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情感发展始于出生之刻。若要深入了解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及其人格和生活轨迹的形成,必须考虑其生命最初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内发生的事件。在处理成年人的问题时,如婚姻,多数关注的是后期发展。
然而,在研究个体时,探究过去亦是理解当下,研究婴儿亦是理解成人。所谓的“性”情感和观念,早在幼年时期便已显现,远比前人所认为的要早,甚至贯穿于生命初始的所有人际关系中。
今天,我们将聆听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为母亲们讲授的亲子养育课程。
婴儿的情感发展自出生之日起便已开始。要了解一个人与他人互动的方式,以及他的人格和人生的形成过程,我们必须关注他生命最初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的经历。在处理成人问题时,例如婚姻,主要关注的是后来的发展。
然而,在研究个人时,我们在探究过去的同时也在了解现在;在研究婴儿时也在探讨成人。被称为“性”的情感和思想在很小的年龄段便已显现,远早于老一辈的预期,甚至涵盖了生命最初的人际关系范畴。
观察健康的儿童在玩“扮家家酒”时,假扮父母的情景,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性确实渗入了游戏中,虽然通常不是直接呈现,但可以察觉到许多成年性行为的象征。
然而,此时我更关心的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些孩子在游戏中享受他们对父母的认同能力,这显然是通过大量观察实现的。
在游戏中,我们看到他们建立了一个家庭,料理家务,共同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甚至维持了一个体系,让游戏中的孩子能够发现和控制他们的自发性(因为如果完全放任孩子自由发挥,他们可能会被自己的冲动吓到)。这是健康的表现。
如果孩子能够这样一起玩耍,以后就不需要特意教他们如何建立家庭,因为他们已经理解了家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换句话说,如果孩子从未玩过“扮家家酒”,是否有可能教他们建立家庭?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我们虽然高兴地看到孩子享受游戏,说明他们有能力认同家庭和父母,认同成熟的外表和些许责任感,但我们并不希望他们整天只玩这种游戏。确实,如果他们整天只玩这个,那将是一个警讯。
我们期望,下午玩这个游戏的孩子,到下午茶时间会变成贪吃的孩子,到睡觉时间又呼呼大睡的孩子,第二天早上还会变成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仍然是孩子。幸运的是,他们的真实家庭依然存在。
若母亲未能将新生儿视为拥有思想与情感的个体,婴儿的心理健康便无法获得稳固的基础,未来的人生中也难以培养出丰富而稳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并融入其中。
有些母亲担心自己承担的责任过于重大,因而逃避到教科书、规章和条条框框中。实际上,只有用心才能照顾好婴儿,仅凭理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投入情感才能真正做好。
尽管提供食物只是母亲让婴儿认识自己的方式之一,却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之前所述,若婴儿自生命初始便获得精心哺乳与无微不至的照料,便已超越任何哲学难题的答案:“那东西真的存在吗?还是仅仅是想象出来的?”
无论事物是真实还是虚幻,对婴儿而言并无差别,因为他找到了愿意为他提供幻觉的母亲。母亲持续不断的照顾缩短了个人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几乎融为一体。
因此,婴儿在大约九个月大时,便能够与外界事物建立良好关系。这种关系使他日后能够认出母亲,并且能够经受住各种挫折、复杂情境甚至分离。而那些被机械式、无感情喂养的婴儿,由于无人主动满足其需求,处境极其不利。
如果这样的婴儿还能幻想一个慈爱的母亲,那顶多也是理想中的人物。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这样的母亲,她们无法进入婴儿的世界,迫使婴儿必须进入她们的世界。
在肤浅的观察者看来,这样的婴儿或许看似发展良好,但直到青春期甚至更晚,他们才会发出抗议。然而,那时他们要么崩溃,要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相反地,那些积极且丰富地与婴儿互动的母亲,其婴儿将拥有与外界接触的坚实基础,并建立丰富的关系。这种母婴初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内含的强烈本能驱动。
在本能需求的框架内,婴儿与母亲通过本能生存的经验,使婴儿了解到本能体验和激动的想法是被允许的,不会破坏平静的关系、友谊和分享。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言,每个被细心哺育和照料的婴儿必然会发展出完全健康的心理。即使早期经历美好,这些经历所带来的益处也需要在时间的积淀中逐渐形成,才能促成未来的健全发展。同样,我们也不应武断地认为,每个在养育机构长大的婴儿,或由缺乏想象力且过于依赖他人判断的母亲抚养的婴儿,必然会陷入精神病或矫正机构。
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为了清晰表达,我们不得不对问题进行简化。
我们观察到,在令人满意的环境中出生的健康儿童,不仅善良,而且顺从。正常的儿童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看法。健康的婴儿通常在喂养方面存在相当的挑战。在排泄问题上,他们可能表现得顽固且任性。
他们也常常抗议和尖叫,甚至踢打母亲、拉扯她的头发,或尝试挖她的眼睛。然而,这些行为展现的是自然且真诚的情感冲动,时而拥抱,时而慷慨。这类儿童的母亲在经历这些后,往往能获得回报。
教科书似乎偏爱乖巧、顺从、干净的儿童,但这些品质只有在儿童随着时间成长,开始认同家庭生活中的父母,并自然发展出来时才有价值。
舆论常谈及所谓“适应不良”的儿童。事实上,儿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他们生命的初期和早期阶段,世界没有细致地回应他们的需求。如果婴儿过于乖巧听话,这其实并非好事。这意味着父母为了短暂的便利,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这个代价将不断累积。如果父母能承受,那就由他们承担;若无法承受,则需由社会来承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