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一笔数百万的存款,一张存疑的遗嘱,牵扯出一个令人心痛的家庭故事。男子为了不让治疗费用拖累家人选择放弃治疗,不料他的一片苦心却在离世后掀起了一场亲人反目的风波。261万存款的去向,让原本和睦的家庭陷入了撕裂。这场纷争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法律与人性的较量。
法律故事
小王是河南某建筑公司的技术总监,年薪数十万。他和妻子小赵结婚多年,感情和睦,育有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儿子。这个家庭虽说不是大富大贷,但日子过得平顺安稳。
2024年初,小王突然查出患上了晚期胰腺癌。医生说就算积极治疗,存活时间也不会超过半年。小王躺在病床上想了又想,为了不让高额的医疗费用耗尽家里的积蓄,最终做出了放弃治疗的决定。他心想,把钱留给妻儿,也好让他们今后的生活有个保障。
没过多久,小王离世了。小赵强忍悲痛,开始料理后事。等到一切安顿妥当,她想着查查丈夫的存款,好给孩子规划以后的生活。可当她来到银行,眼前的一幕让她如遭雷击——丈夫卡里的261万存款,竟然在他临终前被转到了婆婆的账户上。
小赵找到婆婆理论,婆婆拿出一张纸,说这是儿子的遗嘱,钱是留给她的。小赵定睛一看,那哪是什么遗嘱,就是一张随手写的便条,连具体日期和正规签名都没有。
客观分析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这笔261万元的存款,是小王夫妻俩共同的劳动所得。
对于遗嘱的效力认定,法律有着严格的规定。自书遗嘱必须是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缺少这些要件的遗嘱,将被认定为无效。
法院审理后认为,这笔存款应当先按照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即130.5万元归小赵所有。剩余的130.5万元作为小王的遗产,依照法定继承顺序,由其配偶、子女和父母共同继承。最终,小赵和儿子各得到52.2万元,婆婆获得26.1万元。
这个判决,不仅维护了配偶的合法权益,也充分保护了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同时也照顾到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生前立下遗嘱一定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否则可能会因为遗嘱无效而导致财产按照法定继承处理,造成与立遗嘱人意愿相左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构成任何法律意见或建议,仅供读者参考。