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具微心理空间” ▻ 关注我们吧
2.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的交替变动为特征。
3.身份紊乱:显著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4.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例如,消费、性行为、物质滥 用、 鲁莽驾驶、暴食)。
5.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自残行为。
6.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所致的情感不稳定(例如,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 惹或 是焦虑,通常持续儿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7.慢性的空虚感。
8.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例如,经常发脾气,持续发怒,重复性斗殴)。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可能会在目标即将实现时出现自我毁坏的模式(例如,毕业即将来临时辍学;在讨论治疗进行得如何好之后出现严重退行;当关系可以明确地继续进行时将它破坏)。 有些个体在应激下可以发展出精神病样症状(例如,幻觉、体像扭曲、牵连观念、临睡前的幻觉现象)。比起人际关系,该障碍个体可能对过渡性客体(例如,宠物或某种无生命的物件)感到更加安全。 该障碍个体,尤其是那些与抑郁障碍或物质滥用障碍共病的个体,可能因自杀而过早死亡。自虐行为或自杀未遂可能导致该障碍个体的躯体残疾。反复失业、教育中断、分居或离婚很普遍。 躯体和性虐待、忽视、敌意的冲突、早年父母丧失,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的童年时期较常见。常见的共病障碍包括抑郁和双相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进食障碍(特别是神经性贪食)、创伤性应激障碍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也常与其他人格障碍共病。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平均患病率估计为1.6%,。在初级医疗服务环境中,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约为6%,在精神卫生门诊病人中约为10%,而在精神科住院病人中约为20%。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在老年人群中可能降低。
风险与预后因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