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型人格与文学
序 言
与文学相遇,不只是欣赏与评判,也是不同人格对世界的独特解读。
无论你是逻辑严谨的建筑师、感性细腻的调停者,还是热情洋溢的表演者,每一种性格,都能在文学阅读与文艺评论中找到共鸣。
来探索,发现专属于你灵魂的文学表达!
通过16种不同的性格视角,揭示我们如何感知、诠释和体验文学。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个性化的文学探索之旅!
今天登场的是:
INFJ(提倡者)——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建议阅读此文前先测试自己属于哪种人格类型
(网上搜索“16型人格测试”,测试你的人格,免费的)
INFJ(提倡者)的文学观
INFJ's Perspective on Literature
灵魂深处的呼唤,理想主义的批评之声
INFJ
提倡者
INFJ(提倡者)天生敏锐而富有洞察力,喜欢关注人类的内在情感、复杂心理及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
他们偏爱那些充满情感共鸣、探索人性本质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涉及个人成长、心灵救赎、道德抉择和社会不公的作品。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经典作家作品,因其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深刻的主题,往往深得INFJ的喜爱。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人物在面对逆境时的内在挣扎,还折射出广泛的社会问题和哲学命题,启发他们思考个人与世界的关系。
在创作中,INFJ作家通常善于捕捉微妙情感和细腻心理,能够以独特视角揭示生活的本质,并表达对人类美好品格的坚信。他们的作品中常包含一种温柔的理想主义,即便在描写苦难与黑暗时,也会在文字中透出一丝救赎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温情。他们创作的主题往往关乎人性的挣扎、灵魂的成长,以及人们在绝望中的挣扎与觉醒。提倡者希望自己的作品不仅是情节的叙述,更是一种心灵的探索,能让读者感受到深层的共鸣和情感的触动,甚至激发读者对社会责任、道德判断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
这种创作动机通常源自INFJ作家对世界的深切关怀和道德责任感。他们希望借由文学的力量,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改变。尽管这种愿望有时会让他们显得过于理想化甚至沉重,然而这份理想主义也正是他们创作中的独特之处。他们深知文学是反映人类心灵的镜子,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帮助他人找到心灵的方向,或是理解生活中的阴影与光明。这种责任感与同理心,使得提倡者的作品在展示人性温暖之余,往往也带有一种悲悯的宽容和抚慰人心的力量。
INFJ 作家们
威廉·福克纳
艾米莉·狄金森
陀思妥耶夫斯基
詹姆斯·乔伊斯
三岛由纪夫
郑在欢
INFJ的文学大师实在太多,其他人格作家不要紧张,先下单两套《十月》压压惊。订阅方式详见下文。
INFJ
《十月》作家中的INFJ
THE INFJ Writer in October Literary Journal
郑在欢
Zheng Zaihuan
郑在欢,90后作家。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今夜通宵杀敌》《团圆总在离散前》《驻马店伤心故事集》,长篇小说《雪春秋》《乐事》。
代表作1
《团圆总在离散前》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首发态
中篇小说
《团圆总在离散前》
首发于《十月》
2020年第6期
絮谈、旅行、团圆,无尽、无底,折返,在作者归纳的这些关键词中,幽默始终发挥着作用。写小说的郑在欢一直是眼含笑意且不动声色的,就如同最新结集的这些故事,在不经意弯起的嘴角上挂起摇摆不定的世相。
代表作2
《雪春秋》
上海文艺出版社
首发态
《3》
(出版时更名为《雪春秋》)
首发于《十月·长篇小说》
2021年第6期
郑在欢首部长篇小说,书写大雪、春蓝、秋荣三个女性三十年的成长之路,关于她们如何受困于童年、家庭的伤痛,挣扎着逃离家乡与既定的命运、在异乡艰难求生的故事。
郑在欢 & 《十月》
Works in October
中篇小说:《团圆总在离散前》
长篇小说:《3》
影响力报告
Impact Report
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
第四届《钟山》之星年度作家奖
《当代》文学颁奖盛典2023年度青年作家
封面新闻名人堂· 2021 “年度新锐青年作家
……
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评语
郑在欢是不同于人们惯性想象的另一种“90后”,乡土童年、打工青春、漂泊奋斗……这些是郑在欢的身份符号,也是他的作品底色。作为同生活贴身肉搏的年轻写作者,他的小说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和恣肆的野生感,将生活的艰辛创痛转化为意外的欢乐、绵长的温情。
第四届《钟山》之星年度作家奖授奖词
郑在欢以辨识度极高的冷静、残酷风格和不乏黑色幽默意味的调侃闪亮登场,其时他热衷于勾勒故乡“非正常人”的生命图景,写下一唱三叹的“伤心故事”;他的写作兼有“虚构”的汪洋恣肆和惊世骇俗与“非虚构”的本色朴素和刻骨铭心,时代、社会前行的步伐在他笔下普通人千奇百怪的人生境况中隐约传来回响。
《当代》文学颁奖盛典2023年度青年作家授奖词
作为青年作家,郑在欢的写作有同龄人中不多见的在场感;作为从“驻马店伤心故事”中走出的河南青年作家,他笔下闪现的冷峻、反讽、意在言外,看似独树一帜,实则承接文脉。
# 郑在欢谈写作
《回家过年:才发现我没跟上大家的步伐》
——《团圆总在离散前》创作谈
这个年过得很快,没过初五我就跑回北京了。这源于一次深夜打牌,我惊恐地发现(或许还有点失落)自己感觉不到乐趣了。先是肉体上的劝退,没有暖气,两腿冻得发疼,屋里烟雾缭绕,熏得泪眼朦胧,嘴里喷着酒气,余醉麻痹神经——归结起来就是哪哪都不舒服;其次是持续玩乐带来的厌倦,没有节制的抽烟、喝酒、打牌,让原本的消遣沦为负担。少年时候,这些活动弥足珍贵,以致改头换面化作美好回忆,烟和酒都是从家里偷出来的,几个人轮流抽一根烟,共享一瓶啤酒,乐趣不是由这些禁忌之物本身带来,仅仅是因为冒犯了禁忌,打牌也不是奔着赢钱去的,只是找个由头聚在一起瞎开心而已。长大出门之后,我着实怀念少年时聚在一起无所事事的年月,挤在电视前轮流打游戏,坐在牌桌上互相开玩笑,在街上一直逛却不买东西(因为没钱),在野地里游荡只等着看某个女孩一眼……刚出门那几年,每次回来我们的项目确实还是这些,大差不差吧,直到2018的那个深夜,我突然失去乐趣,并由此意识到事情产生了变化(其实变化早就产生了,只是我的认识延后了而已,或者说我的变化延后了),虽然一起玩乐的还是曾经的发小,但是牌桌上已然减少了谈笑,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输赢上;烟和酒再也不缺了,只是抽烟喝酒的时候聊得不再是明星和电视剧,而是切实的工作和生计问题。我的同龄人基本都已结婚成家,儿女绕膝,不得不开始独当一面,为生计奔走,我们的困扰有了分别,乐趣自然也很难再保持在同一个频道上了。这么讲,与其说我匆忙离开是背弃了家乡,倒不如说是我被家乡抛弃了。
我没跟上大家的步伐。
回到北京,我开始写这篇小说,这时候是2019,距离这篇文档的创建已经过去四年。四年前拟定的标题没变,要作的内容恐怕已经是天差地别。我开始写,以一种试图跟上步伐的后知后觉——至少是跟上同龄人的步伐,这迫使我不得不留心这些年大家的变化和自我变化。以过年为载体,只是因为这时候能聚集到的人最多而已。我和我的发小们,我们是一块儿堆长大的,长大后就各奔东西,各谋出路,除了几个要好的,维持与其他人的联系恐怕也只有仰仗过年这一条纽带了。在闭塞的平原地区,人们习惯了偏安一隅,自给自足,这么大规模的、富有节奏性的离别与重聚应是从改革开放开始,80后90后作为第一代留守儿童,从儿时就习惯了和家人一年见上一次的硬性规定,到他们长大,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定。好消息是当下交通成本不那么高了,蓝领收入不那么低了,相聚因此不那么难了,不过最大规模的相聚,当然还得说是过年。短短几天,人们像四散的信鸽纷纷回巢,欢聚一堂,互通有无,好像从没有离开过一样,而离家的日程实则已经刻在每一个人的脑内,这司空见惯的日常略一思量便能品出类似“奇观”的效应,类似于我们常常不免好奇鸽子为什么总能回巢,老马为什么总是识途一样。
这篇小说写得差不多就是我认识的当下,每写家乡,写得常常是以往的事,大概是因为对于过往的疑问还没有消化干净。然而时间是不会停的,当我热衷于回家过年去重温年少旧梦的时候,大家已经悄然成长,以致我不得不试着跟上步伐,去发现新的乐趣,至于是什么乐趣,看看小说吧,毕竟我也是刚去试着发现。
抢订《十月》《北京文艺评论》精品双刊!
✦ ✦
✦ ✦
全 年 订 阅
《十月》
《十月·长篇小说》
《北京文艺评论》
任意一种,享九折优惠;
任意两种,享八五折优惠;
全部三种,享八折优惠。
凡全年订阅全部三种期刊的读者,无条件获赠“十月文创”一件,您也可以选择在我社微信店铺在售期刊中任选2种代替文创产品(合订本除外)
十
月
征订
赶快扫码进入微店,
加入购物车吧
赶快扫码进入微信小店,加入购物车吧
“ 一份刊物与一个时代 ”
发表在《十月》并获得佳评的那些作品,不仅记载着一个时代思想所达到的深度,也记载着一个时代艺术所达到的精度。
——谢冕
“ 新时代长篇小说与《十月》 ”
《十月·长篇小说》发表的作品有:林白 《妇女闲聊录》、莫言《生死疲劳》、石钟山《锄奸》、冯唐《朱裳》、刘醒龙《天行者》、叶广芩《状元媒》、徐则臣《北上》、乔叶《宝水》、刘亮程《本巴》、麦家《人间信》……
“ 文艺批评的北京声音 ”
这份刊物(《北京文艺评论》)的特点在创刊号上就已经开始体现,那就是着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对当下和未来的高度敏感,是特别需要的,也是现在很多学术刊物缺乏的。
——李敬泽
♡ 感谢您的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