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具微心理空间” ▻ 关注我们吧
1975年2月3日,雅克·拉康在伦敦的法国研究所做了一次演讲,他试图说明他自己所说的「客体小a」和唐纳德·温尼科特所说的“过渡客体”是一样的。早在1960年代,拉康就说温尼科特是他最欣赏和喜欢的英美精神分析学家。
他甚至会说,他在过渡客体中发现了客体a,尽管我们必须说,客体a不完全是过渡客体,最多,它是过渡客体的一个化身,但我想说,它是过渡客体的广义概念。这就是我现在想要检视的,聚焦于拉康关于母子关系的评论。
1956年11月28日,在他关于“客体关系”的研讨会上,拉康提到了温尼科特的文章“过渡客体和过渡现象”,这篇文章的第一版发表于1953年(在1951年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一次会议之后)。拉康强调了在母亲和她的孩子之间观察到的幻觉-幻灭的振荡,并坚持过渡客体的运作,他说,对原初客体的完全复原是不可能的。
因此,这些客体是虚构的。然而,他对温尼科特的提及,在这里特别用来介绍拉康当时主要关心的,“客体的缺乏”。原乐的挫折也许会触发欲望的第二次爆发,但它肯定不会导致一个客体的构成。当讨论过渡的客体时,我们因此不能谈论实在或非实在:对拉康来说,过渡的客体是一半真实,一半不真实的。
过渡客体是温尼科特的临床发现。它是存在于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第三客体。起初,拉康把它与Fort-Da的概念等同起来(拉康,1958-1959);也就是说,他不认为这与断奶有直接联系,他认为断奶过程只对母亲造成创伤。
接下来,他用拇指来识别过渡的客体——你的第一个客体——一个不是永久存在的客体,但仍然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拉康,1967-1968)。主体一开始就在过渡客体的层次上起作用,过渡客体支配主体。这样,客体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虚幻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母婴关系、亲子关系、母子之间过渡客体的问题。
因为译者的偷懒,文中很多情况下,「客体」和「对象」两个词是混用的,请读者见谅。
资料来源为如下专著:
The object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From Winnicott to Lacan
作者:Alain Vanier
翻译:具微心理
温尼克特的「过渡性客体」与拉康的客体小a
让我们首先注意到,温尼科特坚持这个中间地带,坚持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正在处理一个“非我客体”,而这个客体同时又不属于他者。该客体覆盖了一个中空的空间,这是需要精心创建的。它不是拉康所说的(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丢失的客体:过渡客体的目的更像是为了丢失作准备——因此,当它被放错位置时,所有的小戏剧都发生了,母亲们花了那么多时间试图阻止“丢失”发生,但其实,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为了未来的“丢失”作准备。过渡的客体是匮乏的纪念。我们可以说,它赋予了“缺乏”以意义(Vanier, 2006)。
其次,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温尼科特强调,他对客体本身并不是那么感兴趣,而是对一个人对它的使用——正如他所说的“客体的使用”。英语的“使用”可以被法语的“原乐”很好地翻译,这是一个复杂的术语,在一个层面上意味着“享受”。拉康提出了原乐这个术语,来指定从使用所渴望的客体而得到的满足。
但困难恰恰在于,这种我们认为是完全的和不可能的满足,是以一个从根本上被禁止的客体为前提的。事实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暗示,主体只有一个完全满足的客体——母亲,而这个客体是被禁止的。所有其他唤起欲望的客体都是第一个客体的替代品,只能部分地满足。
因此,我们必须区分满足和原乐。此外,原乐似乎与快乐原则相矛盾,因为它对应于张力的上升,而不是它返回到最低可能的水平。因此,原乐的概念并非与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1920g)中所阐述的死亡驱力无关。
然而,并非所有形式的原乐对人类来说都是不可能的,拉康多次重申了这个概念。一方面,有他所谓的阳具原乐,一种可能但有限的享受,在快乐原则的范围内提供给主体。另一方面,他指出了一种超越语言的原乐的可能性,他将其命名为大他者的原乐,他反对有限的生殖器享受。
温尼科特后来区分了客体关联和客体使用,并最终写道,儿童对过渡客体“上瘾”,或者更确切地说,母亲期望他们对它上瘾。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客体是与另一种原乐的快乐捆绑在一起的(另一种比驱使的满足或快乐原则更强的快乐)。
的确,因为儿童与原始大他者的第一次交易必须通过身体,这些交易是原乐的第一个例子,将身体器官一个器官,一个孔口一个孔口分开,并与在这些第一次交换中传递的能指保持联系,这些能指将继续铭刻在他们的身体上。
对拉康来说,驱力与语言和需求对需要的影响有关。它带来的满足与失去维度的激活不无关系,这意味着它的运动只能重复自己。也就是说,随着每一次满足,驱动力都被重新激活,因为它的满足也是一种失望,因为它无法恢复第一个客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位母亲是象征性的。
作为现实的特权形式,她既在场又不在场,在缺席的背景下在场。她是处理和象征Fort-da游戏的人。在婴儿需求的游戏中,以及在主体将遇到的一系列口腔和肛门损失中,第一位象征性母亲通过将自己分散到这些客体中逐渐履行了她的角色。
然而,很快客体a不再属于母亲,因为拉康在乳房和母亲的身体之间,在特定的客体和母亲之间画了一条线。孩子们总是在这种转变中失去一些自我。一旦客体被放下,被放开,它就像过渡客体一样,既不属于自己,也不属于对方。
客体a既不是他者,也不是菲乐斯,除非在幻想中。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失去的东西)的外表,在一种转喻的运动中被抓住,其中菲乐斯(作为完整的形象)是地平线。严格地说,它不是部分客体。它被指定为欲望的客体,并且,引用拉康(1960),“它从象征接受它的功能。”他写道:
这意味着,作为一个局部客体,它不仅是一个部件,一个想象身体的设备的备用部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结构的元素,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它是正在进行的游戏中交易的一部分。在身体的依恋中被选为欲望的指数,它已经是一个函数的指数....(682页)。
因此,客体不再仅仅是想象的。它脱离了自己,从一开始就在象征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欲望的原因,而不是它的客体。它是“指向缺失的食指”(第682页)。虽然它从镜像中缺席,但它正是根植于自恋主义形象中的性欲所投资的东西。
这也不仅仅是象征性的;既然它不能被简化为能指,它就不能被符号化。它是符号化运作的残余,是主体的分裂和它的出现所留下的。客体小a逃脱了能指的捕获。当它引起欲望时,它本身并不是欲望的目标。它不是一个经验的客体,而是一个具有逻辑一致性的客体,它偶尔体现在部分客体中,但它不仅仅是它们。
拉康继续提到四种偶然的实体,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是客体a的四个面向,根据需求和欲望分布,被阉割极化,“这是客体小a功能的全部重量。没有这种参考,是不可能表达客体a的”(拉康,1971,第450页)。我们应该注意到,需求和欲望之间的联系暗示了弗洛伊德所说的“固着”(1905d)。
在拉康的教导中,客体a的三个面——作为意象的客体,然后是象征的客体,最后是真实的客体——在这里仅仅被勾画出来。它们对应于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一系列时刻,这是拉康的教学运动所支持和描述的。
分析者给予客体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分析师自己的分析使他们能够处理移情,而不必认同移情所涉及的数据。从他们的分析中,他们了解到他们最终会成为他们的分析家。对拉康来说,分析家逐渐在分析的治疗中承担了客体a的位置,分析的运动将显示出客体作为欲望原因的功能。
人们可能会将这一论点与Winnicott(1962)的立场联系起来,他能够说“他总是期待每次分析的结束”。他补充说,不管分析家与精神分析框架的关系如何,精神分析框架“对病人来说仍然是一个主观客体”(第166页)。
因此,关于分析家在治疗中所占据的位置,揭示了分析家为他们所持有的过渡客体位置的病人,既不与温尼科特矛盾,也不与拉康矛盾。分析取决于分析者的立场,而他们之所以能够保持这种立场,完全要归功于他们自己的分析,这一观点被费伦齐(1928)称为分析的第二个基本规则,弗洛伊德也同样坚持这一原则。
我现在想要讲两个拉康的评论,它们可能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它们只是矛盾的,实际上可以帮助澄清前面的讨论。1967年,他在演讲结束时指出,母亲不把孩子当作过渡客体是很重要的。然而,几年后,他说,对一个女人来说,孩子永远是她的目标。
***
***
临床案例
(案例由作者Alain Vanier以第一人称陈述)
一个7岁的男孩来到我的办公室。他总是害怕独自一人,尤其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但在白天,他很难让他的母亲离开。在和他第一次见面的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偷走了他的母亲。
他总是害怕被人偷走,害怕有人把他从父母那里偷走,尤其是从母亲那里。她告诉我,就在那天早上,她把他一个人留在车里——“就两秒钟,只是为了把一封信放进邮箱里”——他惊慌失措,追着她跑,因为“他害怕被偷”。我不会详述接下来几次会谈的细节,但情况迅速改善,到第三次会谈时,他在晚上不再害怕了。
“在床上我可以让自己忙起来。我现在可以玩我的毛绒玩具了,我可以睡着了。”白天,他的恐惧也改变了。他不再害怕被偷,而是害怕“妈妈会抛弃我”。这个变化让他妈妈想和我说话。她告诉我,她确实很喜欢这个男孩。他曾经和她一起睡觉,当他晚上来到她的床上时,她感到很感动,因为他是如此需要她。
她说一开始她无法把自己和他分开。她意识到她给他起的名字让她想起了她小时候最喜欢的毛绒玩具。但当他开始走路,尤其是在他开始上学后,她有时会忘记他,忘记她应该去接他,或者她会在超市里把他弄丢,因为她忙着购物而忘记了他。“这就是他害怕我会抛弃他的原因吗?”她问道。他受到精神创伤了吗?”
这位母亲明确地告诉我们,孩子为她占据了过渡客体的位置。对她来说,她的儿子陷入了一个分离的过程,这是她自己以前从未能够谈判过的。她说,她一直都是非常“共生”的,先是和母亲,然后是和丈夫。但这孩子不是精神病。在他的恐惧症中,他保护自己不受他认为母亲想要失去他的欲望的伤害,因为她过于依赖他。
事实上,她是在试图阻止已经发生的事情——他让她走了。的确,断奶对她来说是一次非常糟糕的经历。她继续母乳喂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当男孩开始走路时,她感到非常受伤。
在我看来,这种分离和客体之间的联系在精神病母亲和她们的婴儿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一段时间,我负责一家医院的服务,接待这些母亲和她们的孩子。我们知道,对这些母亲来说,生育本身并不构成分离;换句话说,身体的真正分离并不构成象征意义上的分离。
在这些关系中,有一个时刻特别难以谈判。温尼科特在1959年的一篇文章中强调了这一点,他在文章中讲述了埃斯特的案例,埃斯特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在她生命的最初几个月里,她的母亲独自照顾她。过了一段时间,母亲的行为开始变得很奇怪。
在一个不眠之夜之后,她开始在运河附近的一块田地里闲逛,看着一名前警察在挖土。然后她走到运河边,把婴儿扔了进去。我们不会在这里讨论——尽管它们并非没有重要性——警察代理人和婴儿被扔或掉,除非注意到“掉,让掉”指的是婴儿的某种客体功能,在拉康称儿童为客体a的意义上。
Winnicott提到了这个功能,他说如果婴儿没有被抱着和支持——抱持的概念——它会“无限地”下降,这证明了孩子为母亲所占据的特定位置,与拉康所占据的客体位置是一致的(Winnicott, 1957)。
从拉康的观点来看,当孩子对母亲有客体a的地位时,分离是可能的,只有在这个客体指向一种原则上对她已经存在的缺乏的条件下。这意味着母亲必须在自己和孩子之间扮演第三个角色。没有这个索引,就只有真正的分离,在那里,客体表现自己为一块垃圾,作为某种必须被扔掉的东西,因为它浓缩了一种无限的、因此是致命的原乐。
孩子可以成为母亲的客体,因为他们是一个被生殖器化的客体。这也意味着它们在象征意义上是分离的,因为菲乐斯是分离的歌剧,是象征中缺乏的指标。因此,母体的原乐暗示了一种象征性的阉割,也就是说,一种限制。在“真实”分离的相反情况下,与主体有关的原乐是致命的,没有限制,超越了快乐原则。
我们可以在精神病中观察到这种情况,即客体没有分离。拉康甚至说精神病患者把他的目标放在他的口袋里,正如他的声音-语言幻觉所证明的那样。Schreber的主要恐惧是被他的上帝抛弃(Freud, 1911)。
我们记得温尼科特写道,埃斯特的母亲能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当孩子试图与她分离时,困难显然开始了。对这位母亲来说,分离只能通过真正的抛弃而不是象征性的分离来实现。事实上,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一些需求表达的顺序将这些母亲引入了关于他者性的难题。
只有当婴儿的哭声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条件的、事后回想起来的呼唤时,也就是说,如果母亲能够赋予哭声对她提出的要求的价值,这种要求才会出现。
要做到这一点,她必须在婴儿身上假设一个主题(Vanier, 1989,1995,2007)。假设不是一种确定,而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的行为,一种对这种必要的可靠性的诠释,作为存在的持续支持。假设一个主体暗示了一个位置,即大他者的位置,这样的假设就可以从这个位置得到支持。假定的主体被母亲抱着,他们的结合的整体,在分离的事实之后,被视为融合的形象,共生的形象,是抱着的重要部分。
这样,主体就已经存在于母亲的心中了,母亲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表述,并且假定儿童的知识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从而使这个知识成为现实。这一立场在分析家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中得到了体现,正如梅勒妮·克莱因对小迪克的分析所证明的那样(克莱因,1930)。意义最初不是由孩子产生的,只有当母亲能够提供意义时,意义才会回到孩子身上。
梅兰妮·克莱因对于客体的理解和使用
迪克是一个接受梅兰妮·克莱因治疗的孩子,她是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分析师的儿子。谈到他的治疗,弗朗西斯·塔斯汀说,这是第一次治愈自闭症儿童,远在利奥·坎纳提出“自闭症”这个词之前。梅兰妮·克莱因自己说过在经典分析情境下她只会在材料以不同形式表达时才会解释它。
在迪克的案例中,由于缺乏表现材料的能力,她特别指出:“我觉得有义务根据我的一般知识进行诠释”(1930年,第246页)。我们回到弗洛伊德已经提出的一个问题,他认为,为了分析情境的存在,某些心理结构必须已经形成,在缺乏这些结构的地方,我们必须采取其他措施。克莱因给了迪克一些玩具,尤其是火车,这是基于她对迪克少数兴趣的了解。
我们记得她的第一次诠释。她把一列大火车,她称之为“爸爸火车”,放在一列小火车旁边,她称之为“迪克火车”。她坐上火车迪克,让它向车站滚去。然后迪克坐上了火车,叫着迪克,让它滚到车窗边,说着“车站”这个词。
克莱因直接解释道:“车站就是妈妈。迪克要变成妈妈了”(第242页)。我们回想一下这种诠释在被试身上激起的焦虑的效果。她此刻所做的是用语言表达俄狄浦斯神话。拉康评论说:“她以完全的残暴将象征主义猛砸在他身上。”(1953-1954,p. 81)
很明显,这个案例显示了理论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用法。这不是一种诠释,因为这需要克莱因(1930)的演讲只是试图创造的东西的存在。她从她的理论假设开始,她的干预使孩子发出了他的第一个呼叫,而之前他没有表现出交流的愿望。在和迪克说话的时候,她站在迪克的立场上假定了一种知识,一种支持她的理论的知识。
她还认为迪克是她的研究客体。要使这些干预奏效,当然必须有某种东西,也许是一个地方,某种东西,使他有可能听到她说的话。我们还必须假定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即原始的大他者的存在,我们必须不缺少他者,我们与他者开始了某件事,我们从他者那里得到了最初的印记。母亲和孩子之间不仅有照顾和喂养;也有原乐,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
还有语言,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生命早期的标志是母亲的来来去去,她的缺席和存在,因为它们与减少饥饿的回归有关。对于这个总是回到同一个地方的配置,将会有一个呼叫,这个呼叫是由大他者限定的,这是一个需求的核心,只有在她不在的时候才会出现,就像我们在第一次会议结束时看到的迪克打电话给他的保姆一样(Vanier, 1993)。
孩子作为一个主体是由母亲的假设所支撑的,并以这种方式构成。假设孩子知道——也就是说,知道他想要的东西——母亲就能把他的尖叫变成一种呼唤。主要是因为她认为有需求,她可以回想起来,诠释孩子的尖叫是对她说的,是对她的呼唤。
结论
因此,很难按时间顺序确定大他者承认的第一次呼召的位置。我们在移情的分析关系的核心发现了同样的知识假设的功能,也在自己与他人的所有关系中发现了同样的功能。在精神病中消失的不是知识,而是臆断和假设。相反,有确定性。假设为二元关系引入了第三维度,并证明了它的存在。
另一方面,需求预设了与大他者的一种不同的关系,因为某种东西可以作为交换客体被分离和流通。在一些精神分裂症母亲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她们与婴儿的认同关系的其他问题中,喂养往往是由母亲自己的饥饿感而不是婴儿的表现来调节的。
当我问其中一位母亲为什么不喂她的孩子时(他才1个月大,那天已经8小时没喂了),她回答说:“但我不饿。”对于这些母亲来说,这种情况可能是分裂的,因为她们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种她们无法回应的需求,因为需求需要一个客体,一个人可以从这个客体中分离出来而不会被摧毁。
这些母亲证明,对她们来说,在象征层面上的分离,因此,客体的构成是不可能的,就像她们和孩子之间的任何过渡空间一样。该客体不能被建立为独立的。分离本身,没有被符号化,威胁到主体的完整性,并可能把她推向分裂。过渡客体是客体a的化身,过渡空间是客体a的表现形式。客体a代表第三个元素的位置,就像过渡客体作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第三个元素一样。
拉康总结说,精神之旅的一部分仍然存在,并表现为与一个本质上不可符号化的客体相连,而符号化永远无法完全处理它。通过这种方式,在精神分析情境中,在精神分析学家和分析者“玩耍”的空间中,某些客体似乎将治疗的短暂终点具体化。我想到了两个长期的病人,他们随身带着书,他们承认,是受到我图书馆里的书的启发。
********
精神分析学是一门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学问,它不仅为心理治疗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他的理论思想对心理学、哲学、文学乃至整个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典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按道理来说,蛮通俗易懂的,然而很多精神分析实践者恰恰忽视了基础概念的学习,因而影响了对其他流派理论的理解和实践。具微心理在2024年秋季的补习班中,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非常细致深入地讲解。这里节选了一些课程瞬间,例如对原发过程和继发过程的讲解: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弗洛伊德的核心理论与思想,并为学习精神分析其他流派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特推出2025年春季课程——
《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主要概念十二讲》
课程亮点
- 系统梳理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
本课程将从弗洛伊德的经典著作和理论出发,重点讲解其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无意识、梦的解析、结构模型等,帮助学员全面掌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框架。
- 理论与实践并重
除了理论讲解,我们还将结合弗洛伊德的经典案例,讨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让学员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
- 夯实精神分析其他流派的基础
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深入了解,学员将为进一步学习精神分析的其他流派(如客体关系、自我心理学、自体心理学、拉康派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互动式学习,线上便捷参与
课程将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线上直播,您可以随时参与互动、提问,并与其他学员一起讨论课程内容。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将提供有限时间的视频回放,便于学员回顾学习内容。
适合对象
- 对精神分析学感兴趣的心理学爱好者
- 希望深入了解弗洛伊德理论的心理学学者与从业人员
- 打算系统学习精神分析的学生与研究者
- 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或心理治疗师,欲扩展治疗理论体系的专业人士
课程安排
- 总讲次: 12讲,每周一次课,每课90分钟
- 课程时间:2025年3月开始,每周一次课,法定节假日不上课。具体时间待定
- 上课形式:腾讯会议线上直播,提供特定时长视频回放
- 学员人数:本课程10人起开班,若报名人数不足10人,将取消本期课程,费用将如数退还
- 课程费用:每节课82元,12节课共计984元,含所有课程、学习证书及电子资料费用,另外赠送一次精神分析个人体验。(恕不中途退费)
课程内容概览
本课程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系统梳理其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奠基性贡献,涵盖其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以下是12讲的详细内容安排:
1. 精神分析学的起源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
讲解弗洛伊德的学术历程与精神分析学的诞生,阐述弗洛伊德如何从医学实践中走向心理学,并奠定了精神分析学的基础。
2. 无意识的概念与作用
解析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定义与作用,探讨无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它如何影响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
3. 梦的解析与梦的工作机制
详细讲解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介绍梦的显现内容与潜意识的深层意义,阐释梦的工作机制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4. 本我、自我与超我: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模型
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分析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的关系与作用,理解个体在内心冲突中的心理动态。
5. 性本能与生命本能:驱力理论
深入讲解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分析性本能(利比多)与生命本能的相互作用,理解驱力在个体行为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6. 防御机制与心理适应
讲解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分析常见的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投射等),并探讨防御机制如何影响心理健康与治疗。
7.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性别
探讨弗洛伊德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与性别形成的观点,重点讲解口腔期、肛门期与性器期的发展特征,以及其对成人心理的影响。
8. 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
讲解俄狄浦斯情结情结的理论,分析这些情结如何在个体心理发展中产生,并探讨其对成年后亲密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9. 神经症的心理动力学解释
通过弗洛伊德的神经症理论,分析神经症的成因与机制,探讨内心冲突与压抑如何导致情感与行为上的障碍。
10. 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讲解弗洛伊德的治疗方法与临床实践,包括自由联想、移情、反移情等重要技巧,并分析这些方法在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11. 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理论:性与文明
探讨弗洛伊德晚期的社会文化批判,分析他在《文明及其不满》中的论述,理解文明进程与个体内心冲突的关系。
12. 从弗洛伊德到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延续与变革
总结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与局限,探讨现代精神分析学派(如拉康、科胡特等)对弗洛伊德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具体授课内容或有少量调整)
每一讲都围绕弗洛伊德的核心思想展开,力求将复杂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学员全面掌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精髓。通过这12讲的学习,您将建立起系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流派的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我们
我们在精神分析学领域有着多年教学与临床经验,曾多次在不同学术平台和机构分享弗洛伊德理论与应用。我们坚信,深刻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与内心世界,从而为心理学和治疗实践提供更深的洞察力。
敬请期待2025年春季课程的开课,让我们一起踏上学习之路!
——具微心理
报名方式:
- 课程名额有限,10人开班,报名从速,添加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请备注:2025精神分析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