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吸引力的国际艺术评论奖,等你来

文摘   2024-06-10 13:51   北京  


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于6月1至2日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正式启动。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自2014年创建并举办首届活动以来,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评选机制,在全球艺术界和批评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目前,已有25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写作者参与投稿,并有36位中外作者获奖,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独立批评,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批评家或写作者之间的批判性思考和对话


2021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久事美术馆先后加盟IAAC,并已成功主办了第八、第九届。今年的IAAC 10由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久事美术馆联合主办,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国际艺术评论协会进行学术支持。


在文字式微的当下,阅读与写作显得尤为珍贵。IAAC从创办之初就不遗余力地推动国际学术的交流、强调写作与艺术评论的意义。IAAC 10现面向全球的写作者们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申请者所提交的稿件须针对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期间在全世界任何地区或线上举办的某个当代艺术展览,且尚未发表。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征集信息


在此之际,在艺采访了上海久事美术馆副馆长、IAAC组委会成员胡喆以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席主席孙向晨。与他们讨论IAAC的缘起、现在与未来的艺术写作。





以美术馆视角

助力学术发展

上海久事美术馆副馆长

IAAC组委会成员

胡喆


在艺:今年是上海久事美术馆第二次参与IAAC,2023年上海久事美术馆加盟IAAC的契机是什么?


胡喆:上海久事美术馆一直以来以支持和推广艺术事业为己任,致力于通过举办各类文化展览活动,融合国际视野,引进优秀文化艺术项目,提供高品质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体现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良好的艺术需要通过高质量的展示才能蓬勃发展,而任何展示都需要评论来改进。


上海久事美术馆选择在2023年加入国际艺术界极具声望的IAAC,希望通过更高质量的艺术评论来鼓励和发展更高品质的艺术展览。


在艺:是什么原因促使上海久事美术馆选择持续加盟并主办IAAC?


胡喆:我们希望通过该奖项提升大众对当代艺术评论的了解,吸引更多艺术从业者积极投身于当代艺术批评这项事业中,推动国际当代艺术独立评论的发展。


我们还希望借助IAAC这一平台,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及评论家的新成就,帮助年轻艺术家和评论家登上国际舞台,加强与全球艺术评论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


上海久事美术馆所在地


在艺:上海久事美术馆从2023年开始加盟IAAC,并在其中承担着主办之一的角色,那么具体有哪些工作内容?


胡喆:上海久事美术馆作为IAAC主办方之一,除了在资金方面提供支持之外,还组建了负责运营和推广的团队,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密切合作,确保奖项和相关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希望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为这一奖项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我们利用美术馆自身的学术力量,为艺术评论家、学者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质的交流和学习平台。通过组织一系列与IAAC相关的学术研究和讨论活动,我们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艺术评论家和学者共同参与,促进了艺术理论的深入交流,并分享了最前沿的艺术评论知识。


在艺:您认为上海久事美术馆加入IAAC的意义有哪些?


胡喆:上海久事美术馆加入IAAC不仅促进了艺术评论领域的知识传播和专业发展,也为新兴艺术家和评论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我们利用自身的艺术媒体资源,为国际艺术评论奖提供推广宣传平台,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提升奖项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在公众中的知晓度。


上海久事美术馆还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利用位于外滩一线的场馆空间,为国际艺术评论奖举办诸如讲座、论坛、工作坊等各个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奖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在艺:加盟IAAC后,是否给上海久事美术馆带来了一些新的角度与想法?


胡喆:加盟IAAC确实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思考。每一届的IAAC都不断经历着变化,这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和形式的层面,更体现在评论和解读的深度与广度上。


在艺:您如何评价今年举办的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


胡喆:今年我们迎来了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不仅是对过去九届的总结和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


《第九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精选作品集》发布


在艺:上海久事美术馆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一些国内外艺术趋势?您觉得具体有什么?


胡喆:我们发现全球艺术领域在2023年前后展现出了显著的全球化趋势,艺术的创作、展示、收藏和鉴赏越来越多地跨越文化与地域界限。同时,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数字艺术和人工智能的创作应用,对艺术作品的创作方式和体验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艺:结合当下的全球艺术现状您认为IAAC 10会有哪些机遇与挑战?IAAC又将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呢?


胡喆:过去几年中,全球艺术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传统的艺术生态被打破,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艺术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在线展览、虚拟现实、数字艺术等新形式的涌现,不仅改变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方式,也对艺术评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IAAC在今年的评选中特别注重探索和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寻找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和方法,来解读和阐述艺术作品的价值。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保持国际艺术评论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这无疑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坚持稳定的评选机制 

文字延伸想象空间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IAAC组委会联席主席

孙向晨


在艺:每一届的IAAC在设置与评选上是延续传统还是略有变化?


孙向晨:总体来讲每一届IAAC的设置与评选保持稳定,这样大家就知道文章大概的篇幅、投稿机制。


IAAC每年都会邀请五个国内外艺术、哲学等领域的资深学者评委。今年IAAC邀请到了曾担任意大利罗马国家现代和当代艺术馆馆长的克里斯蒂安娜·科鲁(Cristiana Collu),常驻东京的Artforum中文网的编辑、作家杜可柯(Du Keke),哈瓦那双年展共同创办人、曾任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兼职策展人的格拉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自 2004 年起在波兰和美国担任艺术项目独立策展人、历史学博士、艺术评论家和学者马尔戈扎塔·卡兹米尔恰克(Małgorzata Kaźmierczak),卡塞尔大学、文献研究院艺术与经济学系教授由宓(You Mi)。


 

克里斯蒂安娜·科鲁(Cristiana Collu)

 

杜可柯

(Du Keke)

 

格拉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

 

马尔戈扎塔·卡兹米尔恰克(Małgorzata Kaźmierczak)

 

由宓(You Mi)


IAAC接受中、英文双语的艺术评论文章投稿。它提供了一个国际的舞台,参与者可以通过英语自主地陈述他们眼中的全球当代艺术现状。对于使用汉语书写文章的投稿者来说,IAAC就像窗口一样,让西方通过它了解到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发展。


在艺:IAAC致力于打破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隔阂和壁垒?


孙向晨:这是一个重要方面。如博古睿研究中心在美国、欧洲、中国都有分部,今年启动了首届关于哲学的博古睿论文奖,它也采取双语的形式面向全球征稿。


也有国外的学者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强调汉语?非英语的语言有西班牙语,法语等。


我的个人意见,汉语世界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区别于西方的语言系统。在欧亚大陆上,东西方有着天然的地理间隔,文化差异大。


第九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9)

一等奖获奖者Michael Kurtz发言


在艺:您如何评价IAAC、博古睿研究中心一直使用双语系统?


孙向晨:IAAC、博古睿研究中心坚持双语是一种非常现实的、诚挚的一种做法。我们正在努力地让汉语的声音能够在国际上发声。


英语世界其实它不光是英语的,它的覆盖面很广,比如东南亚地区都是使用英语做官方语言。IAAC使中国的评论者有机会运用母语参与国际交流。


在艺:IAAC自2014年创建并举办以来,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写作者踊跃投稿。那么,IAAC的评选机制是怎样的?


孙向晨:评选程序,首先是投稿,然后初选,这个环节的文章数量比较大,大概会在400篇至500篇区间,共筛选出40篇左右的评论文章,其中中、英文各20篇。五个评委在这40篇优秀的中、英文艺术评论中选出获奖文章。


在艺:获奖文章是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呢?


孙向晨:最终的获奖文章由五个评委来决定,每年参与的评委们对当代艺术熟悉,对时代问题具有敏感性。被选中的文章首先必须是写得好,同时我们需要考量文章内容能不能深刻地反映出当代艺术的面貌,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写作者通过对当年的展览的描写,拓展展览的意义,发觉艺术作品所折射出的时代问题。IAAC评选出来的文章并不是传统的学术论文,我们希望文章能够把读者这些带到正在发生的展览现场。


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座谈会现场


在艺:IAAC的获奖评论文章更多地侧重于学术与向大众推广的结合吗?


孙向晨:这些文章其实更像艺术作品和大众之间的一个桥梁。在某种意义上,艺术评论写作者算是观众里的一个突出代表。他们在评论文章比较系统地表达了触动与思考。另一方面,写作者又代表艺术家来释放、解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在艺:IAAC历届的获奖者中年轻的写作者较多,您认为年轻的获奖者数量多的原因有哪些?


孙向晨:IAAC评选是一个盲选的过程,评委并不知道文章的写作者是谁。我们推选的文章并不是学究型的,更希望它们鲜活地、敏感地反映当下,写作者能够把这个时代的艺术正在发生的变化、与对其的感受表达出来。我想这样的话,自然就会出现比较年轻的写作者入选的情况。


在艺:IAAC举办的这10年以来,越来越多文字工作者选择用文字来描述和反映时代,这似乎也说明了阅读、书写文字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您怎么看待这样情况?


孙向晨:现在有很多丰富的媒介,但大都信息过载。阅读文字是一种创作。比如,阅读《红楼梦》,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林黛玉、贾宝玉、大观园。读者自己像一个创造者、导演,根据曹雪芹的“脚本”编排整出戏。


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生命力特别宝贵、鲜活。文字不会扼杀这些,它与读者是平等的。文字创造出一个空间给读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文字互动。一个短、平、快的视频不存在互动,观看者被动接受信息。被动接受信息的时间一长,想象力和创造力会被挤压。


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座谈会现场


在艺:写作技巧对于文章的书写的重要吗?


孙向晨:IAAC希望通过每年的举办鼓励大家阅读、写作。人类的存在了上万年的时间,五千年的文明通过文字积累。


阅读或是书写文字具有非常重要的有意义,也是保持文明活力,是保持文化活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与渠道。写作的技巧是最表象的事情。任何写作都有输入与整合的过程,它不单单只是表达,它甚至可以称之为枢纽型的综合艺术,最终呈现的表达是写作者经过思考,对信息进行处理的结果。


在艺:当下AI等新技术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您认为如今的写作者在工作中需要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AI等新技术?


孙向晨:AI对写作、艺术创作确实有很大的冲击。但它更多的是工具属性。输入关键词,AI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它可以根据指令生成图像、视频,很多艺术评论的短视频就是这么制作的。这些视频时间短、信息量大、有影像、有声音,它们的呈现方式更丰富、立体,对艺术评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但从目前的AI技术来看,我认为它的工具属性超过它的创造性。一个短小的视频中呈现图像、声音等信息量过大。它们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非常小。而写作是个古老的技艺,其本身是一件能够独立存在的、具有创造性的事情。我们可以利用好AI这个工具,使检索文献、了解咨询变得更便利,这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


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座谈会现场


在艺:AI对艺术创作的冲击也非常大,您认为AI与人类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有哪些?


孙向晨: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中国人讲究艺术作品中的“形神之变”,画人可以画得很像,但神韵不一定能够精确地表达出来。AI可以生成图像,但它只停留在表面,最精密的东西还是人的创造力。艺术家代表了人类可贵的创作力。中国人常说的“阴阳不测为之神”,形容难以把控、生动、出神入化的事物。


我个人认为 AI 到现在为止没有办法替代人类来呈现这些最原创性、最传神、最精微、最能够触动我们的精神。AI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能够为艺术家提供很多便利,这也从侧面对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作品都能够让AI完成,就要求艺术家最大可能地发挥创造力,做出更能够触及人心的作品。


在艺:因此人类的创造性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孙向晨:是的,就像IAAC的评委们可能没有亲身参观过投稿文章中描述的展览。但具有创造力的写作可以带领阅读者去触及他们未曾见过的事物。这些文章中呈现的世界给予阅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文字能够传递写作者最细微的感知。


Lewis Biggs(IAAC理事)也提到过,他对中国的一些展览非常满意,但是他又认为展览衍生出的艺术评论较薄弱。这其实说明了艺术批评本身是个独立的行当,它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也需要有一个生态去培育、推动它。


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启动仪式现场

Lewis Biggs发言


AI生成两、三千字的文章非常容易,但它是千遍一律的。某种意义上,艺术评论能够把艺术作品中的“神”提炼出来,其他的技术手段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


在艺:IAAC接下来有什么新的计划与项目吗?


孙向晨:IAAC举办到今年是10届,除了每年的获奖文章,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入选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全球、中国艺术的变迁,它们是艺术领域的时代切片。我们希望今后能够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编撰成书籍带给大众。


IAAC也希望除了论坛、研讨会外,带给大家更多的活动,我们考虑开设面向大众的工作坊,这是一个国内外交流的平台、邀请学界资深的导师授课,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关于艺术、哲学的写作课程,更切身地体会文字的强大魅力。



IAAC 10目前在正在火热征集艺术评论稿件,等你来!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论坛信息

-END-

图片信息来源|国际艺术评论奖、

上海久事美术馆

©️禁二改丨盗用


回到顶部点击[在艺APP]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今日份视频号


往期文章回顾


在艺App
在艺App是移动艺术生活服务和点评社交应用。“在艺”官方订阅号,定期推送重要艺术展览、活动资讯,精选在艺社区有趣、好玩的艺术话题和资深艺术达人的笔记分享,不定期发放各种福利;下载“在艺”APP请到各大应用市场搜索“在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