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我参加杭州举办的”SynBio+首届合成知新技术与产业应用论坛“。
写了三篇文章,分享圆桌论坛的投资人怎么看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及其风险与机遇。
科技投资人,如何看生物科技在农业领域商业化的阻碍与未来?(上)
生物领域投资人,对农业领域创业者有什么价值?(中)
生物科技的农业创业者,出海的成功经验和失败风险(下)
听投资人说生物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不免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抽离”感。
我们应该听听躬身入局的“参赛选手”聊聊合成生物技术应用在农业领域的体验和心得。
尤其是这位创始人在“资本寒冬”中,拿到国家队产投基金3亿投资额(详见:一批国家队联合下场,大笔投资涌入生物制造),给予行业其他选手很大的信心。
很荣幸能在“未来农食”分会场听到慕恩生物创始人蒋先芝博士的演讲,本文记录蒋博士的演讲要点,并加入自己的查询信息和听后感。
如果有错漏之处,定是我的责任,与演讲者无关,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蒋博士的观点非常清晰:应该充分利用微生物技术和创新以推动农业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文末,有蒋博士提出的四大策略方向和慕恩生物介绍,供朋友们参考。
生物农业不容忽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万亿的市场规模
对生物农业的投资,国内国外是冰火两重天
和众多由科研团队创办的初创企业不同,Indigo最初是由风投公司Flagship Ventures发起成立的。
这家机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孵化了万亿市值的mRNA疫苗研发企业莫德纳(Moderna)。
风险投资机构在Indigo上投入了超过15亿美金(超过百亿人民币),主要用于微生物组的开发和应用。
而知名的合成生物平台公司Ginkgo Bioworks,也在2022年斥资8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拜耳公司的“农业生物制剂研发基地” 。
拜耳公司,是德国生物制药的巨头,世界500强企业之一。
拜耳在农业领域的壮举是:2016年以66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美国孟山都公司。两家公司合并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农化品和种子企业。
而2021年微生物固氮创新公司Pivot Bio的D轮,也拿到了4.3亿美金的投资。
可以看到,中国在生物农业的投资,可能连海外的领投都不到,关注程度是冰火两重天。
除了风险投资,生物农业也吸引了大额收购。
除了上述拜耳660亿美金并购孟山都之外,在2012年,拜耳就以4.25亿美元收购了生物病虫害防治公司AgraQuest。
巴斯夫也花了10亿美金,收购了一家生物种子处理公司Becker Underwood。
当然,还有我国知名央企中国化工,于2019年花了430亿美元并购了世界农业巨头先正达(Syngenta)。
如果生物农业不赚钱,这些巨头是不可能花这么多钱买买买的。
以拜耳的生物制剂板块为例,很多单品已经超过了年销售额1亿美金的关卡,绝对是“现金牛”。
事实上几十年来,六大农业企业一直在创造着超过数百亿美元的农业科技业务——
它们是:孟山都(Monsanto)、巴斯夫(BASF)、拜耳(Bayer Crop Science)、杜邦先锋(DuPont Pioneer)、陶氏化学(Dow Chemical)和先正达(Syngenta)。
大型农业公司一直在生物技术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合成化肥、杀虫剂和转基因种子等作物保护产品来提高和保护作物产量。
随着陶氏化学和杜邦的合并,中国化工与先正达合并,以及拜耳和孟山都合并,这一系列的并购活动使“六大”农业公司成为了“四大”,行业现状就此改变。
这种行业格局的变动和重建,为初创公司创造了不少商业机会。
现在的创业公司正在植物育种、基因编辑、生物制剂、微生物群系研究等领域拥抱和开发新的能力,以创造新的以及更可持续的农业产品。
生物农业的未来格局和变革方向
可以看到,在全球范围内,生物科技巨头正通过巨额的投资和并购,进行技术研发,并促成战略合作,实现全球的市场扩张。
这些公司不仅拥有先进的技术平台,例如大规模微生物菌株数据库和高通量筛选系统,而且还与全球合作伙伴网络紧密合作,推动农业新药的研发和商业化。
尽管面临市场波动和讲故事难的问题(比如Ginkgo市值大幅下降),但生物技术巨头依然凭借着强大的科技实力和战略布局,在生物制剂等领域占据了重要市场地位,并推动快速增长。
比如知名农化企业富美实(FMC),化学农业的畅销产品,通常是每年3%的增长,而生物农业的产品(例如生物制剂),呈现出3年增长一倍的迅猛态势。
哪怕是Ginkgo这样暂时不为资本市场看好的平台型企业,也在快速推进其在农业领域的创新与进步。
从最初的野生型产品开发,到随机突变类型的产品,再到定向基因工程和智能育种技术的应用,Ginkgo展现了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
他们的产品在减少氮肥使用、提高农作物产量以及促进农业环境的健康方面表现出了显著优势,逐渐开始获得市场的认可和投资方的支持。
看国外这些企业,我们可以明确知道:生物制造在农业领域正在迎来新的发展趋势。
虽然创业公司普遍面临获得融资的挑战,但过多的资金反而会增加压力,更重要的还是技术的闭环和产品的盈利。
相比海外公司,目前国内的微生物农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多数产品依赖于第一代技术,比如利用乳酸菌和芽孢杆菌进行生产和开发。
事实上,国内市场上存在对生物农业产品存在着巨大需求,随着监管的严格和化学农药使用的限制,农业公司都在寻求更环保、更健康的解决方案。
但因为一些常见的、影响广泛的病虫害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我国还存在着巨大的“黑药”市场——
这里的“黑药”不仅指的是农药的毒性实在太“黑”,更指的是为了逃避监管,农户往往是天黑时喷洒剧毒农药。
为什么农户不太相信国内的生物制造企业呢?因为有些公司是为了营销而做出漂亮的实验数据,但喷洒后的除虫效果远不及数据。
市场反而会更信任海外生物制造企业的实验数据,比如种子处理的生物防治功能,都是有严格的检验数据。
除了应该学习海外的生物制造企业,更加注重创新和技术进步,国内生物农业市场还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而分散、大而不强,轻研发、重营销,缺乏技术也缺乏投资。
很多企业每年卖个小几千万(利润小几百万)都能活下来,但都活不好,最后都不得不卷价格。
而海外的生物制造企业无论在品种还是渠道上,都具有垄断性,但它们到了中国市场,即便是拜耳或者科利华这样的巨头,也面临着非常分散的市场竞争。
这些痛点共同指出了行业的发展方向——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解决现有的问题。
为改变国内生物农业行业的状况,应该充分利用微生物技术和创新,以推动农业行业的变革与发展,有四个策略方向供参考:
一是利用技术预测和挖掘新品种,培育高功能新产品;
二是通过组合性菌群和多组学方法开发新型微生物制品;
三是开发新材料技术提高微生物制剂产品的稳定性;
四是运用工程学改进自然过程,如固氮和杀虫,以实现产品性能的大幅提升。
这些策略可以促进国内生物科技产业的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慕恩生物:
公司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成为领先的微生物组发现与服务平台。
业务板块涵盖农业、医药等多个领域,并在此过程中扮演“挖矿”角色,挖掘和保护中国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天然产物资源。
目前拥有约400人的团队(50%是研发团队)和2万平方米的研发基地,已成功研发出多个微生物药、蛋白药及新型农用菌株,菌库中的菌株已超过27万。
慕恩生物的介绍和产品画册,可以进入我的知识星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