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女性的角色内耗

文摘   2024-07-20 17:23   福建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童年期容易出现父母对孩子的拒斥行为呢?研究表明,在那些母亲无法从照料孩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的地区,往往会出现拒斥儿童的行为;当父亲与祖父母参与照料孩子时,就不太可能发生拒斥行为……

拉罗尔 恩贝尔 《文化人类学》第13版 P306



从我的角度,我不太提倡过度的女权主义

过度的女权主义彰显的是女性的艰苦斗争和非胜利状态

所以男性读者也不要太在意具微的数量稍多的女性解构

非常喜欢做女性解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女性,从进化的角度来看

是对一个生物体影响最大的客体关系


对女性的解构,甚至能够使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家庭与社会关系

对女性的解构,甚至是解决大多数来访者心结的唯一突破口




01|职业女性在家庭中


这里所说的家庭专门指有子女家庭

无子女家庭的女性角色要面临的是另一种问题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无子女家庭女性在中年,要在潜意识里克服停滞感

不是我说我的,是埃里克森说的


而有子女家庭,拥有职业的女性就拥有着多重角色

在工业革命以前,或者没有引进工业的社会,性别劳动分工模式是这样的:


全世界跨文化的性别劳动分工模式

活动类型

几乎总是男性

通常是

男性

性别不定
通常是女性

几乎总

是女性

基本的生存性活动
狩猎

捕鱼

放养牲畜

采蜂蜜

耕种

采集贝壳

照料小动物

照料农作物

收割

挤奶

采集野生植物

次要生存性活动

屠宰
储藏食物

照料孩子

做饭

准备植物性食物、饮料、乳制品、洗涤、打水、收集薪柴

照料婴儿
其他

伐木

采矿

造船

制作乐器和其他人工制品

建房

织网

实施领导权

制皮

制作竹篮、毛毯衣物和陶器

纺线

来源:Mostly adapted from Murdock and Provost 1973, 203-225


人类发展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

女性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家庭的

简言之,就是做家务和哄孩子


这件事已经持续了几百万年了

从人类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不会吵架和协商的时候就开始了

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说明女性先天的优势就是做家务和养育孩子,再加上个外面搞菜

这种模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是对人类生存可以产生最大限度收益的结果


女性,作为繁衍下一代的必要和直接载体

先天赋予她们的大量角色,都在家庭里


一晃经历了工业革命,一晃女性们开始崛起

开始追求跨出家庭

开始追求除了生育和照料以外的人生价值

耐人寻味的关系就产生了


虽然人还在家里,但是头上多了一个称呼

“职业女性”

虽然人还在家里,给孩子端屎端尿

但心里的宏图,却是职场的业绩


虽然还是在搞菜

但是心里想的是第二天如何摆平下属


在公司,自己是顶层

在家里,还是搞菜、照料孩子做家务这一套

几百万年没变了


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女性可以被协助而脱离对子女的养育和照顾,变身成为男性角色么

回答是:95%的情况不能

这不是外部条件问题,这是女性在荷尔蒙的控制下个人选择的问题


当然现在职场女强者越来越多

但是背后掩藏了太多的不可言说

大环境已然如此,现在还有一门令人上头的学科,叫做parenting


也就是说,职业女性在家庭中可能具有以下几个令人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角色:

下一代的照料者

下一代的家庭教师

家庭照料者

家庭生产资料创造者


并不是说男性不不扮演这些角色,而是自然法则创造了一种现象

由于不存在雌性荷尔蒙以及女性天性的控制

男性在面对这些家庭任务时

他可以选择加入角色

他也可以选择不加入角色

或者假装进入角色

但他如果选择不加入或者假装加入

男性群体普遍不带有女性群体特有的失职焦虑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女性结束产假返回职场的情况下

不需要我多解释,女性朋友们了解那种焦灼感

不管是个体商贩,还是政界精英,还是学术泰斗

但凡女性,都逃不过大自然的法则


而且“由于女性几乎总是负担照料婴儿与儿童的责任,如果根据热量来估算,那么大多数社会的男性对基本生存性活动的贡献更大”

(拉罗尔 恩贝尔 《文化人类学》第13版 P361)


简直焦虑到死了

勤勤恳恳度一生,到头一点没效果

生儿育女带搬砖,经济价值还不如老公一半

写完了这段我已经哭晕在当场


话不能说死,毕竟还有5%呢

对于这个5%,我只能说,经验无法复制,不适用于绝大多数人


总结来说,职业女性脱离不了家庭,脱离不了孩子

职业女性在职场上成绩越突出,对家庭的失控焦虑就越严重

二者结合起来就约等于,职业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带有着先天的悲剧色彩







02|职业女性在职场


这么焦虑,本身都创造不了比男性更大的经济价值

为什么女性要前赴后继地奔向职场呢?

当下社会环境比较复杂,情况也比较多


从最原始的角度来看,参考开头的研究

在那些母亲无法从照料孩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的地区,往往会出现拒斥儿童的行为;当父亲与祖父母参与照料孩子时,就不太可能发生拒斥行为……


女性在纯粹的家庭任务中,也存在角色耗竭

也存在任务焦虑,从而造成自我的失调

在当代,这种任务焦虑和失调

就如同男性在职场叱咤风云中带来的压力是一样的


男性往往在焦虑的时候逃离职场找解脱

要么到家庭里

要么到男性的非(男)工(孩)作(子)性(的)集(游)体(戏)活动里

钓鱼呀,打篮球呀,踢足球呀,打游戏呀


女性找解脱则是逃离家庭

要么在职场,要么在商场

深知终究属于这个家庭,还不如短暂地找些其他任务


家庭中的任务真的很难

因为这个当下,养育后代已经不是单纯的养育后代了


当代的后代养育,在parenting理念的洪流冲刷下

要求父母一定要培养出优于自己综合评分的后代

听起来像极了销售的考核任务

每个季度的完成额度,同比和环比都必须增长


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父母可以接受下一代不生存

但只要生存,同比和环比都必须增长


女性们别无他路

通过制造显得更为困难的任务,解决这个任务,来冲淡家庭中的任务焦虑

去职场


读者们会提出另一个去职场的解读视角

女性也并不是家庭角色耗竭,只是要实现自我价值

灵魂问题:女性的自我价值是什么


是谁赋予了女性,价值要在职场中实现的,这个信念?

别问,问就是社会大环境

再问,就是从小爹妈的灌输


对,症结就在于此

爹妈从上一辈人继承来的信念灌注给了自己

自己抱持着一种在职场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想法


这不是另一个解读视角,这是上一个视角的延续

是个继发问题


非常好的一点,社会已经开始反思这件事情了,

于是出现了一种令女性可以欣然回归家庭角色的看法

赋予女性在家庭中可以创造的价值:

一个海淀妈妈值1000万


看明白了么,还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依然是人力资源部门激发销售战斗力的套路
海淀妈妈,回归家庭,我凭什么一定要值1000万……

总结一下
女性在职场的浴血拼杀,很多情况下
是家庭角色耗竭的原发和继发问题
是个社会压力代际传递的问题

女性在职场,是在对家庭基本照料完成以后的更高阶任务
女性在从业难度和态度上和男性无法对等
二者结合起来就约等于,职业女性在职场中的角色带有着先天的悲剧色彩




03|职业女性的内外角色耗竭


也许带有一些悲观主义

但眼下的确成群结队的女性在临近中年或中年的时候

哀嚎一片

职场家庭皆不如意


当初渴求的自我价值,已经被眼前的筋疲力尽撕成了碎片

在职场中,下意识地希望母亲的身份能够降低评价标准

母亲的身份使我们在职场中退行,

如同小学生在解释学习困难时,说,我生病了


母亲的身份有时候也是一个盾牌

挡住了很多飞来的乱箭

但你知道,手持盾牌,其实前进的很慢


到头来小小的盾牌其实也没有挡住所有的乱箭

领导跟你说,哎呦孩子都已经三岁了,就赶紧收心好好工作吧



What the fu*k



在家庭里,下意识地希望职人的身份能够降低家庭内评价标准

职人的身份使我们在家庭中退行

就如同小学生在解释为什么不去做运动时,说,我要写作业呢


职人的身份在家里也是一枚盾牌

挡住了冲过来要死缠烂打不放手的孩子

但你知道,手持盾牌,孩子可以抱住腿


到头来又抱着盾牌,腿上拖着孩子

家里人明明在说,哎呦孩子都已经三岁了,就赶紧收心在家庭里吧


由内而外的耗竭

不用怀疑,说的就是女性



04|女性需要自我觉醒


既然能被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意识到

相信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上面的问题

于是引发了近几年的一个思潮


女性的自我觉醒


我们也不要女权

我们也不要压迫

我们要发自内心的自由伸展


如果还是用家庭和职场的二元论来划分

我们的觉醒,将发生在这两个战场


我们对下一代的养育,是不是不要用价值来衡量

我们对家庭的责任,是不是可以稍微回归到

搞点菜,弄弄孩子

毕竟,人类演化的几百万年里都没有为孩子的将来负全责这一说


我们去职场,可以可以稍微回归到

按劳取酬,行使基本社会功能

而非实现莫须有的人生价值


说起来挺丰满

做起来比登天还难

看这段话的功夫,孩子已经喊你八次了

为什么平时没时间刷手机呢,因为平时在上班

周末呢,周末在做家务


在这样的围追堵截之下,我们是不是考虑一下换个脑子考虑前尘后世

重新思考和复盘自己人生的每一件事

拆解掉原来自己为每一件事下的定义

用自己全新的看法,重构周围的世界




我们是具微,有困扰请找我们聊聊~



具微心理空间
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亲子与教育、自我成长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