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个人的偏见。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在天津见过一些作家协会的人,大部分大腹便便,身居高位,一场会议下来,再看看对方作品,即使当时我年纪轻,也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很不以为然的心态。
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看不起臭老九吗?
也不见得。
在还活着的华文作家里面,我比较喜欢阿城,除了因他学识博杂,写起文章来举重若轻之外,还因为他并不总靠写字维生,他去美国时候主要靠手艺吃饭,当时写中文肯定卖不了钱,他便自己研究,买零件组装汽车卖,还做工地的活,后来有人在采访里问起他这个事情,他说:我在美国打了很多份工,主要是刷墙。刷墙不用动脑子。我为什么非要去做那些费脑子的工作?
人是得先有生存能力,有了多余的精力之后,再搞点文化的事情。
这个顺序才合理。否则很容易变成完全靠说话和写字谋生,仰人鼻息,寄人篱下,根本没有真正的独立可言。进了作协领工资就要听组织的话,要说组织喜欢的话,做了自媒体靠流量吃饭,就要讨好流量背后人群的癖好,要追着流量屁股后面跑。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们当然难免充当喉舌的角色,所说的所写的,不是卖脸的广告,就是讨好的文字,否则何以生存?李白都得到处拍马屁到处混圈子。
在需要尊重文化的时代就活得比较滋润,在不需要尊重文化的时代里就变成犬马和下九流。
所以文人这个行当,和农民也差别不大,主要都是看天的脾气吃饭,这个“天”,可以是天气,也可以是天子。
我有时候看到那些专职文人的嘴脸,就想,一个人,哪怕只是去学一门谋生的手艺,就会谦卑很多,只要做技术工作,只要去承担责任,就会知道随便一个小问题都可以让人折腾好几个通宵,就会知道真正的社会运作情况,而不是只会张着嘴敲键盘。书斋里知道的东西,和真实的世界相比,实在是寒酸可怜了一些。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