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饮行业里,拌个黄瓜、煮个毛豆,这样的家常便饭也能跟商业机密扯上关系?一纸竞业限制协议,让南京的凉菜师傅小王陷入了离奇的法律纠纷。做了十几年的凉菜师傅,换个地方继续拌黄瓜,竟然面临10万元索赔。这到底是保护商业秘密,还是变相剥夺打工人的谋生权利?
法律故事
在南京城里,小王是一名有着十几年经验的凉菜师傅。2023年初,他入职了一家新开的中餐馆,专门负责凉菜部门。
“签个字,这是公司规定。”人事部门把一份竞业限制协议推到小王面前。协议内容很简单:离职后两年内,不得在本市从事相同或类似工作,违约需赔偿10万元。
“就是些家常小菜,有啥好限制的?”小王笑着在协议上签了字。他觉得自己每天不过是拌拌黄瓜、煮煮毛豆、拌拌木耳,这些菜谁家厨房不会做?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着年底快到了,小王因为工资待遇问题,跟老板谈了几次都没谈拢。“我干脆换个地方吧。”小王递交了辞职申请。
没过多久,小王在离原来餐馆两条街的另一家饭店找到了工作,依旧是掌管凉菜部门。“凉菜我干了大半辈子,总不能转行去送外卖吧?”
可没想到,这一跳槽惹出大麻烦。原来的老板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直接把小王告上了法庭。“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要求赔偿10万元!”法院传票送到手上的那一刻,小王傻了眼。
庭审现场,原告餐馆振振有词:“我们店里的凉菜可不是一般的凉菜,配料比例、腌制时间都是独家秘方。小王掌握了这些核心技术,现在跳到竞争对手那里,这不是把我们的商业机密都泄露了吗?”
“大哥,你这不是开玩笑吗?”小王急得直搓手,“拌黄瓜要多少醋、木耳要煮多久,这些在餐饮行业都是公开的常识。你上抖音随便搜一下,教程一大把。再说了,我一个月工资才五六千,让我两年不能做凉菜,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客观分析
法院审理后发现,竞业限制制度的设立初衷是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核心技术。按照法律规定,竞业限制的适用对象应当是掌握核心技术、商业秘密或者重要资源的高级人员。
凉菜师傅属于普通技术工种,制作的菜品都是传统家常菜。从菜品选材到制作工艺,都是餐饮行业的通用技术,不具备专有性和保密性。这些菜品的制作方法,通过公开渠道就能获得。
法院认为,对普通凉菜师傅设置竞业限制,既缺乏合理性,也会严重影响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和生存权利。企业不能为了限制员工流动,就滥用竞业限制制度。
最终,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这个判决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竞业限制不是企业随意使用的工具,更不能成为变相限制普通劳动者就业自由的手段。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竞业限制协议必须建立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如果企业滥用这项制度,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损害劳动者权益,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毕竟,一碗凉拌黄瓜再好吃,也不能成为剥夺一个劳动者谋生权利的理由。
免责声明: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不构成任何法律意见或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