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具微心理空间” ▻ 关注我们吧
由于近期我们将持续就Volkan的边缘型人格患者的治疗进行介绍和讨论,所以,我们最好一开始就了解一下边缘型人格组织意味着什么。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这个术语在精神分析学和精神病学的文献中受到了相当多的关注。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局限于这种心理组织类型在Volkan的专著中所报告的患者背景中呈现的方式。
对于经常接触边缘型人格来访的咨询师来说,本文建议全文背诵。
边缘型人格组织结构
克恩伯格(1967年,1975年)认为,边缘型患者具有特定且病理的个性结构,并指出这一诊断应根据患者的结构配置得出,而非依据其症状和个性特征,即便患者的症状感觉上非常显而易见,也不能单纯根据症状来分类。
他根据早期自我的两个任务对患者进行分类:区分自我和客体表征,以及整合区分后的自我和客体表征。这些最初是极化的,受到性驱力衍生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是“好的”;如果受到攻击驱力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是“坏的”(雅各布森1964年)。
神经症患者或那些自我组织水平较高的人已经完成了这两个任务;精神病患者则没有完成任何一个任务。
Kernberg指出,具有边缘性人格组织的患者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任务,但没有完成第二个任务,因此无法综合对立的自我和客体形象或表示,以及与它们相关的情感状态。特别重要的是,这种缺乏综合能力被边缘性人格组织的患者的自我用来防御。他称之为防御性分裂,并认为这是此类患者的主要防御机制。
分裂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发生;婴儿最初无法将那些具有性驱力投资的自我和客体形象与那些具有攻击驱力投资的自我和客体形象融合。随着儿童自我的逐渐发展,这种发展性分裂逐渐消失。大多数观察者认为,这种融合大约在6个月大时开始,并在大约36个月大时完成。
Kernberg强调当某些东西干扰到整合能力时,分裂会继续,但现在它变成了一种防御机制。具有边缘型人格组织的人经常使用的其他防御机制,如原始理想化、原始形式的投射、否认、贬低和全能,都围绕着分裂。
因此,通过分离或积极地保持自我和重要他人的矛盾体验之间的距离,自我被保护免受客体关系冲突的影响。这些矛盾的自我状态交替激活,只要它们能够保持彼此分离,与这些冲突相关的焦虑就会被防止或控制。(Kernberg1980,p.6)
一个案例
一位患者在临床环境中说明了一种将相互矛盾的经历分隔开来的方式。
在他的治疗进行了好几个月之后,他开始每次来访都晚25分钟。他每周来四次,每次都躺在躺椅上。咨询师对他的迟到行为容忍了将近一个月,然后才与他当面对质。结果发现,他确实按时到了办公大楼,但一到就进了与咨询师办公室相邻的洗手间,在那里,他花了25分钟在脑海中塑造了一个“糟糕”的咨询师形象和一个相应的“糟糕”的他自己形象,然后与之互动。
然后他才会前往咨询师的办公室,那里的门总是为他敞开着,而咨询师就坐在里面等着。他躺在沙发上,会微笑着,反映出他的良好的形象会给咨询师带来愉悦的感觉。然后,他会以“……还有一件事,沃尔坎博士!”开启这次会面——或者说会面的剩余部分——仿佛一次“良好”的会面是另一次会面的延续。他与咨询师的对立经历,以及他自己对立的自我形象,所有这些在厕所里反复思考的内容,都与咨询师办公室里正在进行的愉悦体验完全不同。
尽管这个小例子说明了分裂在临床环境中的表现方式,但我们必须记住,自我和客体形象的分裂并非自动发生,而是这一过程中的每个形象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并与情感状态和幼稚的致病幻想有关。在厕所中唤起咨询师和自己形象的那位患者,在童年时期受到了母亲的过度保护。从他幼小起,母亲就经常给他灌肠,这并非因为便秘,而是为了缓解她对完美清洁的焦虑,而他无法将一位尽职的母亲形象与一位在身体上如此侵入的形象结合起来。因此,在我为他治疗期间,他表现出明显的分裂也就不足为奇了。
通过自我防御分类
对患者的分类也可能需要考虑自我防御机制的使用。
克恩伯格非常明确地区分了高级和低级的防御结构。神经症者,或者那些具有高级防御机制(如反向形成和合理化)的人,其主导机制是压抑。而具有边缘型人格组织的人则使用低级防御机制,如原始投射和否认,所有这些都围绕着分裂。
精神病患者也会使用原始防御机制,但据克恩伯格所说,他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自我与客体之间边界的进一步瓦解;这样一来,将自我体验与重要他人的体验融合的可能性就减少了。
沃尔坎和阿赫塔尔(1979年)描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将分裂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表现出来,以及其他原始防御机制,如自我和客体表象的投射(外化),并不能提供持久的慰藉,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边缘型患者更容易认同他们所外化的任何东西。
在精神分析文献中通常被称为投射性认同的这一过程,对于那些具有边缘型人格结构的人来说是一种相当稳定的防御机制,他们与他们投射自身心理体验的对象保持着强制性的接触,然后试图对其进行控制,仿佛是为了避免不得不收回已经投射出去的东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客体产生共鸣并认同。
在精神分裂症中,快速识别占主导地位;所投射的内容很快就会在患者内心被感受到,这使得这种策略无法带来持久的慰藉。将不想要的部分向外推挤并外部化,随后在内心进行替换,这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普遍存在,但并未提供显著的慰藉。
这为边缘型患者提供了一种更稳定的抵御焦虑的防御机制。这一过程可能导致自我和客体形象或表征的融合、分离和重新融合。据克恩伯格所说,这种状态在精神分裂症中很典型,但在边缘型人格组织的患者中只是短暂地出现。克恩伯格明确区分了边缘型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沃尔坎和阿赫塔尔(1979年)认为,在融合、分离和再融合中存在着防御性的特质,尽管这些特质极其原始。某些融合与非常原始的、由力比多决定的致病幻想有关。患者为了体验欣喜的结合而“消耗”良好客体的表象,但在像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样的患者中,任何良好客体,无论是否与主体融合,都可能迅速变成不良客体。
矛盾的是,精神分裂症中的大多数融合似乎都与攻击性幻想相互关联。患者通过与令人恐惧的物体形象融合——将其吞噬——来“杀死”它,但由于这种融合的发生,患者内心感到恐惧。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将恐惧外在化,并且患者似乎停滞在融合或分离的循环中,并且正在使用非常原始的防御机制来应对客体关系冲突。
自我的弱点
克恩伯格也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描述了具有边缘结构的患者,谈到了他们的自我相对的强弱。这些患者在现实测试和思维过程中相对完整。由于他们相对适应现实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相对健全,他们可能看起来相当正常,但应该记住,他们的状态只是相对正常,正如我稍后将会展示的,在退步中可能会短暂地陷入精神病态。
克恩伯格强调,这些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保持相对的强弱,由于他们相对健全的现实测试和人际关系能力,不应该将边缘患者与真正的精神病患者混淆。
具有边缘型人格组织的个体的自我弱点包括对挫折的容忍度低、冲动控制能力差,以及倾向于使用原始的自我防御机制和身份扩散。
身份认同的扩散
克恩伯格使用了埃里克森(1950年、1956年)的术语——身份扩散。他描述了边缘型人格组织患者的基本问题——缺乏一个综合的自我概念和一个综合的他人体念。这种缺陷体现在一种长期的主观空虚感、对自身和他人的肤浅且矛盾的认知,以及无法整合相互矛盾的情绪行为模式上。
其他理论描述
Abend和同事们(1983年)对边缘性人格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回顾,并对Kernberg的公式进行了研究。他们的专著基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的Kris研究小组的工作,对四个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的分析患者的详细讨论,以及与Kernberg的长篇交流。
在回顾文献时,这些作者发现各种对边缘性人格病例的描述之间有实质性的共识。然而,他们仍然对边缘性人格这个术语准确地表示一个特定的诊断类别感到不满意,并认为在特定个体特征方面存在变量。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根据患者的特定心理结构来诊断每个病例,使用诸如严重自虐性人格障碍等术语。因此,他们不同意Kernberg的观点,即所有具有边缘性人格组织的人都具有相似的内在化对象关系、相似的主导防御机制或相似的自我结构等特征。
阿本德及其同事主要基于对在克里斯研究小组会议上讨论的四名分析患者的观察结果,提出俄狄浦斯阶段冲突在这些病例的客体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紊乱的父母进行深刻的认同极大地影响了所研究患者的人格发展。
这样有助于确定他们的性格特征、思维过程和症状的形成。他们指出,在处理边缘型精神病理学发展的文献中,包括克恩伯格的研究成果,俄狄浦斯阶段的冲突往往被忽视或最小化了。
他们对所研究的四个病例的病理特征中俄狄浦斯层面冲突的影响印象深刻。这些病例也表现出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冲突,但他们“无法确定所有边缘型患者发展的关键病因决定因素发生在8个月到18个月之间”。因此,他们不认同主要病因是前俄狄浦斯阶段固结的观点。对他们来说,从俄狄浦斯层面问题上退缩似乎是一个更可接受的解释,至少与前俄狄浦斯因素一样重要。
最后,阿本德和他的同事们不同意克恩伯格对这些患者的防御结构。他们认为,防御通常不应该被描述为原始或先进,而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整体自我组织来评估任何防御。他们建议,边缘患者使用各种防御机制,包括压抑。
尽管他们同意幼儿可能会将母亲的心理表征分为全好和全坏的两个部分,并将所有坏的情感转移到另一个客体上,以保持与母亲的好关系,但他们认为“这种‘分裂’并不代表一种不变的”。
---------------------------------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弗洛伊德的核心理论与思想,并为学习精神分析其他流派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特推出2025年春季课程——
《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主要概念十二讲》
课程亮点
- 系统梳理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
本课程将从弗洛伊德的经典著作和理论出发,重点讲解其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无意识、梦的解析、结构模型等,帮助学员全面掌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框架。
- 理论与实践并重
除了理论讲解,我们还将结合弗洛伊德的经典案例,讨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让学员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
- 夯实精神分析其他流派的基础
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深入了解,学员将为进一步学习精神分析的其他流派(如客体关系、自我心理学、自体心理学、拉康派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互动式学习,线上便捷参与
课程将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线上直播,您可以随时参与互动、提问,并与其他学员一起讨论课程内容。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将提供有限时间的视频回放,便于学员回顾学习内容。
适合对象
- 对精神分析学感兴趣的心理学爱好者
- 希望深入了解弗洛伊德理论的心理学学者与从业人员
- 打算系统学习精神分析的学生与研究者
- 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或心理治疗师,欲扩展治疗理论体系的专业人士
课程安排
- 总讲次: 12讲,每周一次课,每课90分钟
- 课程时间:2025年3月开始,每周一次课,法定节假日不上课。具体时间待定
- 上课形式:腾讯会议线上直播,提供特定时长视频回放
- 学员人数:本课程10人起开班,若报名人数不足10人,将取消本期课程,费用将如数退还
- 课程费用:每节课82元,12节课共计984元,含所有课程、学习证书及电子资料费用,另外赠送一次精神分析个人体验。(恕不中途退费)
课程内容概览
本课程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系统梳理其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奠基性贡献,涵盖其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以下是12讲的详细内容安排:
1. 精神分析学的起源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
讲解弗洛伊德的学术历程与精神分析学的诞生,阐述弗洛伊德如何从医学实践中走向心理学,并奠定了精神分析学的基础。
2. 无意识的概念与作用
解析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定义与作用,探讨无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它如何影响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
3. 梦的解析与梦的工作机制
详细讲解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介绍梦的显现内容与潜意识的深层意义,阐释梦的工作机制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4. 本我、自我与超我: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模型
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分析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的关系与作用,理解个体在内心冲突中的心理动态。
5. 性本能与生命本能:驱力理论
深入讲解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分析性本能(利比多)与生命本能的相互作用,理解驱力在个体行为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6. 防御机制与心理适应
讲解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分析常见的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投射等),并探讨防御机制如何影响心理健康与治疗。
7.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性别
探讨弗洛伊德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与性别形成的观点,重点讲解口腔期、肛门期与性器期的发展特征,以及其对成人心理的影响。
8. 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
讲解俄狄浦斯情结情结的理论,分析这些情结如何在个体心理发展中产生,并探讨其对成年后亲密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9. 神经症的心理动力学解释
通过弗洛伊德的神经症理论,分析神经症的成因与机制,探讨内心冲突与压抑如何导致情感与行为上的障碍。
10. 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讲解弗洛伊德的治疗方法与临床实践,包括自由联想、移情、反移情等重要技巧,并分析这些方法在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11. 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理论:性与文明
探讨弗洛伊德晚期的社会文化批判,分析他在《文明及其不满》中的论述,理解文明进程与个体内心冲突的关系。
12. 从弗洛伊德到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延续与变革
总结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与局限,探讨现代精神分析学派(如拉康、科胡特等)对弗洛伊德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具体授课内容或有少量调整)
每一讲都围绕弗洛伊德的核心思想展开,力求将复杂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学员全面掌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精髓。通过这12讲的学习,您将建立起系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流派的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我们
我们在精神分析学领域有着多年教学与临床经验,曾多次在不同学术平台和机构分享弗洛伊德理论与应用。我们坚信,深刻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与内心世界,从而为心理学和治疗实践提供更深的洞察力。
敬请期待2025年春季课程的开课,让我们一起踏上学习之路!
——具微心理
报名方式:
- 课程名额有限,10人开班,报名从速,添加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请备注:2025精神分析报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