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女子花13.8万买一只62.8万翡翠手镯,两天后,竟发现手镯内圈有裂痕,女子申请退货。商家:你自己摔坏的,法院判决亮了!

文摘   2025-01-13 15:07   山东  

翡翠手镯,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女性心中的珍宝。可谁能想到,一只看似完美无瑕的翡翠手镯,竟然会成为一场法律纠纷的导火索?一位女士花13.8万买了一只原价62.8万的翡翠手镯,本以为捡了个大便宜,没想到两天后就发现手镯内圈有裂痕。更让人意外的是,商家竟然指责是顾客自己摔坏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法院又是如何判决的呢?

法律故事

盐城的戴女士一直对翡翠情有独钟。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她来到当地一家知名的玉石公司,想给自己挑选一件心仪的翡翠饰品。

店内琳琅满目的翡翠制品让戴女士眼花缭乱。在导购的推荐下,她被一只通体翠绿、晶莹剔透的翡翠手镯深深吸引。“这只手镯可是我们店里的镇店之宝,原价62.8万呢!”导购小姐热情地介绍道,“不过今天是店庆日,老板特批,只要13.8万就能带回家!”

戴女士仔细端详着这只手镯,越看越喜欢。虽然13.8万不是小数目,但比起原价确实便宜了不少。想到自己多年的梦想就要实现,戴女士心里美滋滋的,当即就决定买下这只手镯。

在付款时,玉石公司的工作人员还特意在《商品销售凭证》上加盖了一个印章,上面写着“确认商品完好无损,无质量问题不予退换”。戴女士想着这么贵重的东西,店家肯定不会有问题,就痛快地签了字。

拿到心爱的翡翠手镯,戴女士爱不释手,整天戴在手上欣赏。可好景不长,仅仅两天后,戴女士突然发现手镯的内圈竟然有一道裂痕!她惊呆了,这可是花了大价钱买的宝贝啊,怎么会有裂痕呢?

戴女士立即联系了玉石公司,要求退货。可让她没想到的是,玉石公司态度强硬,坚称手镯出售时是完好无损的,裂痕一定是戴女士自己不小心摔出来的。

“我这两天一直小心翼翼地戴着,怎么可能摔坏呢?”戴女士百口莫辩。她坚持认为裂痕是原本就存在的,只是当时没有发现而已。

双方就此事多次协商,但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玉石公司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戴女士签字确认了商品完好无损,现在想反悔已经来不及了。而戴女士则认为,自己只是确认了手镯的外观,内圈的裂痕当时根本看不到。

无奈之下,戴女士只好将玉石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退还购买手镯的全部价款。

客观分析

这起看似简单的买卖纠纷,实际上涉及到了多个法律问题。首先是隐蔽瑕疵的认定。根据中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标的物的瑕疵分为外观瑕疵和隐蔽瑕疵。外观瑕疵是指通过一般人的感官就能发现的缺陷,而隐蔽瑕疵则需要专业知识或设备才能发现。

在本案中,法院认为,翡翠手镯内圈的裂痕属于隐蔽瑕疵。这是因为翡翠手镯是一种特殊物品,内圈的裂痕在普通环境下很难用肉眼发现,需要在强光下多角度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因此,要求戴女士在购买时就发现这种隐蔽瑕疵是不合理的。

其次是检验期的问题。虽然戴女士签署了确认商品完好无损的单据,但这只能表明她对手镯的外观进行了检验,并不意味着她已经对隐蔽瑕疵进行了检验并认可。根据法律规定,对于隐蔽瑕疵,买受人有合理的检验期。戴女士在购买手镯两天后发现裂痕并提出异议,属于合理的检验期限内

最后是合同目的的实现问题。翡翠手镯作为一种高价值的特殊商品,其质地、成色、样式等对购买者的购买目的有重要影响。存在裂痕的手镯显然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严重影响了合同目的的实现。根据法律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买受人有权解除合同。

基于以上分析,法院最终支持了戴女士的诉讼请求,判决玉石公司退还购买手镯的全部价款。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购买贵重物品时,不仅要仔细检查商品的外观,还要注意可能存在的隐蔽瑕疵。同时,商家也应当诚信经营,对商品的质量问题负责。只有买卖双方都诚实守信,互相尊重,才能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不构成任何法律意见或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法学研究院
专注案例普法,公理之下,正义不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