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依赖了感觉很幸福吧,未必,有的时候也可能成为「依赖型人格」的宿主

文摘   健康   2023-09-21 06:28   美国  

点击上方蓝字 “具微心理空间” ▻ 关注我们吧

讲真,「反社会」咱们一般遇不到,「分裂型」咱们可以送医院,「边缘型」咱们可以直接反抗,「自恋型」咱们可以躲远点,各种坑咱们都有方法勉强避一避,就这个「依赖型人格」,真是束手无策呢。三个字,「耗死你」‍‍‍‍‍‍‍‍‍‍‍‍‍‍
为什么?先别问为什么,有的被依赖的还没醒过来呢。拥有一个依赖型人格的密切关系人,其实很多人会觉得自己非常有价值感的,很值得人依赖嘛,但是就莫名其妙,一天天的特别累,总要替人出头,还都是纠纷类的……‍‍‍‍‍‍
醒醒,学学知识,看看周围有没有一个「依赖型」人格吧。‍‍‍‍‍‍

内容参考:HANDBOOK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SM-5 PERSONALITY DISORDERS Assessment, Case Conceptualization, and Treatment Third Edition
by:Len Sperry‍‍

依赖性人格障碍的描述

说一百次都不嫌少,咱们所说的「障碍」和「正常」,真的没有分明的界限,你以为精神科下诊断是这样的: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所以真的要看具体症状和对生活的影响来考虑这个问题的。

当一个人没有明显的障碍,而「依赖」停留在人格特征的层面上的时候,这个人看起来是这样的,这个人万事万物都要找人商量,不商量一下自己是绝对做不出决定的,甚至包括周末要不要出去玩。但是实在找不到人,最终他们也还是可以自己被迫做出一个决定的,只是紧张程度就会很高。

他们会很谦卑,很有礼貌,尽量维持自己和周围人之间的和平相处。所以你就知道,讨好型人格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他们的依赖的人格特征,为什么讨好呀,当然是希望大家不要离开了。

这样的群体其实挺大的,其实过着平凡的生活,也没什么,遇到了比较强大的密切关系人,大家可以相处的挺好的,最害怕的就是两个依赖碰到了一起,那样的话就比较难以做决定……谁也不想负责。

然而,假如这种依赖性很强烈,已经成为了一种人格障碍,那么这个人就会是这样的,这个人缺乏他人的大量建议或安慰,就无法做出日常决定的;这个人永远会让别人为自己做最重要的决定

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即使别人认为自己是错的,也要支持他们,就是病态讨好型人格,他们会愿做一些不愉快或有辱人格的事情,以便让别人喜欢他们。

在这种心境下,这样的人自己真的无法胜任重大的责任或者任务,会在工作上有很大的困难。

他们独处时感到不舒服或无助,或竭尽全力避免独处。当亲密关系结束时,会感到崩溃或无助,并经常担心被抛弃。

依赖型人格也是玻璃心,在他们的感知力,很容易受到批评或不赞成,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受伤害。

触发事件。在行为、人际、认知和情感风格中,最有可能触发或激活依赖型人格障碍(other & other, 2002)的典型情境、环境或事件是“对自力更生和/或孤独的预判”。

行为风格。依赖性人格的行为风格以温顺、被动和不自信为特征。

人际风格。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倾向于取悦、自我牺牲和执着,并不断要求他人的保证。他们的顺从和对他人的依赖导致了一种微妙的要求,要求他人为他们生活的主要领域承担责任。

认知风格。依赖人格的认知风格具有暗示性的特征。他们很容易对生活采取盲目乐观的态度。此外,他们倾向于把困难最小化,他们很容易被说服,其他人很容易利用他们。简而言之,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加批判和缺乏洞察力的。

情感风格。他们的情绪或情感风格的特点是不安全和焦虑。因为他们缺乏自信,他们在独处时会感到相当不舒服。他们往往被被抛弃的恐惧和他人的不赞同所占据。他们的情绪往往是焦虑或恐惧,以及有一种忧郁或悲伤的品质。

依恋类型。呈现焦虑依恋型,个人会呈现出一种现象,即一种个人无价值感和对他人的积极评价。这些人在他们的自我定义中倾向于对外导向。这种专注依恋风格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中很常见(Lyddon & Sherry, 2001)。焦虑型依恋是一种成人依恋类型(在提及婴儿依恋时也被称为矛盾型依恋),基于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和积极的他人工作模式。

这类人渴望亲密,但同时也对其他恋爱对象是否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感到焦虑。他们对拒绝高度警惕,而关系上的自主和独立会让他们感到焦虑。此外,如果他们将他人的认可和价值理解为不真诚或没有达到适当的响应水平,他们可能会感到痛苦。他们的依恋系统在压力下容易过度激活,情绪会被放大,对他人的过度依赖会增加(Mikulincer & Shaver, 2003)。



最佳诊断标准。在依赖性人格障碍的所有诊断标准中,有一个标准被发现是诊断这种障碍最有用的。这种障碍的最佳标准是:需要别人为他或她生活的大部分主要领域承担责任。























.

依赖性人格障碍是怎么产生的?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早期的精神分析家假定,依赖性人格是在性心理发展的口欲期阶段形成的。当代则将依赖型的发展视为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发展的所有阶段的过度介入和干涉所造成的。

这些人的家庭中通常会表现出父母对他们保持忠诚的奖励,以及当他们试图分离和独立时父母微妙的拒绝。他们的反应是哭泣和依附行为,同时因为害怕和害怕被抛弃而动弹不得。

他们的顺从姿态是无意识因素的结果。Gabbard(1990)指出,依赖型人格的人通常会寻求他人的照顾,因为他们潜在的焦虑往往掩盖了攻击性。因此,依赖可以被视为一种对抗敌意的妥协形式。此外,依赖行为也可以用来避免重新激活过去的创伤经历。

生物社会个案概念化

Millon和Everly(1985)推测,依赖人格在婴儿时期表现出恐惧、退缩或悲伤的气质。因此,这样的行为很可能引起看护人的过度保护行为。

环境因素,如父母的过度保护、竞争缺陷和社会角色规划,似乎与这些生物倾向相互作用,导致依赖型人格模式。父母的过度保护常常阻碍自主应对行为的发展,如自信、解决问题和决策

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家庭具有低表达能力和高控制能力的特点,这表明依赖型行为普遍强化。在父母关系之外,这些孩子经常经历社会羞辱和怀疑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有效性

通过这样反复的经历,他们学会了,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保持顺从好过努力竞争。依赖性人格模式是通过强化依赖性行为来自我延续的;避免促进成长的活动,即那些可能具有挑战性、威胁性或产生焦虑的活动;自我贬低,他们让别人相信他们是劣等的、有缺陷的、不能独立的(Millon & Davis, 1996)。

认知-行为个案概念化

根据Beck(2015)的观点,依赖型人格根植于对自我和世界的基本假设中。通常,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合格的、软弱的、无助的、无能的和需要帮助的。他们认为别人是坚强的,有教养的,支持的,能够照顾他们的。

相关的信念包括需要强壮和有爱心的人的帮助,以便他们生存和为他们做决定。他们还深信,他们必须与这些人保持密切联系,不能得罪他们。毫不奇怪,这些信念反映在他们服从自己和取悦他人的主要策略或模式中(Beck, 2015;Brauer & Reinecke, 2015)。

因此,这些人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必须依靠更强壮、更称职的人来照顾和保护他们。为了这种安全,他们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首先,他们必须放弃责任,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地位。其次,他们必须放弃学习自信、决策和解决问题等技能的机会。最后,如果亲密关系结束,他们必须克服被拒绝和被抛弃的恐惧。

这种依赖个体的主要认知扭曲是关于独立性的二分思维(Brauer & Reinecke, 2015)。例如,他们认为,他们要么就是完全连接到另一个身上,并且依赖这个人,要么就是完全孤独和独立,没有中间层次。

所以这就解释了「回避型人格」和「依赖型人格」的共病,是不是一般情况下你理解不了。

而且,他们相信事情不是“对”就是“错”,不是“绝对成功”就是“绝对失败”。在依赖性人格中观察到的另一种认知扭曲是“灾难化”,尤其是在关系方面。常见的认知扭曲是:“我永远做不到”,“我做不到”,“我太笨了,做不到”。

Turkat(1990)为这种障碍提出了一种行为表述,其中心是对决策的普遍恐惧和无法果断行动。由于这些人之前没有学习过这两种技能,在他们过度的焦虑得到有效控制后,才能改善症状。

人际间视角个案概念化

根据Benjamin (2003a)的观点,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婴儿时期经历了足够的关怀和关注,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联系。他们还学会了依赖他人,并期望他人会在那里满足他们的需求。

然而,潜在的依赖障碍个体的父母并没有在发育合适的时候给予“断奶”。随后,这些个体学会了顺从的依赖行为,以及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自主。因此,他们默认地发展了糟糕的自我概念,成年后继续认为自己不足,对他人的指责过于宽容。

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照顾自己和生活的需要,他们必须依赖他人。由于他们的应对资源有限,他们必须容忍虐待,这是必要照顾的代价。通常情况下,依赖性个体会被同伴和兄弟姐妹嘲笑他们的无能。

结果,他们的不足和无能的感觉得到了加强和再次确认。简而言之,这些人的特征是对占主导地位的另一个人明显的顺从,这个人可能会提供无休止的养育和指导。即使这意味着容忍虐待,这种关系也会被维持,因为依赖型障碍患者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无法在没有占主导地位的另一方的情况下生存。

---THE END---









具微心理空间
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亲子与教育、自我成长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