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用百米速度跑不了马拉松

文摘   2024-10-21 06:12   北京  

这是之前专门给新高三学生写的一篇。

在现代管理学培训中,关于目标分解策略,有培训者常举日本长跑名将山田本一的例子。
山田本一之前并不出名。
但在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突然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冠军,之后又连续几次获得马拉松世界冠军。
十年后,关于山田本一训练和比赛的“奥秘”揭晓,并一举成为目标管理的案例。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事先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察看一趟,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
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这段话,不管是不是山田本一直接说的,凡是长脑子的人都不可能全信。
“分目标管理”没有问题,“百米速度”有问题!

马拉松比赛距离42.195 km,目前的世界纪录是2小时1分39 秒。
不妨算一下:
42195 m 除以 7299 s,等于5.78 m,即平均每秒只需要跑不到6 米即可夺冠。
百米飞人赛的世界纪录是多少呢?小于10 s!也就是说,每秒要跑10 m 以上!
山田本一虽非短跑选手,但作为专业长跑运动员,他的百米速度断不至于小于每秒6米水平。
所以说,“以百米速度”逐个、逐个目标地去冲刺,是不存在的。
应该是以讹传讹。

我相信目标分解法,也愿意相信山田本一采取了此策略。
不过,他最可能的操作是:
按照自己平日训练出的固有节奏,逐段逐段地去跑(并不是每段均采取百米冲刺手段),不受别人干扰地完成了自己的比赛。
比如:
不管其他选手起跑多快,我就是按自己训练形成的固有节奏,规划了第一个5 km用时,然后是第二个5 km……
于是,他在赛场上跑出了比平日训练略好的成绩——然后,就获得了冠军!
为什么赛场上可能跑出比平日训练略好的成绩?因为氛围不大一样、神经兴奋度有点差别。
相反,那些靠别人领跑的“场依赖者”们,可能跑着、跑着就被别人带乱了节奏,最终体力支撑不住,败下阵去。

高三,距离高考越来越近,这是事实。
但,这不是你不吃、不睡,白天黑夜地一味刷题、刷题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知道自己最终要的是什么,知道为完成自己的目标,我已经做好了什么、还没有做好什么,然后做好规划,并科学而有效地去实施自己的规划,才是合理的操作。

高三的时间从哪里来?
从彻底删除游戏、节制那些纯粹发泄和娱乐性的运动中来,从减少无聊社交中挤出来。
高级一点的话,从自主规划作业中省出来,从科学安排不同学科学习时段和节奏中余出来。

高三的效益,从哪里去提高?
从保证睡眠时间与质量、从合理运动保持精力旺盛、从抓住课堂、从用好一切学习资源、从积极主动跟老师交流等方面。

对于非高三而言,一个班、一个年级学生的学习,何尝不是如此。
很多在低年级阶段“领先”的孩子,学着学着“没了后劲”。
为什么呢?
有人说“因为一开始用力过猛”。
实不尽然,我看主要是学习策略和方向出了问题。
只看见第一个目标——考不上重点初中,还怎么考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高中,还怎么考好的大学啊?
要知道,也有普通初中生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何况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政策(比如“校额到校”)保证普通初中的孩子进入重点高中的渠道畅通。
同样,普通高中的学生考入名牌的也不在少数。
只看着别人的路去走,却不知人家为什么那样走。
只按照统计学规律跟风去做,很难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放开来学、底子宽厚扎实,才是正道,这样的孩子才会走得稳、走得远。
不要一上来就对着一个狭窄的目标盲目地“冲刺”。

老师们在讨论这类学生情况时,还提出了一种可能。
这类学生,由于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过于近程,从小学开始养成的习惯是只学跟考试直接相关的东西,课外的东西一点也不学——单线式的学习。
随着学习范围的扩大,他的脑袋里逐渐缺少支持性资源,于是不知何时,“线”就断掉了。


家教策略与学习规律
针对学生学习、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现象,结合现代学习学理论,为改进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益支招,为家长科学合理地帮助孩子的学习支招。偶尔兼发一些化学学习辅导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