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人绘画研究”工作坊举办,古典的“回响”与“复兴”引学界热议

文摘   2024-11-04 12:39   北京  

“古典的回响—明清文人绘画研究”工作坊发言嘉宾合影


11月2日,“古典的回响—明清文人绘画研究”工作坊在苏州博物馆西馆举办,活动由美第奇上海中心、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云杪文化、《美术史与书籍史》编辑部协办。


此次工作坊源起于苏州博物馆和美第奇上海中心主办、云杪文化协办的“藏天下”系列特展的首展——“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展”。展览主题聚焦于明清时期的文人绘画,由吴门绘画与十九世纪江南画坛的吴派趣味、晚明与清初的多种风格、清代的正统及花卉四大章节构成,展出来自“溪客旧庐”的60件/套珍贵藏品,呈现15至19世纪文人画风格发展的历史脉络。


活动当天,来自海内外重要艺术史学者、专家济济一堂。


“古典的回响—明清文人绘画研究”工作坊现场


台湾“中研院”院士石守谦;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白谦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前华盛顿佛利尔暨赛克勒美术馆中国书画部主任张子宁;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陈韵如;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薛龙春;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史明理;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潘中华;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员梅雨恬;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蔡春旭;独立学者杨崇和以及美第奇上海中心研究员章晖,针对明清文人绘画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延展出不少新的研究课题。


台湾“中研院”院士石守谦

主旨演讲《文人画之史的新思考》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白谦慎

专题发言《王时敏与王翚信札七通的若干问题与发现》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薛龙春

专题发言《清初书画中的程邃印章》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陈韵如

专题发言《清廷词臣画的画史意义新探》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余辉

专题发言《明清时期的“亚文人画”》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史明理 

专题发言《明清文人画中的候鸟与流逝的时光》


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潘中华

专题发言

《描绘蜀江:董邦达《返照》诗意图中的自然与想像》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员梅雨恬

专题发言《品评与风格:吴湖帆对戴熙的画学心印》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蔡春旭

专题发言《萱与葵:吴门绘画中的植物、寓意与性别》


独立学者杨崇和 

专题发言《中国山水画中树法图式演变的一种推测》


美第奇上海中心研究员章晖 

专题发言《古典的回响:从董其昌到王时敏》


评议与互动现场,从右至左:前华盛顿佛利尔暨赛克勒美术馆中国书画部主任张子宁;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白谦慎;台湾“中研院”院士石守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在艺科技及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


当天的工作坊还特别举行了《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的新书发布仪式,作为此次展览的配套图录,该书不仅全面收录了此次展览中精心挑选的60余件珍贵展品,更在原有展览的基础上,新增了近20件精品画作,以期重构并展现这一时期主流画坛对古典风格复兴的独特风貌与深刻内涵。


新书揭幕仪式现场:

上海书画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 王立翔(左)

与收藏家 Stephen Tai(右)



《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



该展引发学界专家广泛关注,云杪文化还特邀部分与会学者,制作了六集访谈专题片。通过展览、访谈专题片、工作坊以及新书发布会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本次展览的影响力。








中国绘画史是一个不断回归古典,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寻找灵感、并不断创造新风格的过程。15至19世纪,中国绘画史中的这场古典复兴运动,正是“溪客旧庐”收藏体系的核心要义所在。


石守谦指出,“溪客旧庐”收藏体系选择文人绘画作为主轴,不仅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收藏视角,也凸显了古典复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复古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也是一种再诠释。这一收藏体系对文人化艺术传统的关注,堪称某种文艺复兴之举。在当前追逐现代艺术和西方艺术价值的潮流中,‘溪客旧庐’的收藏体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文艺复兴。”


陈韵如表示, “古典复兴”是一种跨越文化隔阂的艺术探索。她指出,西方的文艺复兴有着鲜明的历史意义,而“溪客旧庐”的收藏体系则带有对西方文艺复兴的类比之意,同时在其展览主轴和构思上,也体现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逻辑,形成了独特的复兴概念。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强调了中国绘画传统的独特性与重要性,他认为向传统致敬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价值。在西方绘画中,模仿印象派等风格的作品可能会显得粗糙甚至失真,而中国的传统绘画在传承中表现出一种高度的技艺和审美。在他看来,中国有许多民间艺术家能精湛地再现古代画家石涛、范宽、董源、巨然的风格,这种向传统致敬的态度使中国的绘画传统得以延续并在当代社会中保留下来,犹如一种“活化石”般的存在


前华盛顿佛利尔暨赛克勒美术馆中国书画部主任张子宁


张子宁认为,中国画家的创新源于对古典艺术的深刻理解,这是艺术发展中普遍的模式。无论是中国的文人画还是西方的古典主义创新,都是在对前代成就的了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以毕加索为例,指出许多当代艺术家早期作品都扎实地建立在对古典艺术的学习之上,这一传统同样在中国文人画中延续。他表示,每个时代都有保守与创新的一面,创新虽然简单却不易实现,需要建立在深厚的基础之上。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


包华石谈及明末清初中国画家对古代艺术充满创意的态度,他们不仅在笔法上有所创新,更在空间布局和视觉表达上独具匠心。他举例指出,以往关于“四王”绘画的研究常有“同质化”的误解,但实际上,他们在艺术表达上各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在空间的构造和调整上,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由此可见,“四王”中的许多画作并非对古人简单的模仿,而是各自独具特色且富有创造性。


史明理也谈及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在她看来,中国山水画在世界艺术史上有独特的贡献,在这个背景下,正统派对中国山水画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正统派的“四王”受到了董其昌及其艺术和理论的启发,“四王”的山水画融合并复兴了元代大师的风格,同时也成为了现代中国水墨画家的典范。


据美第奇上海中心研究员章晖介绍,“溪客旧庐”在20多年前即开始专注于这一体系的收藏,她表示,当时的艺术市场偏好四僧、扬州八怪及海上画派,“溪客旧庐”选择以美术史为基础进行收藏,注重作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章晖指出,通过对美术史的梳理,“溪客旧庐”的收藏体系明确了一个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收藏方向,致力于通过作品反映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力图还原历史真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对溪客旧庐的收藏理念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溪客旧庐“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于文人画的收藏,并在学术规划的指导下形成了系统的收藏结构。这种理性规划的收藏方式,不仅富有研究价值,也为当代收藏领域提供了新思路,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收藏方式。


薛龙春进一步指出,“溪客旧庐”收藏体系的学术导向,标志着当代收藏家群体的重要转型。该收藏不仅展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体现出收藏者在高科技、学术研究领域的跨界视野。他认为,这种兼具完整构思和学术目标的收藏体系,彰显了收藏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与强烈的学术企图心,而这一学术的内容始终与“溪客旧庐”的收藏目标相关


上海书画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王立翔在谈及“溪客旧庐”的收藏路径时指出,“溪客旧庐”的收藏方式为其他收藏家和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在当今文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收藏群体的文化素养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他强调,收藏不仅仅依赖于经济实力的增长,更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支撑。从历史来看,许多收藏大家之所以对艺术品的流传有着独到的理解,是因为他们的学养和对艺术品历史的认识深厚。而在收藏过程中,收藏家逐渐形成了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这种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不仅有助于推动传统艺术的持久发展,也对艺术文脉的保存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嘉宾参观本次展览


作为苏州博物馆与私人收藏家首次合作的展览,本次展览意义非凡。白谦慎表示,收藏不应受固定模式限制,“溪客旧庐”围绕文人经典构建收藏体系,在收藏过程中注重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双重考量。在他看来,公立博物馆与私人藏家间应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以推动艺术收藏的长远发展,探索更多合作模式,为学术研究注入新活力。


本次“古典的回响—明清文人绘画研究”工作坊,专家主题发言内容及现场专家讨论评议将在后续进行整理发布,敬请关注。


-END-

图片信息来源|在艺App 

©️禁二改丨盗用

回到顶部点击[在艺App]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今日份视频号



往期文章回顾


在艺App
在艺App是移动艺术生活服务和点评社交应用。“在艺”官方订阅号,定期推送重要艺术展览、活动资讯,精选在艺社区有趣、好玩的艺术话题和资深艺术达人的笔记分享,不定期发放各种福利;下载“在艺”APP请到各大应用市场搜索“在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