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型人格与文学
序 言
与文学相遇,不只是欣赏与评判,也是不同人格对世界的独特解读。
无论你是逻辑严谨的建筑师、感性细腻的调停者,还是热情洋溢的表演者,每一种性格,都能在文学阅读与文艺评论中找到共鸣。
来探索,发现专属于你灵魂的文学表达!
通过16种不同的性格视角,揭示我们如何感知、诠释和体验文学。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个性化的文学探索之旅!
今天登场的是:
INFP(调停者)——探究内心的哲学家。
建议阅读此文前先测试自己属于哪种人格类型
(网上搜索“16型人格测试”,测试你的人格,免费的)
INFP(调停者)的文学观
INFP's Perspective on Literature
感性的探寻,真理与情感交织的评述
INFP
调停者
INFP天生富有同情心,充满了想象力和理想主义。对生活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总是在自己的经历和探索中探寻意义和真实性。对于他们来说,文学不仅是一种叙事工具,更是情感表达和自我发现的途径。
INFP在文学作品中会寻找那些能够表现社会边缘群体、探讨个体的孤独与困惑之处,或者对能表现人类脆弱性的作品极为关注。他们倾向于关注那些为弱势群体发声的作品,特别是能够通过艺术表现出对抗压迫、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文学表达。他们渴望看到文学成为关怀和理解他人的桥梁。
INFP对人生意义、精神成长和存在本质的探讨充满兴趣,因此他们会对那些能够反映人类精神追求的作品感兴趣。他们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深刻情感、探讨人性复杂性、以及追求内心理想的文章。文学是一种情感表达和个人成长的途径,他们希望通过阅读文学找到内心的共鸣、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启示。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其中那些探究人性中的美好和恶劣,描述出了人性中的各种弱点和缺陷的部分尤其受到INFP的青睐。如果作品能够呈现出人物内心的成长与挣扎,特别是探讨个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和情感环境中寻找自我认同和人生意义,INFP 会感到这些作品与他们产生深刻的共鸣。
INFP 作家们
威廉·莎士比亚
安徒生
爱伦坡
弗朗茨·卡夫卡
谢尔盖·叶赛宁
索伦·克尔凯郭尔
西尔维娅·普拉斯
王威廉
INFP的文学大师实在太多,其他人格作家不要紧张,先下单两套《十月》压压惊。订阅方式详见下文。
INFP
《十月》作家中的INFP
THE INFP Writer in October Literary Journal
王威廉
Wang Weilian
王威廉,1982年生,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名誉教授。
出版小说《野未来》《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倒立生活》等,文论随笔集《无法游牧的悲伤》等。部分作品译为英、韩、日、意、匈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代表作
《听盐生长的声音》
花城出版社
首发态
短篇小说《北京一夜》
《十月》2014年第6期
小说由“回忆”和“现实”两部分构成,两者分别对应南国的广州和千里之外的北京,这是一篇当代社会的“双城记”,它的空间和时间架构作为一种叙事形式,和小说所力图表征与描述的时代、精神裂变相契合。
代表作
《你的目光》
花城出版社
首发态
中篇小说《你的目光》
《十月》2021年第6期
《你的目光》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创业的故事,王威廉目光锐利地关注着新时代,他将家族记忆、个人成长共同置于新时代的背景下,赋予两个年轻人以一种世界性的目光和开放的心态,描述他们踏着时代的节拍,瞄准时代的需求,在收获事业与爱情的同时,也发现这个时代正在生成的新价值。小说具有哲学思辨色彩和岭南风情,呈现出新南方写作的无限可能性。
王威廉 & 《十月》
Works in October
小说新干线:
《北京一夜》
《当我看不到你目光的时候》
《没有故事的人》(创作谈)
小说新干线:《窗内的凝视》(评介)
中篇小说:《归息》
中篇小说:《你的目光》
散文:《亚洲之心》
中篇小说:《暗生命》
影响力报告
Impact Report
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
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
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
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金奖
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鄂尔多斯文学奖新人奖
第十一届“万松浦文学奖”
……
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授奖词
感化罪犯,这样一个已经程序化的情节设置,因为犯罪手段的奇异,以及随着情节的展露,富有典型意味的时代病症和个人经历闪射出别样的光彩。王威廉的小说有他独特的个人追求,它们具备一种特殊品质和能力,能将卑微小人物的荒诞人生,演绎得丝丝入扣,并在荒诞和严谨的对峙中,饱含浓郁的时代忧思和精妙隐喻。
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授奖词
王威廉的中篇小说叙事充满思想和艺术张力,语言既有形而下的鲜活感,又有形而上的思辩度,其对人性的解剖鲜血淋漓,有着与众不同视角与震撼力,显示了诡异而神秘的气质。《第二人》以一个似乎俗套的绑架故事开场,但最终呈现的却是几个主人公各自不同的精神创伤与灵魂痛苦,大山毁容后所宣扬的“脸”的哲学与“我”的平庸的生活构成了巨大的反差。是要“脸”还是要“钱”和体面的生活,是做碌碌无为的“自己” 还是做“第二人”,这问题表面上很荒诞、很残酷,但对于被严重异化、扭曲了的主人公来说却是别无选择。小说以黑色幽默的风格、强烈的戏剧性以及张弛有度的逻辑性完成了对人性复杂面貌的层层解剖,笔力遒劲,风格奇特,刀刀见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
# 王威廉谈写作
“小说是关于人自身的全面艺术,不存在真正“无人”的小说。”
——《重新发明人与世界——一种小说写作学》
发明独特的人物
小说是虚构,跟非虚构写作要发现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小说要发明人物。小说之所以比非虚构难写——就达到同等水平而要付出的才华来说——就在于这种来自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的创造性发明。
要写好小说,发明独特的人物,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没有什么发明独特人物的方法呢?
我在这里提供几个思路。
第一种,还是从生活中找原型。我们经常听人说,生活或新闻中的很多人和事比小说精彩多了。每次我都会耐心解释,好小说并不是要跟新闻比猎奇,比的是深刻。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从生活中寻找富有文学意味的人物形象。继续以鲁迅先生为例,他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跟《狂人日记》的写作理路是一样的。那个以“精神胜利法”苟活在世上的阿Q,也是一种观念性极强的独特人物。这个阿Q的原型就是鲁迅观察身边的人之后综合构思而成的。
……
第二种,可以是反讽时代,将时代的某种观念放在人物身上进行夸张与变形。此前提到的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属于此列。那么更加典型和影响巨大的是西班牙文学经典《堂吉诃德》。塞万提斯为了反讽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他构想了一个古怪的人物,他骑着瘦马,手持生锈的长矛,疯疯癫癫的,但有时又充满勇气和智慧。谁也没想到,这个为了讽刺而夸张想象出的堂吉诃德骑士竟然成了永恒的文学人物。
……
第三种,人的身体发生了极致的改变,由此抵达更丰富的隐喻与象征。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一定让很多人惊叹过,一个嗅觉超人的家伙诞生在了18世纪臭气熏天的巴黎鱼档,他长大后杀害了十几个少女,就是为了提取她们身上的香味,在小说的高潮部分,他原本要被送上断头台,但他在身上滴上一滴自己研制成功的香水,就让刽子手折服,让整个围观的群众迷狂,让法官赦免他的罪恶。但悖论在于,他自己是一个没体味的人,这也隐喻着他是丢失存在感的人,这令人发狂的香水对他也没有疯狂的魔力,他最终把全部香水洒在自己身上,任由周围人发疯后将他分食。
《香水》是将人的嗅觉推到极致的一次实验,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则是另外一番风景:人们忽然全体失明了,陷入到了一片混乱当中,同样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再比如德国作家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里边的主角因为战争原因忽然停止了生长,一直是小孩子的样子,显然这就是对战争控诉的形象化。
我在这里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不成熟的作品为例,这种“现身说法”能够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作家的运思过程。
当年我在某出版社上班,有一天,单位买了一台指纹打卡机,要采集每个员工的指纹,以后每天上下班都要用手指去按压打卡。我觉得原本自由的编辑生活受到了威胁,我不免想到,如果一个人没有指纹,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因为你告诉别人你没有指纹,别人是不会相信的,人们认为指纹是每个人的特征。那么,我便让主人公偷盗别人的指纹,做出硅胶指纹套,从而蒙混过关。这件事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我的小说发表后,收到了一封邮件,里边写道:“王老师,我就是天生没有指纹的人。”所以,小说的可能性很有可能真的存在。
另外,叙事人变成动物或机器人的,本质上也属于这种思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我是猫》就以猫的视角和口吻来叙事。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太阳与克拉拉》里边的叙事人克拉拉就是个机器人。
小说是关于人自身的全面艺术,不存在真正“无人”的小说。再先锋的小说里边,人也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小说也拓宽了我们对于人的理解。反过来说,你发明的人物能够拓宽我们对人类的理解,那一定是好的小说人物。
……
双十一
抢订《十月》《北京文艺评论》精品双刊!
✦ ✦
✦ ✦
全 年 订 阅
《十月》
《十月·长篇小说》
《北京文艺评论》
任意一种,享九折优惠;
任意两种,享八五折优惠;
全部三种,享八折优惠。
凡全年订阅全部三种期刊的读者,无条件获赠“十月文创”一件,您也可以选择在我社微信店铺在售期刊中任选2种代替文创产品(合订本除外)
十
月
双十一
赶快扫码进入微店,
加入购物车吧
赶快扫码进入微信小店,加入购物车吧
“ 一份刊物与一个时代 ”
发表在《十月》并获得佳评的那些作品,不仅记载着一个时代思想所达到的深度,也记载着一个时代艺术所达到的精度。
——谢冕
“ 新时代长篇小说与《十月》 ”
《十月·长篇小说》发表的作品有:林白 《妇女闲聊录》、莫言《生死疲劳》、石钟山《锄奸》、冯唐《朱裳》、刘醒龙《天行者》、叶广芩《状元媒》、徐则臣《北上》、乔叶《宝水》、刘亮程《本巴》、麦家《人间信》……
“ 文艺批评的北京声音 ”
这份刊物(《北京文艺评论》)的特点在创刊号上就已经开始体现,那就是着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对当下和未来的高度敏感,是特别需要的,也是现在很多学术刊物缺乏的。
——李敬泽
♡ 感谢您的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