?

文化   2024-11-05 19:47   北京  

202461篇(共472篇)原创文章

这两天我在天津组织“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方案培训(第二期)”。
感谢我的合作方华熙生物和动脉网,才能hold住120余人规模的吃住行学。
从60人扩容到80人再到120人爆满,还有一些伙伴没有办法报上名,所以下一期会安排在12月(具体时间请届时咨询我的助理)。

今年主要解决“什么是中试平台(WHAT)”、“建设和运营有什么好处(WHY)”。
明年主要解决“怎么建设和运营中试平台(HOW)”、“针对不同行业,怎么做发酵、分离、纯化的验证和放大(HOW)”。
我的目标是通过中试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尽可能地帮助生物制造赛道的各界伙伴,提升放大的成功概率,同时制定相关标准(没有行标、国标,出海也是被收割)。
参会朋友们提出了很多具体问题,有个问题很有意思:
生物制造已成风口,但到底什么时候、什么契机才能起飞?

小米如何成为每个风口的飞猪?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对正确答案,我也很好奇。
但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聊聊小米的故事。毕竟——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是新晋“大IP”雷军的名言。
2013年开始雷军在各大场合力推“飞猪理论”,人人都在兴奋地找下一个风口,期待顺势而为,借着东风飞起来。
雷军确实是“飞猪理论”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他创立小米,分别赶上了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和电动车快速发展的浪潮。
在智能手机兴起的初期,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急剧增长,这是一个巨大的风口。
小米手机,为公司汇聚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同时,小米生态的硬件产品,帮助公司完善和扩大智能设备生态系统。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政策的支持,电动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雷军看到了这个机遇,决定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但在正式宣布做电动汽车之前,小米从2015年始就已通过风险投资,布局了新能源电池、智能驾驶、汽车零部件和车联网及车载智能领域。
由此,小米已积累汽车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供应商,主要合作伙伴包括:比亚迪(弗迪刀片电池)、博世汽车(ABS系统)、汇川技术(驱动、控制、电机等技术)、星网宇达(部件级配套,例如IMU)等。
讲完小米飞猪的故事,我们再回到生物制造的飞猪畅想。

生物制造赛道的“飞猪畅想”

基于前面的故事可以发现,赛道的风口和项目的起飞,需要几个要素的叠加:
政策、资金(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技术和市场(中间品和消费品市场)。
以这四个要素来看,生物制造一定不是现在起飞。
通常,政策先行,资金跟进,技术提升,市场兑现。
就生物制造赛道来看,政策先行毋庸置疑,可参考:
“合成生物产业”不提1000亿目标,各地都“不好意思”出政策
国有资金已在资本寒冬时做了示范,可参考:
他为何能拿到3个亿的国家队投资——听慕恩生物创始人蒋先芝博士演讲有感
但大量国有资金存在犹豫,一方面,各地的财政吃紧,“地主家也没有余量了”;另一方面,退出通道受阻,账面收益再高,没有现金回报,也无法长期满足“国有资产不能流失”的要求。
这第二点也是民间资本不太愿意参与生物制造相关项目的原因,即便银行贷款利息、再投资的成本一降再降,大家的投资积极性也很难被调动。
更重要的是在赛道火热时,资本对生物制造项目有着过高的期待,叠加教授们对技术水平、工艺落地和市场需求的匹配认知有欠缺,所以预期回落,让人更恐惧。
所以有些投资人明摆着表示对这个赛道不看好,我写了文章回应《“我不投合成生物学”——是因为受骗上当了,还是想引起重视?》。
科创项目也常常面对国有的钱不好拿的情况,我分析了原因:《想拿国有投资机构的钱?先听听他们对于生物科创公司的真心话》。
除了难退出,更重要的原因是,技术和市场的不匹配。
更详细点说,就是技术→工艺→产品→市场之间的障碍。
技术没有那么容易转化为工艺,工艺确定生产的产品质量或者成本也不一定适合市场需求。
即便适合市场需求,由于经济不景气,中间品和终端品的市场需求不旺盛。
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衰减,摊薄了供给端的利润,导致投资动力不足——
市场不买单、资本不给钱,没有资金升级技术、完善工艺,产品的质量无法提高、成本无法降低,更不适应市场需求。
恶性循环由此展开。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感觉钱难挣、没利润,进一步削弱了投资和消费的动力。
因此,现在并不是生物制造赛道起飞的契机点。

生物制造何时能够“风口飞猪”?

生物制造何时起飞?还是回到上述四个要素:政策、资金、技术和市场。
政策不用说,国内各部委、各地区纷纷出台各类生物制造政策,很多地方已经把条件“拉满了。关键不在政策条款,而在于政策兑现和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说白了,就是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下游的市场。
海外市场:中美对抗已然成为事实,美国大选落定后,新的政令会陆续颁出。
我们物美价廉的生物制造原料、中间品,是可以直接出口北美市场,还是得“套壳”东南亚等海外国家,或者直接落地海外,就看新总统的执行。
海外市场决定了我们生物制造的产品,是得主要靠国内市场内循环,还是可以走向全球市场。
国内市场:主要看货币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刺激效果,是大水漫灌,强行把“通缩”变为“通胀”?如果如此,消费品市场可能会迅速拉起一拨。
如果不通过强刺激,用稳健的、定向的财政投入,让新型产业(例如生物制造)得以转型升级,那么,中间品市场大概率会有“慢牛”行情。
资金:如果市场复苏、需求明确,供给能被消化,投资(股权投资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必然会再次繁荣,无论是国家队大笔出资还是私营老板的增资扩容。
钱都是往能盈利的地方流去,如果钱不来,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不盈利。
目前生物制造赛道,技术或者产品太高端的收入少,中低端的产品利润少。
即便生物制造赛道有金矿,挖掘也需要时间,至少创造显著盈利的领域,对资金的吸引力不足。
上述从市场需求出发,吸引资金和技术入场,拉动供给侧,通常是“贸→工→技”的逻辑。
如果市场需求不足,那么必然要从资金和技术入手。
降息促贷,已经很难刺激民间需求了,只能从国有资金入手。
国有资金,在地方政府负债较重的情况下,只能从中央资金入手。
因此,中央的长期国债、帮助地方化债,都是重要的抓手,也是各地需要争取的机会。
在生物制造领域,为什么各地政府、产业园甚至传导到企业(通过投资奖补的方式)都想建设中试平台?
因为中试平台是最合情合理的应用中央长期国债或者化债资金的建设内容。
11月2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产业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在沈阳召开。

目前,全国累计建设了2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187家部重点实验室,布局246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7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孵化机构1.6万余家,服务创业企业和团队超过70万家。


会议明确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技术、数智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增强优势产业链竞争优势。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遴选一批高水平中试平台和高能级孵化器。

根据9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的通知:
计划到2027年,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建设一批省部级制造业中试平台,遴选认定若干个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发展机制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技术成果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切实提高创新成果技术价值和质量水平,加快解决成果转化落地难题,显著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综上,生物制造中试平台的建设目标:
实现技术提升→工艺完善→产品落地的闭环。
这个思路的抓手是促进生物制造赛道的“供应侧改革”,这是起飞前缓慢加速的滑行过程。
如果能够匹配上中间品和消费品的“需求侧复苏”,那就等于给这次起飞加上了更大的马力和更充足的能源。
供给侧升级叠加需求侧复苏,生物制造赛道的起飞,可能是火箭般的飞升。
这就是我为什么致力于推进中试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培训,这只是一个抓手。
目的还是推进各个参与者(政府、产业园、企业、投资机构、设备商、技术方、资金方等)的交流与合作。
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生物制造赛道的起飞甚至飞升,才能更快来到。
这不是我个人的美好空想,而是电动车领域的成功实践。
福特CEO说:我们正在中国赚钱时,他们正在布局电动车。
同样的,海外传统化工品在中国赚钱时,我们正在布局生物制造。


芳博士
浙大经济学博士。钛资本董事总经理。合成生物、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