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 | 《种植记忆》创作谈:痴人说梦

文化   2024-11-18 16:30   北京  



翎,女,1957年生,现居多伦多。著有《劳燕》《余震》《金山》等。曾获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家奖、新浪年度十大好书、华侨华人文学奖评委会大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红楼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专家推荐奖等文学奖项。

痴人说梦 

张翎

近一二十年科技的迅猛发展,在不断打破人类想象力的边界。人形机器人在运动功能和情绪价值两大方面,都有了本质性的突破;人工智能更是渗入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2023年马斯克Neuralink公司的脑机接口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首次运用于人类临床试验,被成功植入一位瘫痪病人的大脑中,通过电脑连接,完成了失去运动机能的肢体所无法实现的任务,比如玩电子游戏,使用社交媒体……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瞎子看见、瘸子行走,将不再是神话故事里的场景。

这样的前景让我感觉无比兴奋,但兴奋之余,也有些隐隐的担忧。假如科技可以轻易读取大脑的运动神经信号,谁能保证它不会侵入人类情感的隐秘空间,获取一个人最私密的、也许永远不会演变为行动的一闪念?或者拦截人类根本无法靠意志操纵的梦境?假如有人截取了这些信号(无论是恶意的黑客,还是植入了脑机接口芯片的其他病人),那么人类的一切想法,就会毫无防护地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再无隐私可言。想到此,我不寒而栗。《种植记忆》中千色因为害怕梦境被人拦截而不敢入睡的场景,就来自我内心的惶恐。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制造出同样巨大的潜在危险。就是这种兴奋和恐惧交织的复杂情绪,让我萌生了写一部以脑机接口技术为切入口的小说。

碰巧我对记忆这个话题也有着无限的兴趣。我在好几部小说里都探讨了记忆和真相、记忆和梦境、记忆和失忆之间的关系。失忆到底是病理事件还是心理事件?还是披着病理外衣的心理事件?记忆是主观而不可靠的,记忆时时在有意无意地扭曲着现实。也许,失忆是对记忆的强烈失望和本能的抗拒?《种植记忆》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遇,让我可以在记忆的话题之上铺陈一层神经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的外衣,把几个话题包装在一个躯壳里。

我几乎没读过什么科幻小说,也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写一部科幻小说。我的胆气也许来自我对小说这种体裁的认识——科幻小说的本质依旧还是小说。我写过多年小说,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节奏和悬念的铺陈,这些元素对我并不陌生。这部小说和以往小说的不同,只不过是在内容上多了一层科技的皮肤。我想让这部痴人说梦似的小说对今天的现实产生某种警示,让其中的人物具有任何小说都应该具备的细节和情绪,让他们通过记忆这个话题产生一些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理解、误解和冲突。这就是我写《种植记忆》的初衷,尽管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抵达设想中的目的地。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十月杂志”公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推文。





悦-读


杨遥 | 《美声唱法》创作谈:散落的种子正在发芽
杨遥 | 《美声唱法》创作谈:向理想主义致敬

孙频 | 《截岔往事》创作谈:一段被河流雕刻的往事

晓航 | 《拼图之城》创作谈:遥远的事和眼前的生活

叶兆言 | 《璩家花园》创作谈:带着含笑的眼泪继续写

吕新 |  创作谈:关于《深山》

阿袁 | 《公寓生活》创作谈:九零后潘苡宝们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十月》新刊

十月杂志
《十月》致力于设计文学更广阔的形态,让多样的故事、多样的写法和多样的读法同时出现,创建热气腾腾的文学公共生活。文学向未来,我们始终在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