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上海某国有地产集团的朋友通话,他主要负责生物技术企业的招商和落地和工作——他的原话是:最近忙死了,我有9个项目同时在谈!
通话快结束时,他问了我一句:生物技术的投融资还在寒冬么?我怎么感觉初创公司都挺有钱的,都在找场地、扩产能?
1. 研发支持:
对于细胞与基因治疗、mRNA、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攻关,政策提供了资金和资源支持。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药物研发,政策支持模型、算法、专业软件等攻关突破和共性平台建设。
2. 人才支持:
支持顶尖科学家和优秀青年人才项目,提供“一事一议”原则的支持,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3. 临床研究支持:
建立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获得数量、成果本地转化数量等为考核目标的贴息支持机制,最高可提供1000万元的年度贴息支持。
缩短临床试验启动时间,争取将临床试验启动前医疗机构内部整体用时压缩至25周以内。
4. 审评审批提速:
推动实施国家改革试点,将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压缩至60个工作日,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
对临床价值明确、创新性强的第二类医疗器械,鼓励申报特别审查程序,优先安排注册检验、技术审评和注册体系核查。
5. 资金支持:
对1类新药的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分别提供最高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的支持。
对创新医疗器械开发,提供最高300万元的支持,首次取得注册证并落地生产的,再给予最高800万元的支持。
6. 医保支付支持:
对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和创新医疗器械涉及的诊疗项目,实行医保预算单列支付、在DRG/DIP改革中单独支付。
对符合条件的高价值创新医疗器械、创新医疗服务项目,在DRG/DIP改革中独立成组、提高支付标准。
7. 投融资支持:
培育中长期投资者和耐心资本,发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作用。
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设立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
8. 数据资源支持:
推动队列研究数据上链,提供队列数据分析服务。
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数据空间等技术,建立医院、医保与商业保险机构、医药企业间的数据合作利用机制。
9. 国际化发展支持:
支持外资企业在沪设立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等,提供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扩大开放试点。
对我市企业研发的创新药、现代中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申请通过国际注册并在当地实现销售的,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
10. 产业化落地支持:
支持工艺技术研发、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提供不超过核定新增投资的30%支持。
推广合同研发生产组织新模式,支持CMO和生产企业承接委托生产活动,提供最高500万元的年生产产值支持。
除了支持生物医药行业,上海还给风险投资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上海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解读。
毕竟创投紧密结合,“高投入”的生物行业才可能有“高回报”。
大家坚定信心,才能共渡难关。
最后夹带私货,祝贺一下我最欣赏的CP奥运会混双夺冠!
生物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如果能像孙颖莎和王楚钦一样,在失意时彼此鼓劲、在胜利时互相肯定,必定能迎难而上、创造辉煌!
2022-2023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国内外健康产业创新的方向和差异 倚锋资本施正政:生命科技“高投入却未能高回报”,可以先孵化后投资 “资本寒冬”中,还有哪些机构在投资合成生物技术企业? 马大为院士:小分子药物创新研发趋势,“创仿药”内卷有重大社会意义 一批国家队联合下场,大笔投资涌入生物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