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
读
书会
评论·文学·未来
本栏的设计初衷是促进文学与青年的对话。
我们将邀请一批批思想不拘一格的青年学子,针对《十月》新刊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相信:青年的姿态、言说方式和思想资源不仅关乎文学的未来,更牵扯着时代的征候。《十月》始终坚持“文学向未来”,用青年的声音回应时代,回馈读者。
本期“青年读书会”的相关讨论将围绕张翎的小说《种植记忆》展开。
| 主持人语 |
钟天意
奇幻作家,书评人。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近年来,“主流”朝“科幻”跨界的现象并不罕见。很多作家如陈崇正、王十月、双雪涛等都在有意识地将科幻、奇幻或悬疑这些类型文学中的元素取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种取用背后或许有着对时下现实主义写作的某种焦虑,正如作家阿来在担任《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时所言:“至少在文学的范围内,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想象被困在一些无形的束缚中间已经很久很久,至少有几代人那么久了……一种错误的现实观,以及错上加错的对这种错误现实观的更加错误的理解,在文学世界中,困住了我们,使我们丰盈的情感枯萎了……”但这些尝试不尽是愉快的旅行,有时也会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窘境。
张翎的《种植记忆》借时下流行的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技术,讲了一个温情脉脉的故事。然而,这次跨界或许并不令人满意。我固然赞赏小说细腻的文笔和情感,但当我在阅读到叶先生和安珀在千色面前关闭智能机器人小梦的时候,首先就不得不给整个故事的可信度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的认知里,至少2035年应该有云服务,不至于为了数据安全就要把租来的智能机器人恢复出厂设置;就算有必要,在孩子面前做这件事,多少未免也恐怖了些。至于后面靠讲故事来帮千色完成记忆重构,我亦难以理解:惯常的做法似乎是该带孩子回到旧时的生活环境,接受大量来自外部的刺激,而非将其关在实验室里灌输“故事”——这就有点为醋包饺子的意思了,更何况这做法实在是太过反常,以至于一直读到文末时我还在怀疑,小说结尾的反转是千色也是个人工智能大模型。
写惯了人间烟火的作家们从科幻那里借来赛博格和粒子对撞机,确实会让小说呈现出异质化的新奇底色。但我们不能忘记,科幻文学自身也有自己的悠久历史和伟大传统,多少还是值得那么一点儿尊重的。科幻小说的魅力并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恰恰是在于在想象之后要通过严谨的推理和设计呈现一个合情合理可信的故事,我以为科幻作家为此付出的心血并不少于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巨细靡遗地观察和描写现实,可惜的是这部分往往被忽视。在作者设定的背景下,整个故事往大处说要逻辑自洽,往小处则是细节可信。如果要写科幻,就写真正的科幻;一味追求“科幻感”却丢失了小说最基本的真实性,这是得不偿失的。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本期参与讨论的师友能提供更多不一样的看法。
| 评论现场 |
杨枫
杨枫,推想小说作家,自由译者、编辑,作品散见于《西部》《科幻世界》《青年作家》《外国文艺》等杂志,代表作为中文科幻数据库。梦想做一只网络爬虫。
我觉得阅读科幻小说带给读者的一个启示在于,作家所虚构的世界并非止步于隐喻,而是像我们所处的现实一样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从来就没有“披着科幻外皮的现实文学”,科学幻想应该被当成作家笔下的世界的一部分来严肃看待。
印筱萌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在读
《种植记忆》有一个科幻的外壳,小说中千色大脑植入的芯片,灵感源于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公司今年年初完成的首例人类大脑设备植入手术。但在想象脑机接口技术的未来时,作者并没有将气力花在技术伦理的探究上,而是聚焦于被科学技术影响、型塑的人际关联,将“芯片”植入了经典的家庭伦理困境之中。因此剥去外壳,小说的核心关怀其实是现实主义的:生活在机器理性笼罩下的效率型社会,人类主动或被动地抛弃了情感,“爱无能”会如何改变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的样态?小说开头弥散的悬疑气息,很大程度上源于“种植记忆”这一古怪的行为,它固然自带“望女成凤”式的焦虑属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才会发现,灌输琐碎的童年记忆却内涵更深层的悖反:当人类与人工智能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生而为“人”的记忆,才能决定“人”之为“人”。小说终于朝向现实的坠落,脑机接口技术只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引子,不同于极客式的趣味,惯于书写现实的作家在触碰科幻题材时,往往并不会走出去太远,这可能是一种限度,却也可能是一种态度。
董浩楠
清华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如果按照比较陈旧的分类原则,《种植记忆》无疑是一部优秀的软科幻作品。作者凭借高超的叙述技巧,将科学技术的相关想象作为承载自我认知和家庭情感的工具,传递出有关生命价值、体验和意义的思索。故事开场设足了悬念,读者需要不断猜测人物身份及人物间关系,作者也沿着叙述的节奏,通过对话和人物陈述让故事越来越清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获得“解谜游戏”般的参与感。其间的一些暗示回过头来看,也似“草蛇灰线”,如叶绍茗为了安珀吼千色的时候,声音像从“铁管”里传来,直到结尾,读者才发现“铁管”背后的隐秘信息。最后,作者自如地连接现实与梦境,运用了很多看似异想天开,实则无比契合的奇妙比喻。
如小说开篇,作者描写千色醒来的状态,用海蜇的形象引出整个图景,来表现她思维的混沌和漂浮感。回到推动情节的现实书写当中,作者善于运用语言来揭示层层真相,包括快节奏的对话及慢节奏的娓娓道来的叙事。在描写失明状态的千色的感官时,作者敏锐地捕捉了这类人物在知觉体验方面与正常人的不同,她偏向运用听觉、嗅觉等非视觉感官,而对视觉能力发生的微小变化,她往往能获得极深的体验。可见作者在描绘非常规感知能力时下足了功夫。在思想层面,优秀的作家会在创作中表现自己的野心,就像鲁迅《补天》背后蕴含着的人类历史的寓言,千色听到的故事内部也充满思想内涵。福柯在《说真话的勇气》中谈到思想的两种发展路径:指向灵魂与指向生活,安珀的故事是有关经验的记忆,读者可以依稀感知实验科学形成的历程;叶绍茗的故事是有关秩序化的记忆,它暗示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而在安珀和叶绍茗共同的故事中,南越的历史背景浮现于故事中,历史的价值通向最终的科学伦理学思考。
悦-读
青年读书会 | 《乌云之光》:总有一束穿云之光照进我们心灵的海底
五四青年节·青年读书会 |《人间信》:如何返回家族历史的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