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乔,罗亚平,等.胰腺和脑占位18F-FDG PET/CT鉴别诊断1例[J]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4, 44(6) :373-375.DOI:10.3760/cma.j.cn321828-20240514-00167.
通信作者:罗亚平, Email:luoyaping@live.com
患者男,47岁,主诉上腹痛2个月。患者2个月前出现上腹痛,血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19-9、胆红素、胰酶均未见增高。胰腺增强MRI见胰头钩突团块状等长T1、稍长T2 信号占位,边界尚清,较大截面约2.9 cm×2.6 cm,增强扫描边缘呈明显强化,中心呈不均匀低强化,并可见无强化区;病变周围、肠系膜区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短径约1.4 cm(图1)。既往史:半年前因“右侧足底黑色痣逐渐增大至3~4 cm”行右足底病变局部切除术,病理提示黑色素瘤,可见溃疡形成,近切缘,后行扩大切除术,病理提示未见肿瘤残留,右腹股沟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未见淋巴结转移。为明确胰腺占位性质,行18F-FDG PET/CT显像(图2)。
18F-FDG PET/CT显像见胰头钩突部代谢增高的软组织肿物,SUVmax 21.8,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与肠系膜上动静脉分界清,病变周围及肠系膜区见多发代谢增高的淋巴结(图2A~2D);扫及层面另见右额叶2个代谢增高的结节,大小分别为2.6 cm×2.3 cm、1.8 cm×1.7 cm,密度均偏高,中心可见低密度区,边缘可见大片水肿带,SUVmax 15.7,右额叶皮质继发性代谢减低(图2E~2J)。因患者既往足底黑色素瘤病史,另行双下肢局部PET/CT,足底术区未见肿瘤复发,腘窝、腹股沟未见代谢增高或肿大淋巴结(图像未显示)。
本例患者发现胰头钩突部高代谢占位,结合脑内多发高代谢占位,考虑为恶性病变。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并未单独行脑PET/CT检查,若按常规躯干扫描野(从颅底至大腿根部),则很可能漏诊颅内占位,使胰腺占位的鉴别诊断更为复杂、困难。患者既往有黑色素瘤病史,已行右足黑色素瘤扩大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本次PET/CT足底术区未见复发,也未见右足底引流区(腘窝、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征象,鉴别诊断主要考虑以下2种来源的病变。
(1)胰腺原发恶性肿瘤伴脑转移。胰腺来源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胰腺导管腺癌,其次需要考虑胰腺腺泡细胞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胰腺导管腺癌没有肿瘤包膜,对周围组织呈浸润性侵犯,周围脂肪间隙通常模糊不清,容易侵犯周围血管、淋巴结,而本例患者在MRI上未见浸润性生长表现,PET/CT显像也可见肿物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与肠系膜上动脉分界清(图2B),此为不支持点之一。此外胰腺导管腺癌多有一些伴随特征,包括胆总管扩张、远端胰管扩张、远端胰腺实质萎缩,本例患者均无此类表现,此为不支持点之二。胰腺腺泡细胞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在病理上具有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即形态均一的肿瘤细胞以不同形式排列,可外突性生长,不累及或很少出现胰胆管继发性的梗阻、扩张表现,并且肿瘤易出现坏死、囊变而表现为强化不均匀[1],这种表现可与本例相符。胰腺的血供来自腹腔干的分支和肠系膜上动脉,静脉回流最后都流入门静脉,所以胰腺肿瘤的远处转移一般来自门脉系统,多为肝转移,发生脑转移者很少见,且其脑转移瘤通常CT平扫密度以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多见,而本例患者脑转移灶表现为高密度,此为不支持点之三。
(2)肢端黑色素瘤胰腺、脑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是皮肤黑色素瘤的最常见转移途径,远处转移通常见于肺、肝、骨、脑等,本例的胰腺、脑占位可以为黑色素瘤远处转移的部位。影像学诊断黑色素瘤病灶的最主要依据就是找到黑色素信号。黑色素是顺磁性物质,典型的黑色素瘤在平扫MRI上呈特征性T1加权成像(weighted imaging, WI)高信号和T2WI低信号,但本例胰腺占位的表现与之不符。但是要注意的是,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与黑色素含量、瘤内出血情况密切相关,若细胞内黑色素含量超过10%,则为色素型黑色素瘤;若黑色素细胞少于10%,则为无色素型。黑色素较少时可呈T1WI稍高/等信号和T2WI低/高信号,无色素的黑色素瘤呈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此外,黑色素瘤是一种富血供肿瘤,增强扫描通常呈明显强化,但由于瘤内出血常见,强化方式可呈不均匀强化以及环形强化,同时血肿的不同时期将表现出不同的MRI信号特征,为鉴别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来源于软脑膜或蛛网膜,多位于脑沟裂处,而转移性黑色素瘤则以脑内转移为主。由于黑色素细胞的存在,黑色素瘤脑转移灶CT平扫密度常高于脑灰白质,病灶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带,与本例患者脑占位CT表现一致。此外,黑色素瘤是除绒毛膜癌外最容易出现大量瘤内出血的脑转移瘤,具有一定提示意义,本例右侧额叶近中线的占位可见大片密度增高的无代谢活性区域(图2E~2G),可能对应的是瘤内出血的表现。
患者之后行超声内镜引导下胰头钩突占位穿刺,病理可见异性增生的小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黑色素A(Melan-A;部分+),人黑色素瘤抗体(human melanoma black-45, HMB45;+),S-100(散在;+),波形蛋白(Vimentin;+),考虑为恶性黑色素瘤。在有色人种中,原发于肢端的黑色素瘤约占50%,常见原发部位为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2]。多数皮肤黑色素瘤以局限于表皮的浅表肿瘤形式出现,初期为水平状或放射状生长阶段,病变可维持多年不变,此时大部分黑色素瘤经手术切除可治愈;但随着病变进展,黑色素瘤会侵入真皮层,进入垂直生长阶段,可发生转移[2]。皮肤黑色素瘤的T分期取决于肿瘤浸润厚度以及是否存在溃疡[3]。本例患者足底黑色素瘤浸润深度不详,但病理提示存在溃疡,推测T分期可能偏晚,而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是局部切除,此次PET/CT在足底术区也未见软组织缺损,推测原足底黑色素瘤的手术范围可能不够。若能够进一步收集到外院详细病史,了解具体手术方式、浸润深度、分期、术后辅助治疗方式,会更有利于推测目前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此外,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D-1)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对于晚期黑色素瘤是重要的治疗手段[3],若患者采用PD-1单抗治疗,还需鉴别免疫相关性胰腺炎的情况。免疫相关性胰腺炎可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高代谢,若为局灶性高代谢需鉴别肿瘤性病变。如图3为1例鼻咽癌放化疗及PD-1单抗治疗后的患者,复查18F-FDG PET/CT提示原鼻咽部肿瘤和颈部转移淋巴结均已消失,但新见胰头区代谢增高灶,经穿刺活检和随访诊断为免疫相关性胰腺炎,3个月后复查MRI发现胰腺炎累及全胰腺,停用PD-1单抗并加用激素治疗后复查PET/CT示胰腺病灶消失。
黑色素瘤的胰腺转移有少量病例报道,如文献报道1例67岁女性,18F-FDG PET/CT发现胰尾代谢增高占位,手术切除后病理提示黑色素瘤,后仔细阅片发现鼻腔代谢增高灶,考虑患者为原发鼻腔的黑色素瘤伴胰腺转移[4]。黑色素瘤可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于黏膜,黏膜黑色素瘤占黑色素瘤的1%,可起源于任何黏膜上皮,如鼻腔鼻窦、眼脉络膜葡萄膜、口腔、消化道等[5],有时易与18F-FDG生理性摄取及炎性病变混淆,十分容易漏诊,所以需要仔细阅片。如图4为1例发现肝多发占位的患者,考虑肝转移瘤可能,PET/CT见原发灶为左眼脉络膜肿瘤,后活检证实为脉络膜黑色素瘤伴多发肝转移。
黑色素瘤是比较少见的肿瘤,发生部位多、变异大,当有较多黑色素成分时有典型的影像诊断线索,但时常表现不典型。了解黑色素瘤的来源、病理特征、治疗策略,仔细分析影像表现,方能做出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